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三国:出人头地从兖州开始 » 第4章 碌碌无为与死何异

第4章 碌碌无为与死何异

    白天天气还很热,到了晚上便急转直下,冷风凄凄,寒气侵肌。

    陈盛家只有一张土床,好在床够大,能躺四五人。厚实的被褥只有一件,每到天气寒冷时,一家人便围挤在一起抱被取暖。

    晚饭过后,陈盛便上床躺着,本就虚弱的身体又在烈日下晒了一天,已经变得疲惫不堪,只是身体虽累,他却不能入眠。

    看着躺在两边已经入睡的弟弟妹妹,他不由得对未来陷入沉思。

    虽然不是专业的历史学家,但对耳熟能详的三国历史还是颇有了解,加上县乡里传着的消息,他便能对目前的形势稍作判断。

    此时正是初平三年秋,曹操不久前在东郡击退入侵的黑山军,被袁绍表为东郡太守,紧接着兖州刺史刘岱又死于青州黄巾之乱,兖州一时无主,曹操趁机而入,在陈宫、鲍信等兖州人的拥护下,成为兖州牧。

    曹操很能打,先是击退黑山军,又在青州黄巾入侵兖州中大获全胜,收编黄巾人口百万众,其中三十万余人能成军,著名青州兵就是在此时收编的。

    这也是陈宫等兖州士族拥护曹操的原因,能打很重要,适合充当兖州保护伞。不过陈盛知道曹操再过两年就会和兖州士族翻脸,兖州即将大乱。

    颇具争议的阴谋家陈宫联合二五仔吕布,给曹操的后背狠狠地来了一击,差点让曹操创业未半而中道崩阻,此次背刺堪称曹操人生最为凶险的一战,差点连命都丢了。

    究其原因,就是利益之争。曹操心存大志,怎么会困守兖州?他不想当兖州士族的代言人,而是话事人!

    最直接的、摆在眼前的矛盾就是曹操收服的青州百万众,人要吃饭要种地,兖州的地是士族豪强的,怎么会拱手相让?自然也不会坐以待毙,既然你曹操不想当代言人,那就再找一个代言人。

    按照历史发展,曹操最终还是在兖州之乱中赶跑吕布,原因有很多,包括灾害爆发人口减少,吕布比曹操更加苛待士族,曹操对士族做出部分妥协等等,更重要的是盟友兼老大哥袁绍的支持。

    这就是兖州目前的形势,以及接下来的发展。往深一点说,这天下关东之争就是袁绍和袁术的斗争,各路诸侯皆是围绕着这两位大人物你争我夺。

    作为二者缓冲地带的兖州、徐州必将大乱不断,乃四战之地。

    而陈盛身处的白马县更是首当其冲,地处黄河要道,邻接多个州郡,西北边太行山出口的黑山贼只要一时兴起,便能顺河而下。

    往后,著名战役官渡之战前夕,袁曹便先在白马津一线大打出手,曹操为了缩短粮道才将战场移至官渡,关二爷阵斩颜良便是在此处。

    总结一句话就是这地方很危险。

    这就是大势,顺势者生,逆势者亡。陈盛既知大致形势,必然顺势而为,曹操是兖州的胜利者,也是三国大魏的奠基人,投靠曹操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良禽择木而栖,找个靠谱的主公出谋划策才是穿越者的正确选择。若有机会,他何尝不想投效刘备?只是徐州水深路远,战乱不断,此时弃家而去无疑是自杀。

    在他前世身体健康之时,意气风发,英姿勃勃,自然更加仰慕曹操的枭雄之气,然而在生命最后两年,他才真正佩服刘备百折不挠,逆境生长的勇气。

    “二者皆是当世英杰,而我呢?”

    陈盛轻轻将手抽出被褥,推开床边的窗户望向天边,天有明月当空,群星璀璨,“我也能发光发亮吗?”

    身为穿越众,最大的优势莫过于知大势有远见,若只求安身应当不难,可既然有机会改变历史,为何不试一试呢?

    碌碌无为与死何异?

    路是慢慢走出来的,乱世造英雄!

    虽有远志,也要顾及眼前现实,出身农民想要出头的难度无异于上刀山下火海,何况是在这个士族豪强林立的东汉,士族掌握了上升的阶梯,豪强霸占了生存的土壤,陈盛想要抢占一席之地势必撞得头破血流、鲜血淋漓。

    他不是没想过凭借着对历史的了解直接前去投靠曹操,可转念一想,他连像样体面的衣服都没有,到了曹操大门前也不过是被人赶出去的份。

    一介平民想进兖州牧的门?无名无望!没这个门!

    或者凭借一手箭法去当兵?一路搏杀出个富贵?概率太低!战场凶险,纵然他箭法再厉害也难保能活到最后,且家中有弟有妹,他走了谁来照顾?

    思来想去,唯有苟全性命聚众自保,不管将来是打算投靠谁,亦或者其他打算,他都必须先在这韦乡,白马县,乃至整个东郡有立足之地。

    聚众需要名与钱,相比于钱,当今社会的名望才是一个人的立身基础,有了名便有望,有人认识就有了人脉,有了人脉就能做事。

    形势变幻莫测,先发育再考虑,这才是正确的做法。

    争取在兖州之乱前有一定的名望和人事,他才能在这混乱之中一步步崛起。

    知晓大势也有目标,接下就该一步一步走,眼下先把自己的卖身契赎回来再说,陈盛转头看向屋内墙壁,墙壁上挂着一张弓。

    能不能凑够两千钱,就看这把弓行不行了。

    一夜思绪繁杂,理想与现实交织。

    次日清晨,陈盛已经整装待发,背上弓箭,腰挂长刀,怀里藏着把匕首,他要去上山打猎。

    既是为了养家糊口,也是为了尽快凑够两千钱,更是为了锻炼自身武艺,身处乱世,出身微末,不通经文,也只好以勇力闻名。

    离别前,陈卫、陈兰依依不舍,不由得想起他们的父亲就是打猎时遇难,生怕大兄步了后尘,陈盛一再安慰这才出了门。

    又来到王猛家询问一番,王猛与生前的陈盛父亲时常相伴打猎,想必会有一些心得,却不想王猛也不让他去。

    言及韦乡北边的野猪林附近有大虎出没,陈盛父亲十有八九就是被大虎所伤,不然好歹是退伍老兵、打猎多年,怎会轻易丧命?

    可做好的决定怎么能轻易否决呢?野猪林那么大,这大虎总不可能刚好被他遇到吧?

    经过陈盛一番小心保证,王猛终于同意他此行,并详细说明此去树林南北方向、路程远近,以及各野兽习性等打猎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