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房穿明末,开局后门通北美 » 第553章 百姓,大楚

第553章 百姓,大楚

    “当今万岁爷好啊,自从他老人家入主了这南京城,我们老百姓的日子就好过了。”“

    “大前年朝廷派人下来清田,还有些不懂事的跟着村里地主闹,我就觉得不对,没往上凑。”

    “果然,那地主一家清查出了不少隐田,还想欺骗朝廷,结果全家男丁都给流放去了什么东藩岛。”

    “这地主一走,我们村里糟心事猛然少了很多,日子就过得更舒坦了。”

    刘升听老汉当面夸他,怪不好意思的。

    同时又不免暗自嘀咕:他才三十七,放在后世还算大龄男青年呢,怎么就成老人家了?

    旁边几个侍卫则是一副忍笑的样子,也让刘升看到了。因为侍卫们都知道,刘升最不喜欢别人说他老。

    但在此时,三十七当爷爷的也有,确实也不算年轻了。

    刘升随后又跟着老汉聊了一会儿,主要是问及各种与农村相关的政策,发现到底是天子脚下,此地虽然略微偏僻,但各项政策落实地都还算不错,农民也确实得到了不少实惠。

    这老汉算是典型的小农民思想,朴实之中带着点小狡黠,但总体上是知好坏的。

    毕竟是经历过明末乱世的人,知道好日子来之不易,能吃饱穿暖,就很满足了。

    之后,刘升又到老汉的村子去看了看,见情况确实如老汉所说,这才算满意。

    再之后,才是去预定的村子去视察。

    预定的村子情况比老汉所在的村子更好——地方官肯定会为了讨好他有所准备,这种事在后世都难以避免,在此时就更难避免了。

    视察完,刘升一行人在天黑前赶回了紫禁城。

    “陛下,探索舰队传回来了最新电报,是关于大楚的。”

    刘升刚回宫里,电讯处处长邹润娘就亲自送来了一封电报。

    出于对那边情况的好奇,刘升顾不得路途劳顿,当即就翻看起这份长达好几页的电报来。

    看完之后,刘升不禁摸着下巴上的短须思索。

    ‘这个楚太祖熊明远确实像是穿越者,但大概率不会是后世(二十一世纪)的穿越者。"

    ‘从其开创大楚的经历,以及大楚的种种制度来看,倒有点像是明清时期的人。"

    刘升之所以会这么想,是因为这个熊明远最初就是靠着装备了火铳、火炮的军队在金与南宋夹缝中起家的。

    须知,按正常历史发展,即便到了元朝,依旧是以投石车的终极版回回砲为主。

    而火铳、火炮的原始版是在元末明初时期才出现的,离金朝末年尚有一百好几十年呢。

    除此外,大楚的制度整体与大明有点相似,却做了不少优化。

    比如说藩王也是分封各地,却大多都是一代代降等承袭,外姓勋贵的爵位也是如此,能够世袭罔替的只有极少数于大楚有大功的勋贵。

    再比如,大楚只有进士、举人材拥有免除部分徭役及部分田赋的特权,秀才至多能免徭役,是没有免税权的。

    另外,无论是进士、举人,名义上都没有免除商税的特权。

    最后,熊明远虽然是在亲征蒙古的过程中暴病而亡,作为开国君主而言死得略早,但整体而言依旧在那一时空活跃了二十几年,想必该交代的事早就交代了。

    然而大楚并不重视海贸,更不知道大航海之重要,只不过海禁不如明清那么严厉而已。

    其对待海洋的态度,倒是与宋朝有点相似,即:既不鼓励,也不禁止,任由民间发展,大楚朝廷只管收税。

    所以,大楚朝廷如今要比历史上的大明富裕得多,但又不如带清富裕。

    至于熊明远横空出世的时间点,刘升根据电报上的信息推算了一下,发现应该是西元1185年。

    即南宋淳熙十二年、金大定二十五年、西夏乾祐十六年、大理元亨元年、西辽天禧八年、越南贞符十年、日本元中二年。

    随后,熊明远用了近十年时间在金、南宋之间发展壮大,在西元1195年方正式建国。

    刘升对历史是有所了解的,他知道,熊明远用这么长时间才开国,并非其能力不足,而是这个时间段的金、南宋军队都不算差。

    若熊明远真的只是明清来的穿越者,能做到这一步,已经很了不起了。

    大楚建国之后,又用了十年才相继灭亡了南宋、金、西夏乃至大理。

    准确来说,大理只灭了一半,熊明远获知草原上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的消息,就迫不及待地御驾亲征,显得对蒙古颇为忌惮。

    可惜缺乏几分运道,竟然在征讨蒙古的过程中暴病而亡了。

    好在熊明远临走时,留年已二十岁的太子监国,相应制度也都颇为健全。

    虽然熊明远的暴毙,让给大楚内部出现了一些混乱乃至反叛,但最终都被即位的楚太宗用两年时间给平灭了。

    楚太宗也算是个明君,随后用十年休养生息,积聚力量,并在此过程中,以大军压境迫使大理彻底并入大楚国内。

    当代段氏国主则封了个侯爵,高氏等权臣也封了伯爵,可谓“皆大欢喜”。

    之后大蒙古国强势南下,楚太宗发兵与蒙古在长城一线激战,双方互有胜败。

    但因为大楚仍有很多开国将领在,又有火铳、火炮相助,整体还是胜利居多。

    楚太宗用八年时间,打得蒙古再也不敢南下牧马,就此止步于长城之外。

    而大楚为了防卫蒙古寇边,选择了跟后世大明一样的政策:加修长城及敦堡,组成烽火预警系统。

    由此形成了楚长城。

    大楚与大蒙古国息兵言和之后,双方划定了边界,楚太宗又开始梳理内政,周边的高丽、日本、越南等小国也纷纷来朝拜,一时之间大楚呈现太平盛世之象。

    因楚太宗年号光熙,故民间称之为光熙盛世。

    但是,不到十年楚太宗便开始怠政了,甚至出现一些昏聩之举。

    好在没几年楚太宗也病逝了,没有成为真正的昏君。

    看到这里,刘升不禁心想,此人倒像是个“小李世民”。

    大楚选择的嫡长子继承制,楚太宗也是早早立下太子,因此其过逝后,楚武宗即位。

    从称号就能看出来,这位是个喜欢打仗,而且能打胜仗的。

    楚武宗即位之后也是老老实实干了七八年内政,但彻底掌权之后,先是征讨安南,用五年时间打下了大半个越南,设安南省。

    之后,楚武宗又用六年时间,从大蒙古国手底下打下了小半个东北,即相当于大明辽西、辽东地区,设立辽宁省。

    再之后,楚武宗就雄心勃勃地想要攻灭大蒙古国,却因为连年征战,导致国内民怨四起,甚至爆发了一些叛乱。

    同时与大蒙古国的战争也连续失利。

    再加上朝中重臣劝谏,楚武宗不得不罢手。

    不能打仗的楚武宗过得很不得劲儿,将内政搞得一团糟不说,对太子也是横竖看不顺眼,最后竟然找机会废了太子。

    于是,大楚开始了储君争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