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秦末,我成为了位面之子 » 第368章,战争经济与大汉强大的手工业

第368章,战争经济与大汉强大的手工业

    韩信他们看完火炮和迫击炮的演示后表示,他们更加需要轻便威力大的迫击炮。

    韩信更是说道:“火炮的重量还是太大了,难以跟着骑兵后面战斗,在大漠追击匈奴人的时候更是累赘。

    至于火炮破阵的能力,我军的重骑兵和铁甲骑兵都可以做到,火炮的价值不大,相对于而言一匹马就可以拉走的迫击炮,更加适合漠北大战。”

    徐凡只能加大对迫击炮的生产了。

    五月八日

    徐凡带领韩信三人来到长安城轨道马车厂场。

    而后韩信等人就看到了极其震撼的一幕,一个马车的底盘,在一条流水线上缓慢移动,而工匠们这忙碌的把一个个马车零件安装上去。

    不到半炷香时间,一辆辎重马车就出现在他们眼前,对韩信他们而言,这幕已经和神话传说没有多大区别了。

    韩信三人对视一眼,这才多久没有回长安,长安城居然出现人才大的变化。

    徐凡道:“现在九原郡,雁门郡加起来有2200辆辎重车,而想要承担10万骑兵在漠北的消耗,辎重马车就少不了,朝廷计算需要3万辆辎重车,才能维持大军在漠北的粮食供应。”

    为此朝廷已在天下的马车坊订购辎重车,光长安轨道马车厂就定了6000辆辎重车。八月之前,会全部送到北方。”

    “长安的辎重车,会先装上轨道车轮,押送物资去九原郡,到了九原郡才会更换普通的车轮,这样可以节省巨大的运费开支。”

    徐凡现在有点庆幸自己弄出长安轨道马车厂了,同时把流水线生产马车的方式推广出去,导致大汉的马车生产效率十几倍提升。

    没有这些流水线马车厂,3万辆辎重车的需求,大汉几乎不可能做到,那只能征调民间的辎重马车,这要把北方的各种车辆扫荡一空才能满足军事需求。

    这样的做的确是满足了军事需求,但这些马车可是大汉内部的红细胞,没有这些经济就堵塞了,这对民间经济的伤害是极大的。

    不说整个大汉的经济会受到重伤,刚刚有点起色的河北之地必定会受到重创。

    想要打一场漠北大战,花的钱真是夸张的要老命了,粮食,布匹,食盐,朝廷的钱粮如流水般哗哗的流出去。

    4月,大汉朝廷为了购买各种战略物资,花了20万金。

    5月,刚刚开始就已经花了5万斤金。

    大汉朝廷在花钱如流水的同时,从天空俯视大地,就可以看到一条条马车长龙,由关中,河洛,河北之地,向着大汉的边郡前进。各种军事物资堆满了边塞的各个粮仓。

    战争经济让整个大汉处于前所未有的经济热潮当中,甚至连河北中原之地的粮食价格也破天荒地提升到每石五十钱。

    大汉的朝廷虽然承受了很大的压力,但河洛河北之地的农户,大汉的作坊主,却是第一次感受到战争经济的热潮。

    他们第一次发现战争不但没有给他们带来沉重的负担,反而给他们带来了财富,这是极其违反他们的三观的。

    但在这股经济热潮当中,所有人都在努力发财,根本没有几个能察觉到这一点。

    当然大汉百姓没有感受战争的压力,大汉朝廷的压力却极其大,把几千万石的粮食和其他物资运输到大汉的边上,这事情对大汉朝廷来说,算不上太难的事情,就是花费的钱财太多了。

    真正困难的反而是,把几百万石的粮食运输到大漠去,这是要老命的事情,甚至后者比前者更困难。

    把几千万石的粮食囤积在边上,封建王朝咬咬牙还能做到,但在运输几百万石粮食到3000里外的大漠,对很多封建王朝来说,舍命都做不到这里,即便是大汉朝廷想做到这点也是很艰难。

    徐凡都有点佩服能做到这一点的武帝了。

    十万骑兵去漠北,光士兵每个月消耗的粮草就超过了20万石,战马一般吃的比人多6倍,十万匹战马就是120万石粮食,不要说大漠不缺牧草,打仗的时候,哪里有时间给战马割牧草,更不要说战争时期,战马的消耗本就大,短时间给人吃草都不会有事,但给马吃草,它马上死给你看。

    所以汉军去了大漠每个月要消耗的粮草就超过了140万石。

    而这些粮食要从大汉边境运输大概三千里抵达前线。

    大汉的一辆辎重车进行了钢铁化改造,车轮上用了圆柱轴承,对重点部位进行了钢铁化改造,大汉的辎重车极限载重30石(1800斤)。

    这是有史以来最大最重的辎重车,但即便是这么大的辎重车,3万辆辎重车一趟只能运输90万石粮食,所以大汉的每辆辎重车要在一个月内走两趟,才能满足前线的军需要求。

    大汉有徐凡这个外挂,都很难把粮食运输到3000里之外的漠北前线。

    真很难想象武帝是如何维持漠北的十万大军的。

    好吧,徐凡也知道,史记上记载的清清楚楚,武帝用盐铁官营,白鹿币,高缗令收刮天下的钱财,大汉的各个阶级都受到了武帝的残酷盘剥,大汉的六十年的积累,在这场大战当中消耗一空。

    为此太史公专门记载了一篇酷吏传,讲述这些酷吏是如何盘剥天下,武帝一朝酷吏,抵得上后世所有酷吏之和了。

    季心他记得以前一辆辎重车价格在两万钱以上,眼前的自动车比他们以前的自动车更大更坚固,想来价格不会太低,想来5——6万钱都有可能。

    他担忧道:“辎重车价格不菲,朝廷一次性订购如此多的辎重车,朝廷的钱财充裕吗?”

    徐凡笑道:“你这就不知道大工业生产的能力,现在的辎重车虽然运载量更大,质量也更好,但价格却变得更加便宜,这辆辎重车的成本没有你想象当中的两三万,甚至都没有破万,成本价只有5000多,朝廷用6000钱购买,他们还有点赚。”

    “6000钱?”韩信等人纷纷不可置信道。

    6000钱的车,在他们的印象中只就是那种两轮的牛车。

    这些坚固又美观的辎重马车,怎么看都不止6000钱!

    徐凡道:“就是6000钱,半炷香时间做出一辆马车,和花半年时间坐一辆马车出来,价格当然不一样。”

    “所以你们不用担心辎重车耗费的太大,3万辆辎重车也不过是2万金而已。”

    “价格怎么可能会如此低?”吕臣喃喃自语道。

    这个价格已经有点击碎了他的三观。他在吕国坐的两轮马车也要3万,就这也不比大汉的牛车精美多少,但这是自己家工匠制造出来的马车,忍着颠簸也要使用。

    徐凡笑道:“这就是标准化带来的效益,流水线能几十倍的提升产能,你们都知道。”

    吕臣等人纷纷点头,这点他们还是知道的,大汉最先进的流水线就是长箭生产线,直接把长箭的价格打到原本的十分之一。

    其他的势力在战争当中临阵三箭都舍不得射,而汉军一方却常常是箭如暴雨,射的暴秦的军队不敢抬头。

    大汉刚刚成立的时候,能保持强大的战斗力,这些廉价的长箭是最大的功臣。

    徐凡道:“制造马车也和制造常见差不多,只要把马车的零件标准化,剩下的就是快速组装的问题了,而且因为零件标准化了,生产的价格反而更加低廉。”

    “所以才有你们现在看到的,生产快速且价格低廉的辎重车。”

    说起来大汉的马车行业,被这一波军工订单给救活了,徐凡零件版标准化,流水线生产交到给其他的马车厂。

    大汉马车生产的效率顿时提升了十几倍,如此狂飙的马车生产率,导致了大汉的马车市场快速饱和,在市场饱和的情况下,想要争夺市场,现在的商人和2000年后的商人做出的选择是一样,那就是打残酷的价格战,打死一批同行,他们就可以独霸市场。

    于是为了生存下来,大汉大大小小的马场各显神通,小的马车场,生产一些大马车厂看不上的独轮车,牛车板车,甚至还有不少脑子灵活的老板,开辟了新的蓝海市场,生产儿童车,玩具战车。

    大汉统一天下已经有5年之久,中原也享受了5年的和平时期,和平的环境,充足的粮食,赚钱容易的就业市场,让听一下所有人都对未来充满希望,几乎每个家庭都在这两年生了两三个小孩,他们生得起也养得起,这就导致了各郡县人口暴涨。

    第1批婴儿潮已经有五六岁了,他们成长的环境好,均田又创造了一批中产阶级,他们有钱,舍得给自己的小孩花钱。

    于是长安城的街道,经常看到小孩骑一辆儿童车,或者是十几个小孩用他们的玩具战车,组成一个战车方队,玩一场战争游戏。

    小车厂可以另辟蹊径,甚至改行,大车场那只能将残酷的价格战打底。

    从标准化生产在大汉普及开始,整个大汉的载重马车的均价从两万钱,快速跌落到只有1万钱上下。

    而生产力最发达的关中河洛地区,载重马车的价格甚至跌破了1万。

    如此残酷的价格战,让大汉的马车作坊倒了一大半,很多地方的郡县已经没有马车作坊了。

    当然,这也带来一个巨大的好处,因为载重马车的价格减了一大半,市场也增加了两倍。

    只是这一点增长远远不能满足生产力增加的速度,本来他们还要继续打价格战的。

    但朝廷的3万辆辎重车订单下来,后续的订单还有3万。这笔庞大的订单上是让天下的马车作坊,暂时喘了一口气。

    而后徐凡又带他们去看了军粮生产车间,用白糖,食盐,奶酪,炒熟的面粉,食用油,花生,总之是各种高糖高热量的食物,炒熟之后压缩成块。

    “这是朝廷给你们准备的备用军粮,在断粮的时候可以暂时吃一些。”

    韩信拿起一块像砖头一样的饼干,咬了一口,而后两眼放光道:“要是士兵都能出这样的食物,我军的战斗力还能提高五成。”

    季心和吕臣也纷纷拿起一块饼干,咬下一个缺口。

    “这是朝廷弄的新美味吗?也太奢侈了!某在这里尝出来了白糖,花生,奶酪的味道。”

    这几样东西就没有一样便宜,不怪吕臣说太奢侈。

    徐凡无奈道:“每个士兵带4斤这样的饼干,以做备用,只有在断粮的时候,或者是在开战之前补充体力吃。”

    说句实在话,徐凡更想用这些压缩饼干作为军粮运输到前线去,就凭这个能量密度,能减少一半的粮草消耗。

    最开始开发这种压缩饼干,徐凡也是抱着这样的想法的,但很可惜这样的想法破灭了,因为他的大汉太穷了,根本养不起几十万吃压缩饼干的士兵,一斤重的压缩饼干价格超过了二十钱,看上去好好像不贵,但在中原却足够买大半石的粮食。

    士兵吃个几斤大汉还能承受得住,但真当口粮来吃,即便是有外挂的,大汉也得吃得破产。

    最后徐帆带领三人来到了一家成衣厂,这是大汉专门给士兵制作军衣的工厂。

    这个时代是没有什么成衣厂的,因为没有需求,穷人买布交给自己的老婆来制作衣服,稍微富裕一点的,则找裁缝制作衣服,贵族只干脆养一个会制作衣服的师傅。

    大汉军方却不愿意,每个士兵从里到外,春夏秋冬,四季常服,加起来有十几套,与大汉军方的人数,这些衣服光靠裁缝手工缝制,既没有这个时间,也没这个效率,大汉朝廷也付不起如此高昂的裁缝费。

    于是这间成一场孕育而生,里面有上百女工,需要制作的衣服也会分割成,最后她们按照流水作业的方法缝制成衣,这样的成衣作坊大汉有5家,关中的这一家是最大的,每年能生产30万件各种衣物。

    徐帆拿出一件绿色的衣服,让韩信穿上,头上套上一顶帽子,脚下穿着一件棉鞋。

    没多久,韩信就汗流浃背了。

    “这是棉布做的?”季心和吕臣惊讶的摸着棉衣道。

    要知道棉布是这两年才出现的新鲜事物,价格也极其高昂,最开始价比黄金,这两年虽然也降了点价,但每匹棉布的价格也超过了5000钱。

    徐凡道:“这是棉帽军大衣棉鞋,以后就是我大汉军队的冬季三件套,朝廷将会准备了12万套棉衣,运输到前线,你们记住,下雪之后,就把这些棉衣发给军中的士兵,同时准备撤军,找不到匈奴人的主力,那就以保存自己士兵性命为主。”

    “朝廷这花费了多少钱?某感觉100万金已经不够用了?”季心感叹道。

    天子爱兵如子,那是一点没变,只是这也未免太奢侈了,这棉衣三件套卖到外面,价格万钱只怕也有人买,天子却制作了12万套,只为了给士兵保暖。

    徐凡道:“棉衣的价格没你们想的那么贵,都是朝廷自己种的,只是物以稀为贵而已,一套这样的棉衣,三件套成本也就上千钱。”

    徐凡的大汉虽然还处于封建王朝时期,但已经有不少科技树突破了手工业的束缚,像马车行业,布匹行,钢铁行业,更不要说粮食种植行业这一项大汉的长处(封建时代的外国佬种粮食真不行,他们的丰收比我们这边绝产还要差,也就是弄来的土豆才勉强追上来,最后靠着工业革命才超越了我们。)

    此时的大汉不少行业以科技水平来说,已经进入了第1次工业革命时期的水平,也就是差一架蒸汽机。

    就是靠着发达的手工业,大汉的各项战备物资,花费的钱财远远低于其他的封建王朝,这才导致徐帆能把更多的钱花在士兵本身身上,而不是消耗在庞大且无用的物流运输体系上。

    “朕带你们前线将领来看这些,就是想告诉你们,朝廷对这场大战做了充足的准备,不需要你们弄险,更不能肆无忌惮的浪费士兵的生命,这次打不下漠北,下次再打就是,朕这个天子,别的本事不大,但弄钱的本事还是可以的。”

    “诺!”

    对于汉军士兵的战斗力,徐凡是不会担心,全套的铁甲,充足的后勤,有经验丰富的主将,完善的军事制度。

    对武器装备还处于青铜时代的匈奴人,政治军事还处于部落联盟阶段的匈奴人,根本没办法和大汉比。

    徐凡最担心的反而是,韩信他们不抓住冒顿誓不回,大量的士兵没有倒在战场,反而倒在寒风当中。

    历史上的漠北大战,卫青等人正面战死的士兵只有1万人上,但因为其他原因损耗的士兵却高达四五万,史料记载的不清不楚,徐凡自然也很难了解其中的内幕。

    但根据现在战争的情况来判断,卫青他们归来的时候已经是寒冬时节,汉军的冬衣准备不充分,大量的士兵倒在了胜利之后。

    这样的事情,徐凡可不想再重复。

    (看完记得收藏书签方便下次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