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成化危局:大明掌灯人朱见深 » 第132章 赵辅说南京也烂了

第132章 赵辅说南京也烂了

    吏部尚书王翱和吏部右侍郎崔恭,正在吏部办公,牛玉来传皇上口谕。

    “传皇上口谕,吏部尚书王翱,朕所依仗,请辞不允。特旨王翱雨雪免朝,每天早上的点卯也免了,只用下午到部里视事两个时辰。吏部右侍郎崔恭,升左侍郎,协理部务。皇上还说,王翱只动嘴就行,动手的事情,都让崔恭代劳,细节的事情,让崔恭去干。必须要堂官出面的事情,王翱勉力而为,实在完成不了,左侍郎、右侍郎,都可以代劳。二位大人,口谕宣完了,谢恩吧。”

    “谢皇上隆恩,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崔恭扶了老态龙钟的王翱起身。

    牛玉又说:“再知会二位大人一声,吏部右侍郎是尹旻,皇上已传旨,让他即刻回京任职,也要协理部务。王部堂,皇上还特意派了御医,明天就到你家里去为你诊病,用药,都从太医院拿。就这么多,咱家还有事,二位大人,告辞了!”

    “谢皇上,谢皇上!送公公……”

    “留步,留步。”

    领了恩旨的王翱,一点也高兴不起来,竟然流出泪来。

    崔恭见王翱如此失态,就问:“部堂,我扶您进去休息一会儿?”

    王翱拍着崔恭的手,说:“克让,我病了,吏部的公务就交给你了。”

    崔恭连忙说:“部堂,下官只是协理,部里的大小事务,都要部堂大人来掌……”

    “别说了,都明白,你去忙吧。”王翱当即就告了病假,回家休养去了。

    李贤、陈文、彭时三人把开经筵的执事名单重新拟了,请礼部尚书姚夔,一起给皇上呈送,果然不出所料,幸亏改了一遍。

    礼部尚书姚夔只是过一遍手,朱见深也不问他。直接说:“开经筵,事关国政,这执事的大臣,当以你们三位阁臣为首,孙继宗可挂名,也可不挂名。”

    李贤说:“皇上,会昌侯德高望重,以会昌侯为首,众望所归。”

    “那就让他挂个名吧。还有,这名单里,还有告假、丁忧的人。开经筵之日,病假一律回朝任事,事后可以回家;居丧丁忧,满两年以上者,现在都让回京复职。”

    “是!”

    “新科进士,学问出众者,也可以安排侍讲。具体,由李阁老把关,礼部也要教习礼仪。”

    “是,臣等领旨!”

    朱见深又问:“姚大人,开经筵的具体日子,礼部怎么定的?”

    姚夔说:“回皇上,定于每月二日、十二日、二十二日在文华殿会讲,每日还会遣人入宫侍讲。”

    “好!这执事名单,内阁都定了,会讲从何时开始?”

    “皇上,眼下大婚将近,大婚之后,次月就会安排。”

    “为何要等到大婚之后?本月不能安排?”

    姚夔说:“皇上,自您即位以来,各项礼仪性事务极多。礼部特意分散安排,避免皇上疲于应对。二来,各部院大臣也有充足时间准备,也不至于影响正常政务。”

    “既然如此,那就依礼部所拟。朕的大婚现在什么进度?”

    这是朱见深第一次主动问大婚的事。

    姚夔说:“回皇上,纳采问名执礼已毕,本月会行纳吉、纳徵、告期礼,下个月行奉迎礼,大婚的流程就完成。”

    朱见深说:“太慢了!结个婚,繁文缛节这么多,诸项事务都受到影响。礼部,加快进度,各项礼节,能减则减。”

    这皇上怎么能这样,不但对大婚没兴趣,对谁是皇后也没兴趣,对礼节也要裁减,姚夔很难做,用眼神请李贤帮忙。

    李贤拱手,说:“皇上,大婚的礼仪都是循例,并没有增加。皇室婚礼,也是民间的参照。如果皇家有所裁减,民间的礼节也会效仿。如此以来,对古礼会造成减损。而各项政务,臣等会尽心尽力,全力推进,避免受到影响。”

    “李阁老所言有理!朕没有想到这层道理。但是,朕再次提醒你们,不要把朕的大婚作为重点政务。眼下,京军整顿、广西剿匪、边储运送、肃清吏治,都是重中之重。你们要审慎为之!”

    “是!臣等领旨!”

    “好了,都去忙吧。”

    “臣等告退。”

    李贤他们刚走,牛玉就在门口接到一本奏章,步履匆匆送进来。“皇上,赵辅从南京来的奏本。通政司刚送来的。”

    “终于来了!快,给朕拿过来。”

    朱见深兴致勃勃打开赵辅的奏本,看了一小会儿,就开始皱眉,还咬紧牙关,像是生气的了。

    牛玉问:“皇上,怎么了?赵辅惹您生气了?”

    朱见深恢复神态,说:“没有,就是这赵辅办事效率太低,动作太慢。”

    实际情况是,赵辅的奏本里说得明白,“臣冒死,禀奏皇上。南京京军在册十二万人,缺员严重,兵甲失修,疏于操练,更疏于战阵。臣已完成五万人拣选,正加紧操练。近日,臣已探查到,沿海倭乱,源头在福建,祸患在广东,浙江、南直隶两省,倭寇时聚时散。请皇上务必以大局为重,应先定倭乱,再出兵广西。臣在南直隶的五万人开拔后,南京城就如同空心白菜。倘若倭寇突然攻破沿海防线,南京危矣!”

    大明两京,北京和南京。京军都烂了!五万人都派不出来!大明才是空心白菜,如果没有边军,大明这颗白菜就只能任由野猪来啃!

    朱见深合上奏章,说:“牛玉,让朱骥马上到朕的寝宫来。”朱见深把赵辅的奏章也带走了。

    “是!”

    朱骥来时,万贞儿正在伺候皇上用膳。“皇上,朱大人来了。”

    “朱骥,快进来。吃过饭没有?”

    “回皇上,吃过了。”

    “贞儿,把那本奏章拿给朱骥看看。”

    万贞儿把赵辅的奏章递给朱骥,朱骥快速看了一遍,朱骥也很吃惊。朱骥不动声色,把奏章交还给万贞儿。

    朱见深扒拉了几口饭,一点吃饭的心情都没有,说:“朕吃好了。”

    万贞儿说:“皇上,吃这么点儿,这怎么行?再进一些米饭吧?”

    “不了,不了,晚上再吃。我和朱骥还有事情要说。”朱见深起身,一挥手,朱骥跟着他进到书房里。“朱骥,你马上出宫一趟。”

    朱骥问:“皇上,是去南京吗?”

    朱见深说:“不,南京有赵辅在,暂时没事。你去一趟广东,找到上次东倭那个假冒贡使,摸清他们在广东有多少人?在整个大明沿海,有多少人?”

    “皇上,那贡使怎么会知道这些?”

    “倭寇,贡使,商人,流民,浪人,他们的身份本就混淆不清。只要是东倭来的人,都算数,你去摸一摸底。再有,令广东市舶司的提督太监,即刻回京述职。”

    “是!我明白了!”

    “这些事情办完,你就去广西。查一查锣族人铜锣宝藏的事,只许查,不许干涉。根据朕的消息,广西匪患,至少有两个外因,一个是盐,另一个就是锣族人的铜锣。”

    “皇上,那盐商要不要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