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房穿明末,开局后门通北美 » 第563章 摊丁入亩!

第563章 摊丁入亩!

    乾元十一年七月,乌斯藏、青海、漠南三省多有旧贵族因《废奴令》掀起叛乱。

    乾元大帝令赫连岳、文囿、彭有义平乱,仅三个多月便平息所有叛乱。

    事后,有藏、蒙旧贵族及其家族、仆从约18万人,被流放黑山行省、东藩岛以及安东行省等地为苦役。

    乌斯藏、青海、漠南之农民、牧民就此开启了没有奴隶主压迫的新生活···

    时间来到乾元十二年。

    因去年先是发动三路大军近二十万兵马攻取青藏地区,下半年又在乌斯藏、青海、漠南三省平乱,故今年大崋朝廷没有大的军事计划。

    也就是南洋水师可能在南洋地区与西洋各国舰队有些争斗,以及在西南地区与越南、缅甸等国有些磨擦,在西域与叶尔羌、瓦剌会有些争端。

    没有朝廷中枢的命令,驻守边地的常备军只会与敌对势力发生小规模的战斗,不太可能爆发真正的战争。

    正月十八。

    刘升在文华殿召开了一次重要会议,与会的除了几位军机大臣,还有吏部、户部、财政部的主贰官员。

    会议开始后。

    刘升道:“从乾元五年到乾元十年,我们用了五六年的时间去推行清田令、普查令,成果斐然。”

    “但想要改变前明落后的赋役制度,清田令、普查令的落实只是基础。”

    “如今基础既然打下去,是时候进行下一步了。因此,朕决定用三年时间来推行‘摊丁入亩及士绅一体当差纳粮。”

    “此事早年朕便透过风,想必众卿也有所心理准备,今日会上便好好讨论下此事吧。”

    听了刘升的话,殿内坐着的众臣有的沉思,有的则立即跟身边同僚交流起来。

    “摊丁入亩这个倒还好说,但官绅一体当差纳粮要推行起来怕是很困难啊。”

    “自古以来,官员便有免役特权,如今我大崋要免去这项特权,朝臣如何想且不说,广大中低层官员如何愿意?”

    “朝廷的事说到底都得靠中低层官吏去办,如今要免他们的特权···唉,难呐。”

    文华殿虽然不小,但官员们的议论声还是有不少传入刘升耳朵里。

    这些谈论也反映了这些“阁部大佬”的态度。

    乍一听,即便没人明着反对,却也大多数人都不看好。

    刘升则神情淡然,似乎对此情景早有预料,也不甚在乎。

    摊丁入亩和官绅一体当差纳粮,其实都和封建王朝一个传统制度有关,那便是役。

    所谓“摊丁入亩”值得是将丁银摊入田赋一起征收。

    丁银是什么?

    就是人头税,实际上是一种役。

    在封建王朝乃至后世的一些国家,服役都是国民的一种义务。后世很多役被废除,却依旧保留着兵役制度。

    由此可见,役对一个国家而言多么重要。

    如果将国家缩小到家庭,总有人要去做饭、去打扫卫生、去赚钱等等,你不做、我不做,那这家的日子就过下去。

    放到国家层面,大家都不交税,不愿承担应尽的义务,那么这个国家同样维持不下去。

    早在明朝之前,便有富人大户以粮、银替役。

    到张居正改革落实“一条鞭法”后,很多役便正式以交银替代,然后官府用征收的役银雇人做事。

    这些役银多按一家的成丁口数来征收,因此又被民间称为“人头税”、“丁银”。

    然而,不论是在前明,还是如今的大崋,“人头税”都是地方官府的——由地方官府去收,然后用于地方。

    前明吏治腐败时,丁银等杂税役银多进了地方官吏的腰包。

    一些贪官污吏甚至为了一己之私,巧立名目,打着朝廷的名义大肆征收苛捐杂税,搞得地方民不聊生。

    百姓活不下了,自然就揭竿而反。

    即便没有贪官污吏,丁银等按人头征收的役银对百姓来讲也是一种不小的负担,即便役银被用到地方的实处,于贫苦百姓而言也是不那么公平的。

    于国家而言,则会进一步拉开贫富差距,酿造民怨···

    待与会众臣议论了一会儿后,刘升便道:“诸位先说一说对‘摊丁入亩"的看法吧。”

    马士英在南直隶巡抚任上,一心配合刘升推行改革,早已经成了大崋“改革派”的一员大将。

    两年前,刘升将其调任为吏部右侍郎,并列为军机大臣。

    虽然此番不少人都不看好第二步改革,马士英确认为这正是他向刘升表忠心的好时机。

    关于“摊丁入亩”、“官绅一体当差纳粮”方面的改革,他做了不少准备工作。

    此时听刘升询问,他立马起身,拱手道:“陛下,臣以为大崋若想长治久安,摆脱前朝的一些痼疾,‘摊丁入亩"便是必须推行的良策。”

    不少与会大臣都看过来。

    刘升则露出微笑,微微点头。

    马士英受到鼓励,继续道:“前明晚期,各地方土地兼并严重,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然而地方役银却按丁口来征收,此举于贫苦百姓而言无异于雪上加霜。”

    “另外,因贫苦百姓交不起丁银,又致使地方役银收不上来,地方官府便没钱为百姓做事,由此使得地方民生越发败坏,贫富差距越加明显。”

    “况且,在前明时,还有些地方官吏与富户勾结,将本应属于他们的役银,转嫁于贫民身上。”

    “我大崋如今吏治虽尚算清明,却也未必能杜绝此类贪官污吏的存在。”

    “推行‘摊丁入亩",将丁银等摊入田亩之中征收,无疑能大大缓解上述诸多问题。”

    摊丁入亩肯定是有损大户、富户利益的,可于朝廷及贫苦百姓而言,好处却也是显而易见。

    这天下底层百姓永远占绝大多数,国家要想长治久安,就不能让底层百姓没活路。

    此时与会的都是朝廷重臣,自是懂得以上这些道理。

    所以听完马士英的一番话,不少人都微微点头,表示赞同。

    马士英的表现,让左侍郎李允中感受到了一些危机。

    因此,等马士英讲完,他立马起来补充道:“清田令推行后,朝廷对各方田亩数尽在掌握,确实是推行‘摊丁入亩"的良机。”

    “另外,为了抑制兼并,臣以为还可以按每户田亩数多少,分级征收役银。”

    “如三十亩田地以下,每亩征收役银多少;三十亩以上、百亩以下,每亩征收役银多少,以此类推。”

    “这样,除了能抑制兼并,还能增加地方役银收入,可谓一举两得。”

    在李允中之后,其他大臣也相继就“摊丁入亩”发表了意见。

    比如说将役银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地方截留自用,一部分上交国库,等等。

    大势所趋之下,所有与会大臣几乎都对推行“摊丁入亩”政策表示赞同。

    这倒是有点出乎刘升意料。

    但想一想他又了然了。

    这些与会大臣中固然有不少家里是大地主,会被“摊丁入亩”损害利益。

    但刘升早年就透露过要整顿田地赋役的想法,后来又一直鼓励商贸发展。

    所以,过去这些年,稍有见识的官员都会让家族减少对土地的持有,增加工商方面的产业。

    再加上大崋朝廷给官员的薪俸颇高。

    如今又是刘升这位开国大帝在位,朝廷权威正盛之时。

    这些朝廷重臣自然不会因“摊丁入亩”跟刘升对着干——没那个胆子,也没那个能力。

    就这样,摊丁入亩这一政策很容易就初步通过了。

    稍事休息后。

    刘升道:“既然‘摊丁入亩"之策没问题,那诸卿便再说一说对‘官绅一体当差纳粮"的想法吧。”

    刘升这番话出来,文华殿内竟一时静得落针可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