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房穿明末,开局后门通北美 » 第574章 流民饥民,刘大善人

第574章 流民饥民,刘大善人

    饥民队伍停歇间,儿子赵坚又要去***屎。

    前几日,他们家在野外寻到一些尚算可食的草根树皮,赵坚吃的有些多,杂七杂八的东西在肚子中堆积,已经好几日没拉出屎了,肚子涨得浑圆。

    这次赵坚又没拉出来,十几岁的少年郎,不禁急得直哭。

    其母赵陈氏想帮忙,却又碍于儿子已经长大,不太方便。

    赵振文见状,找了个细木棍去帮忙。

    过了会儿,蹲在野地里的赵坚忽然大喊一声:“爹,疼啊!”

    同时一股恶臭味道也宣泄而出。

    却是赵坚终于拉出来了。

    赵振文也累得满头大汗,下意识地想要用手擦额头,看到手上粘到的一点东西,赶紧停住,满脸的嫌弃,准备去河中间洗个手。

    这时,一阵隆隆地马蹄声由远及近。

    饥民中还有些力气和精气神的,立马都紧张地望过去。

    “不会是马匪来了吧?”

    “大家快躲起来,当心被马匪抓去吃了!”

    “快快,躲起来!”

    这年头,马匪日子也很没保证,有些马匪长久打劫不到肥羊,抓了饥民当粮食吃也是有的。

    虽然听闻了马匪的可怕,可大部分饥民早已饿得没什么思考能力,根本跑不动。

    于是干脆在龟裂的河边躺平了,等死。

    一些要逃跑或躲起来的,动作也快不起来,反倒使得饥民群体乱成一团。

    赵振文扔掉木棍,一把拉起屁股都没来及擦的赵坚,道:“快去跟你娘她们汇合,找地方躲起来!”

    父子俩踉踉跄跄地在混乱的饥民群体中跟另外三个家人汇合了,却已经来不及找地方躲藏。

    因为那支马队已经过来了。

    不过这支马队并没有冲上来杀人或抓人,而是在一旁停住。

    为首的骑士大声道:“我家刘老爷正在胶西县城外施粥赈济饥民,诸位若想活命,就往胶西去!”

    说完,几个骑士打开马背上的粮袋。

    里面装着的却是一个个鸽蛋大小的死面馒头。

    这些骑士没浪费功夫去慢慢分,而是一把把的抓,往外抛洒。

    原本麻木的饥民们顿时有了动力,哄抢起小馒头来。

    因为饥民也不过一百多人,骑士们抛洒小馒头的范围又足够大、足够多,倒也没在争抢中发生踩踏事件。

    只是极少数人已经饿得失去理智,拿了死面馒头就往嘴里塞,有可能噎死。

    但这种人屈指可数,大多数人还是勉强能克制,一点点的啃馒头,就着随身携带的清水下咽。

    一些留有精气神的饥民抢到馒头后,还不忘感谢。

    “多谢恩人活命之恩!”

    “恩人啊,留下姓名吧,俺们给立长生牌坊。”

    “恩人收奴婢么?俺想卖身。”

    为首的骑士没答理这些人,留下一句“要谢就谢我家老爷吧”,就带着队伍打马离去了。

    等离饥民队伍稍远些了,这十名骑士才放缓速度。

    一年轻骑士感叹道:“这大楚的百姓也太惨了,也不知道咱们这一路招呼的饥民有多少能走到胶西。”

    侦骑队长道:“我们深入内陆的主要任务是探查各府县民情以及楚军情况,遇到饥民,也只能让他们去胶西。”

    “能否到胶西,就只能看他们是否有那个命了。至于说惨,他们比明末的饥民、流民还差一点。”

    这支侦骑出自亲卫军骁骑卫。

    侦骑队长已经四十岁,是经历过明末乱世的,对明末大饥荒中大规模人相食的凄惨景象,至今印象深刻,不能忘记。

    多亏太上皇带着他们迅速平了天下,才当百姓过上了安居乐业的太平日子。

    ···

    赵振文一家抢到了十好几个小馒头,就着清水一人吃了一个。

    眼下是夏天,这死面馒头倒也不算太硬,只是略微带点马毛、汗水的怪味儿。

    但对很多天都没正经吃上米面的赵家人来讲,已经算是难得的“美味”了。

    至少吃完后,一家五口精气神都恢复了些许。

    赵振文又看了眼那队骑士离去的方向,想起为首骑士说的话,当即做出了决定。

    “我们不去高密了,去胶西!”

    赵陈氏惊讶道:“胶西可比高密更远一些啊。”

    赵振文道:“那些骑士不仅是我们的恩人,也是善人,他们既说胶西有人施粥,一定是真的。”

    “若去高密,无人施粥赈济,我们也不可能进得了城,还是死路一条。只有去胶西,才有活路!”

    赵振文做了决定,就带着一家人往胶西而去。

    饥民中有类似想法的不少,便结伴而行,增加彼此的安全感,避免被小股贼匪劫道。

    虽然他们这些人什么都没有,但那一身骨肉也会被豺狼***觊觎。

    赵振文等饥民都来自青州诸城,如今已在莱州境内,其实离高密、胶西都不算太远。

    有了骑士给的死面馒头,一路上再找些草根、树皮之类的搭配充饥,两日后,一群人终于是到了胶西城外。

    赵振文凭借秀才身份,找了几个稍有见识的流民一番打听,便弄清楚了胶西这边的情况。

    大楚于莱州府东南部至胶州,下辖胶州、即墨、胶西三县,另有浮山、灵山两卫。

    胶西县城便在胶州湾西岸,是个滨海小县城。

    其城周长不过八里,墙高不足两丈。

    山东大旱,莱州自然也有旱情,只不过较青州情况轻一些,但胶州却属于莱州府旱情较重之地。

    胶西作为滨海小城,相当部分百姓都是渔民,或以海货为生,受到旱情影响倒没那么严重。

    但同样产生了一些流民、饥民(饥民要比流民更严重)。

    胶西县令晏庆贪婪而无能,县内有流民诞生,不仅不设法赈济、救助,反而在县内增设关卡,提高过税,尤其是城门税。

    据城内传出的消息说,晏庆这么做就是为了避免流民、饥民涌入城中。

    因此过去这段时间,胶西城外聚集了数千流民、饥民。

    胶西城内大户只有三家愿意施粥赈济,却都是隔好几日一放粥,而且每次放的都不多。

    这已经算是善举。

    更多大户不仅一毛不拔,反而趁机在城外以天价售粮,或以远低于正常人市的价格搜罗俊俏的男孩、女孩以及年轻男女,准备卖到南方去,赚取人口买卖的暴利。

    这些聚集到胶西城外的灾民,要么妻离子散,要么活活饿死,景况凄惨无比。

    但在三日前,这里却来了名叫刘升的大善人,据说是海商出身。

    他来到胶西后,见城外尽是饥民,便派人进城买粮食赈济。

    城内粮价虽然也比往常贵了近十倍,可相较于城外好几十倍的天价,却仍算便宜了。

    这位刘大善人在入城的头一天,在城内几家粮商以及各家储粮大户尚没注意的情况下,派人一口气买了上千石粮食。

    然后就开始在胶西东、西、南三座城门外放粥赈济。

    不像那三家大户每隔几日放一次粥,每次只放一个时辰。

    刘大善人每日放粥两次,只要是在他那儿登记了的灾民,每次必然能领到一碗粥喝。

    赵振文了解到这些,不仅暗自惊讶,心想:这胶西城外如今怕不是有五千人,哪怕每日每人两碗清粥,一天也得消耗不少粮食。

    这位刘老爷却已经连续赈济了三四天,可真是个大善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