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三国:出人头地从兖州开始 » 第36章 收获颇丰

第36章 收获颇丰

    张林手下的三百游侠门客大多也都是肯为他效死之辈,被陈盛忽如疾风的夜袭过后也几乎没剩下几个人。

    严谨起见的陈盛又下令坞堡内绝不能走漏一个张家人,再由刘虎部围绕坞堡城墙巡视,又有王猛部在乡道上巡视,重重把守插翅难逃。

    不让张家人逃走是为了暂时封锁消息,避免被县里的黄家早早知晓,做下这么大的事,迟早是要见光的,所做不过是为了拖延时间。

    周仓带领着三百老卒,从坞堡金库取了黄金后便从北门出去,他们没有再回亭部从野猪林原路返回,而是直接从韦乡乡道走,“跑得光明正大”。

    “黄勇黄固!胆大包天!竟敢伙同黑山贼劫掠乡里,陈君已经带兵杀进张家坞堡,此为二人头颅!人死贼去!尔等皆可安心居家!”

    祝奥提着两个脑袋,骑马穿梭在韦乡乡道。

    王猛也带着部下安抚乡里各亭,有胆大者幸幸问他:“张林的头颅呢?”

    他唯有一句话回道:“有陈君在,韦乡就不会出事。”

    陈盛手下的亭部五百兵大多出自韦乡南留亭,如今更是在陈盛的带领下亲手除了张贼,等这些人回家后肯定得暴露些消息。

    那些居家担惊受怕的韦乡乡民纵然今晚不会知道真相,过几日也都会知晓的,但只要自家自里没出事,谁去管张家会怎么样?

    让周仓走乡道返回和祝奥提头颅巡乡,也绝对不是为了堵住乡民们的嘴,而是让乡民们堵住县里的嘴,那些知道真相的乡民也只会在今后私下偷偷闲聊,甚至拍手称赞,绝不会到处宣传。

    因为除掉张家对他们无害,甚至是有益,且那五百兵出自韦乡亭里,要是抖搂出去,岂不是害了自家人?更不用说陈盛恩义于乡,是远比张家值得信赖依靠的人。

    当然这种事是做不到百分百守口如瓶的,但对大局无碍,一张嘴抵不过千张嘴,县中黄家只能作为亲戚向陈盛讨回坞堡,而不能认定是陈盛灭了张家,再说杨俊会给他兜底。

    最重要的是陈盛已经占据了坞堡,即使杨俊托兜不了底,即使面临最差的结果,他都可以结坞自保,等待兖州大乱,届时他一个坞堡几千人的实力难道还没有办法获得进身之阶?

    不管是兖州牧曹操还是将来新来的兖州牧吕布,他都可以做到待价而沽,谁给的多就投靠谁,当然只是名义上的投靠,乱世中唯有掌握在自己手里的实力才最踏实。

    投靠什么的只是求一个名正言顺而已。

    区区一个县里士族,还是被杨俊这种大族所不满的士族,陈盛都没必要怕他。

    有了坞堡难免野心如草,疯狂地蹭蹭长,志大也要心细,陈盛清除掉坞堡内张家的残余势力后,当即令各部就地驻守。

    潘璋部百人守西院武库,审固部百人守南院佃农所,卫恂百人部守东院库房,陈盛自带领着江苞和祝奥手下的游侠健儿巡视各处。

    虽然这一战打得轻松,但赏赐绝对不能少,五百多人亭部兵一人一块金饼,一块金饼值万钱,想要继续留住这些民兵,让他们真正成为私兵,光有仁义示之还不够,还得用钱粮笼络。

    况且今晚他们都是费了死力气,都是压上身家和陈盛共生死,这万钱值得!

    而且刚刚打下坞堡,未来几天内都需要这五百人来守卫,只能暂时不放他们回家。

    带领他们作战的潘璋王猛等人,赏赐自然更加丰厚。

    当陈盛来到西院的仓库,只见那金库的金饼即使被周仓带走一些,依然堆成一座座小山,上千上万块的金饼呀,仓库的盐粮更是漫天如海数不可数,果然是家资巨亿!

    再去巡视武库时,更是惊骇不已,强弩弓箭五百多架,皮甲三百多套,连札甲都有五十套,长矛刀剑更是有上千之数。

    他毫无怀疑,只要那千人佃农装备上这些甲胄兵器,他绝对打不进坞堡。

    又顿生惊讶,张家竟富有如此?

    虽然比不上本郡乘氏李氏也就是李典的宗族那么豪,也不如徐州东海糜竺家那么富,但也足以令陈盛叹为观止,汉末的豪强果然不可小觑。

    当张伯拿着账册交给陈盛过目时,才听张伯说起张家的来历。

    张家历代经商家资累积巨亿,待到张卓这一代时,家族就有从豪强转变发展到士族的倾向,不做生意了,或者说做更大的生意。

    于是在灵帝时期张卓买了个郡丞,家族就慢慢从商转政,开始低调沉淀下来,原以为可以借此进阶到士族行列。

    但灵帝岂是傻傻地到处卖官?人家卖完还要来回不断的审查考核,不合格地撸下去或者再交钱,也算是把那些豪强狠狠地收割了一波。

    张卓年纪渐老,继续交也没什么盼头,被撸后就回家过起低调的豪强生活。

    张家本就人丁稀薄的宗族,又在黄巾之乱中死了许多宗亲,小儿子张林不好经传,就爱斗鸡走马结交豪侠,张卓年纪太大管不过来,也任由着他败家。

    如今终于是败在陈盛手里。

    又看过张伯递交的账册,张家有田二十多万亩,佃农数千,除了住在自家的千人,还有韦乡乡里也很多,简直就是韦乡一家独大的地主。

    坞堡都夺了,这田也不能放过,但绝不可能再像张家那般苛待佃农,穿越至今,陈盛深切感受到只要自己对乡里人好,他们是真的会记在心上。

    当压迫成了常态,你稍微对他们好,他们都会发自内心的感激涕零。

    这张伯倒是帮了陈盛大忙,不仅是他对张家的各种账库了如指掌,更因为他能模仿张林签字,甚至说很多文书契约其实就是张伯代签的,这其中妙用自然无穷。

    随后又在坞堡内巡视到中庭,也就是张林和张卓居住的院子,这里还押着许多张家奴婢,陈盛一路杀进来时,也不是说见人就砍。

    但也不能任由她们离去,只能暂时将她们关在院子里,等风头过去,让她们有家的回家,没家的找个人嫁。

    祝翼跟在陈盛身后,拿着竹简和小笔,等陈盛说哪个花园要拆掉,哪有温室要撤除时,他就用小笔记上,除了待客的大厅其他奢间几乎全都用不上。

    张林的住处太豪华,陈盛是享用不上的,该拆的拆该买的买,换点钱粮才是最实际的。

    而后又巡视到各处墙门,像北门的城墙就没有南门的城墙厚,陈盛能如此轻易打进北门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北城墙太薄了。

    或许是因为张家觉得北门有乡里在前面作为屏障,这才没加厚城墙,但陈盛可不会如此疏忽大意,同时也应该增加四角望楼以及哨所等等。

    祝翼将该拆的和该建的都一一记在竹简上,此时已至深夜,陈盛也不能一下子就处理好坞堡内所有的事务。

    但有件事是重中之重,等到亲信跑来找陈盛说都已经准备好了的时候,他这才转道向南,朝着南院佃农所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