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三国:出人头地从兖州开始 » 第18章 县里来人

第18章 县里来人

    县里?

    陈盛不敢怠慢,把马牵回院去,将院子稍微打扫干净,又进去屋里准备一些水。

    不一会。

    乡里人簇拥着那县里的人找到陈盛的家里。

    黄土堆砌的围墙不及人高,饱经风雨后也不再牢固,用力一摇便会轻轻晃动,两座土屋的屋顶铺着大小不一的瓦片,用杂草遮盖住破碎的窟窿。

    “陈君家贫竟与我相似......”

    陈盛出门一看竟然是个熟人,正是那日集市里遇到的儒生王象。

    里长殷勤地迎着王象进院,随后满面春风地看向陈盛,县官能来到韦乡南留里,这是做里长莫大的荣幸,走出去都能自豪地说,我南留里出了个人物!

    “王君是县中官吏?”陈盛走了过去,作揖问道。

    “不是有意隐瞒陈君,望见谅。”王象背着个包袱风尘仆仆,像是赶了远路。

    他态度和气,但或许是因为本身不喜言笑,看起来有些冷淡。

    “请进。”陈盛让到一边,领着王象去屋里坐。

    身后跟着的一群里民伸头垫脚,被里长招呼着退出去也不愿意离开,一个个都趴在院子的围墙上,竖起耳朵探听屋内的谈话。

    王象进屋之后便感到屋内的逼仄,好像轻轻一跳就能顶到屋顶的瓦片,不大的空间被一座颓塌的土灶台和破旧的桌子占据大半。

    “家中简陋,还请王君见谅。”陈盛搬过来一条木凳。

    “我儿时便是在样的环境中长大,只觉得十分怀念。”

    王象感慨了一声,倒是显得与陈盛更加亲近。

    “王君请喝水。”陈卫倒了一杯水,陈兰举着送到王象面前。

    二人这几日也算见了许多以前见不到的人物,“见多识广”的他们如今也能做到恭而有礼。

    这也是陈盛有意为之,他不太懂如何做一个称职的兄长,只好以身作则,让他们边看边学,人生中最大的成长莫过于见世面。

    “多谢。”王象见陈兰笑意盈盈,自己也不禁露出笑容。

    心中感叹,陈君家虽贫寒,家教却是很好,连小小孩童也这般有礼有节。

    王象喝了一口水,又恢复严谨的神态,直言了当说道:“那日你见到的便是我与县君,此次来一是为了带来你揭榜的赏金,二是奉县君之命,征辟你为县令佐官,不知陈君意下如何?”

    王象从从身后解下包袱,包裹着一箱不大不小的木盒子,放在桌上时发出铿铿金属的声音。

    自然是悬赏的十块金饼,然后陈盛却没怎么在意。

    县令佐官?

    陈盛大感意外,虽然他曾想过出名之后肯定会有莫大的好处,却没想到直接得到县令的征辟,随后微微蹙眉陷入沉思。

    王象见陈盛面不改色,不因这赏金和征辟消息而喜露于色,心中不禁更加高看一眼。

    他也不着急陈盛的回答,转头看到了桌子上的竹简,心中一奇便伸手捡过来看。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这应当是陈君揭榜打虎那日所写,字句浅显易懂,却表现其迎难而上的坚定之意。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

    看似只道天地日月,却有非常人之理解,且音韵谐美朗朗上口,看着还有下句。

    “鸿鹄高飞,一举千里,陈盛,陈鸿举。”

    这倒是读过,乃是大汉高祖所作,其意高远深长,陈君有非常人之志也!

    这些字就是陈盛当日揭榜回来时所写,王象眉头紧蹙,啧啧做奇,惊讶之意填满心中,一时间竟然忘记旁边还坐着人。

    “王君?”陈盛轻声叫唤。

    “失礼失礼。”王象回过神来连忙道歉,赶紧喝了口水缓解尴尬。

    随后问道:“我原以为陈君不识文字,没想到却有这般文采,敢问陈君是跟何人所学?”

    陈盛咳咳一声,当初他跟陈兰解释,说是跟着记账管事学的,显然这个理由无法说服王象,于是沉吟一番便说道:“三年前途径陈留郡,恰好有名士讲课,我便跟着学了一段时间。”

    王象闻言不置可否,说道:“这书法字体是颍川刘德升所创行书,不想陈君写得也这般好。”

    陈卫和陈兰眼睛沽溜沽溜地在王象和陈盛身上转来转去。

    心中不禁疑问,这王君好像说的很厉害的样子。

    大兄何时这般厉害呢?陈兰向陈卫投去一个疑惑的眼神。

    大兄就是这般厉害!陈卫狠狠瞪回一眼。

    “咳咳......”陈盛脸不红心不跳道,“都是先生教的好。”

    “那你这先生恐怕得是海内名士呢。”王象调笑道,心中虽有疑惑但陈盛只说这么多,他也不好拿着钳子撬开他的嘴。

    随后王象将竹简放在身前,说道:“县君对此事必定感兴趣,能否将这竹简借我几日?”

    “自无不可。”陈盛回道。

    “也不能白借陈君的竹简。”王象顿了顿道:“我见陈君家里并没藏书,县君乃爱才之人,见之必然会借书与陈君,这便算是互借。”

    “王君......”陈盛有些感动,这年头肯借书给平民看的士族子弟,得有多难得呀。

    初一见王象,只觉得他面目严肃是一个不好相处的人,没想到他处处有礼,言语有节。

    这算什么互借?明明就是照顾陈盛的感受啊。

    “我当初也如陈君这般,家无藏书,县君却不嫌我卑微,一路提拔,知遇之恩无以为报耶。”

    王象说起这些不免又有感慨。

    陈盛深感佩服,王象除了看起来面不善,为人处世皆无可指摘,身为县君门生,处处为县君考虑,不为自己谋一丝恩谢。

    “此事便这般说定。”王象将竹简藏在自己的袖袍里,随后问道:“县君征辟陈君之意,不知陈君考虑好了吗?”

    回到正事,陈盛已经想得很清楚了,先便试探问道:“我所要做的具体职责是什么?”

    王象故意咳了咳喉咙,说道:“负责县府治安,常伴县君左右。”

    陈盛已经大概明白王象的意思,常伴县君左右便是亲近官吏,按理说这可比其他的官吏好多了,汉末仕途最重要的是有人提拔,若能与县令亲近,只要县令高升自己便能往上升。

    看来杨俊是相当看重自己呀。

    陈盛犹豫一二拒绝道:“县君与王君厚爱,盛没齿难忘!”

    “然......”

    王象似乎没有意外,如果他没有看过陈盛的那份竹简,恐怕此时早已跳起来叫斥:“县君如此看重你,你就是这般不识好歹?枉费县君一番心意!”

    他心平气和,想到听着陈盛继续说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