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房穿明末,开局后门通北美 » 第479章 谁说汉儿不如胡!

第479章 谁说汉儿不如胡!

    南京。

    郑森、张煌言、姚启圣、王夫之四人结伴出了校门,正准备前去大图书馆借书看。

    虽说南京大学也有图书馆,但藏书并不如“大崋国立大图书馆”藏书丰富。

    才走到校门附近的大街上,几人就瞧见一骑手从大街跑马道小跑而过,还背着一杆飘荡的长旗,赫然是露布!

    果然,那骑手边跑边大声高喊。

    “大捷!”

    “龙门川大捷!我大崋警备军以万余劣势兵力大胜三万清虏!”

    “毙敌一万一!俘虏近四千!”

    原本瞧见骑手背着露布跑来,虽有不少百姓被吸引了目光,却并未太过瞩目。

    实在是自大崋在半个月前发兵灭顺开始,传来的捷报太多了。

    可以说一个接一个。

    如今西北的崋军都攻到西安城下,拿下西安也只是时间问题。

    因此,很多人刚看到露布,便以为又是陕西或山西的捷报。

    如今一听,竟然是战胜了清虏,而且还是属于大崋军队第三序列的警备军以劣势兵力战胜超过两倍的清虏。

    顿时很多人都惊了。

    甚至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姚启圣便是如此。

    他猛拍了下郑森的肩膀,问:“明俨(郑森字),我没听错吧?万余警备军大胜三万清虏?!”

    郑森回过神来,道:“姚兄没听错。我也听到了。”

    姚启圣眨了眨眼睛,道:“可这怎么可能?以清虏之善战,如何三万人会败于万余警备军之手?”

    郑森还没想好如何回答,旁边的张煌言就开口了。

    “熙止,你这话我可就不爱听了。清虏怎么就不能败于警备军之手?难不成你还盼望着清虏获胜?”

    “我并非此意。”姚启圣连忙解释,“寻常百姓不清楚,可你我却是了解的。

    我大崋警备军多是由原来的明军、农民军整编而来,且其中真正的精锐多被填入常备军中。

    也是由此,我大崋警备军才在常备军之下,位居第三序列。

    其将士素质、武器装备等,都不如常备军,更不如亲卫军。

    此番却能大败超过两倍于己的清虏,张兄难道就不好奇吗?”

    张煌言道,“战事胜败又不只看将士素质和武器装备,还要看天时地利人和。

    龙门川那地方我了解过,位于宣府边界的燕山山脉之中,地形狭长,不利于骑兵和大部队发挥,警备军作为守方,有地利可倚仗,为何不能胜过清虏?”

    姚启圣之前都不知道龙门川在哪儿,此时闻言便以为战事真如张煌言所讲,不禁点头道:“原来如此。”

    王夫之忽然道:“依我看,清虏虽然善战,却也不必过于高看。

    前明时,北疆将士缺衣少食,时常欠缺粮饷,武器装备也多残次,犹有少数精锐可与清虏靡战。

    今我大崋警备军不仅粮饷充足,且训练足够,武器装备也不差,若再能上下一心,大胜清虏便不希奇。”

    听了王夫之的话,郑森等三人都不禁陷入沉思中。

    是啊,从什么时候开始,他们竟认为汉家将士一定打不过女真、蒙古等鞑虏呢?

    往前数,汉时有“一汉当五胡”之说。

    再到前明,先有朱洪武以南统北,驱除鞑虏;又有明太宗朱棣五征漠北,犁庭扫穴。

    即便是近些年代,也有前明的戚家军威震北疆、辽东。

    由此可知,汉家将士绝非生来就比鞑虏弱,只不过是在王朝末世受到重重削弱,才在鞑虏面前变得不堪一击。

    如今大崋初立,风气清正,汉家儿郎从军后得到了应有的、乃至更好的待遇,自是能发挥出足够高的战斗水平。

    像郑森、王夫之这些对军国之事有所了解的读书人、士绅,对“龙门川大捷”感到惊讶的同时,自是有一番或浅或深的思考。

    便是寻常百姓,对此也同样感到惊讶。

    毕竟清虏在百姓的认知中,目前仍是大崋最强的敌人。

    而警备军战力在亲卫军、常备军之下,这也是众所周知的事。

    如今警备军能战胜两倍于己的清虏,岂不是意味着,大崋已经有了灭亡清虏的军事实力?

    想到这一点的百姓都兴奋起来。

    甚至有人买来鞭炮放,敲锣打鼓的庆祝。

    而随着“龙门川大捷”的从南京传向四面八方、诸省府,士绅、百姓对大崋朝廷的认同感也更强了。

    大崋虽然建立不足三年,可在许多百姓心中,它却已经取代了前明两三百年来建立的统治地位···

    

    南京紫禁城。

    天心殿内,刘升还在研究龙门川一战的战报。

    说实话,这一场大捷不仅出乎其他人意料,连刘升都略感意外。

    即便抛开警备军与清虏的战力不谈,兵马劣势却是事实。

    四月三日到四月四日夜里的一战,马进忠、白文选是以七千多兵力对阵三万清虏。

    虽然挡住了清虏,使其不得沿着河谷南下,可北京警备师第三旅也在这一战中折损了一两千人!

    战损比可以说超过了四分之一!

    这可不是据城而守,而是野战。

    警备军在这个战损比下仍未败退,反而坚持阻击清军,着实是出乎了刘升的预料。

    说明他以前大大低估了警备军的战斗潜力。

    等到了白天,北京警备师其他各部陆续来援,人数最多时,也不过刚超过一万五千人。

    清军虽然在之前的战斗中折损了不少兵马,却也还有两万多人,在兵力上仍处于优势。

    如果非要找清军的缺点,可能有二。

    一是,豪格此番入关,因长途行军,又打算在关内避开崋军主力,因此并没有携带太多枪炮。

    红夷大炮是一门都没带,只带了二十门普通口径的红夷炮。

    虎蹲炮倒是带了三百多门。

    火枪兵大概也只有一千余人的样子。

    乃至于他们仿造的手榴弹,都没有携带太多。

    因为这些都会拖慢行军速度。

    其二,随豪格入关的三万多清军中,真正的八旗正军只有一万人左右,剩下的都是扈从军,即八旗旗丁的包衣、阿哈、奴隶。

    这些人武器装备不如大崋警备军,训练程度及士气同样不如,又属于进攻的一方,战败倒也能理解了。

    以上,都是警备军将领进行战后总结时得出的,便写在了战报中。

    不过,除了上述这些因素,刘升觉得警备军之所以能打出龙门川这场大捷,关键还在于军心、士气。

    而军心、士气,则又与崋军足饷、足赏、抚恤到位等制度相关,也与军政员平日里的言传身教撇不开关系。

    可以说,如今的大崋警备军,也和亲卫军、常备军一样,和近代军队差距不大了。

    当然,警备军有具有地方性质,各地警备军素养、战力肯定存在差异,未必都能有北京警备师这般表现。

    说到底,北京警备师、南京警备师,都属于警备军序列中的精锐,实际战斗力不比常备军差太多。

    回过神来,刘升便对殿内待诏的秘书郎道:“传朕口谕,军务院诸部大臣到武英殿开会,商议龙门川一战的善后事宜。”

    “是。”

    一秘书郎应声快步离去。

    刘升则让其他秘书处人员及侍卫稍稍准备,便摆驾武英殿。

    这个会,在刘升看到龙门川大捷战报之初,便准备召开了。

    刘升先来到武英殿后殿,在宫女的伺候下小坐一会儿,顺带指挥秘书处人员完善会议所需要的资料。

    待军务院各部大臣都到了武英殿正殿,他才转进正殿,坐上龙椅。

    虽然只是小会,大崋又简化了主动礼仪,但君臣之间必要礼仪肯定是有的。

    待刘升落座,军务院众大臣便一起躬身行礼。

    “参见陛下!”

    “众卿平身,入座。”

    “谢陛下!”

    待众臣落座,刘升便问:“龙门川大捷的战报诸位应该都看过了吧?”

    战报是由北京电讯组在一两个时辰前转发过来的。

    刘升看过后,便立即让秘书处抄给军务院,命诸部司主贰官员传看。

    如果谁还没看,那肯定是有事耽搁了。

    所以刘升问了一句,接着便道:“此战,北京警备师不仅有马进忠、李国英部大败兵力两倍于己之清虏的骄人战绩。

    更有一个半营死守龙门所、三义堡,几乎全员战死的光荣事迹。

    朕认为,对于这些在边疆驻防岗位上战死的将士,朝廷仅是按例抚恤、嘉奖,远远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