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成化危局:大明掌灯人朱见深 » 第55章 朱骥是陈韶的爷爷

第55章 朱骥是陈韶的爷爷

    礼部奉旨,为大行皇帝朱祁镇议定尊谥。礼部尚书姚夔请内阁首辅李贤领衔,组织皇亲勋贵,各部大臣,翰林学士,还请了詹士府的翰林学士,一齐过来会商。

    大行皇帝的谥号和庙号,相辅相成,是对其生前功绩做一个相对中肯偏上的评定。比如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是开国皇帝;太宗文皇帝朱棣有再造河山之功,还修了永乐大典;仁宗昭皇帝朱高炽监国时、即位后,都殚精竭虑、仁爱爱民;宣宗章皇帝朱瞻基的谥号虽然档次稍微低一点,但也属于守成之君,并无太大争议。而给朱祁镇下评语,就比较尴尬,前后两次即位,第一次外出狩猎翻车,第二次即位又不光彩,中间还间隔一位“郕戾王”。无论从功劳出发,还是从德行出发,都小有瑕疵,但他是当今皇上的亲爹,是大明的正统象征!

    整个议定过程,几乎没有人发言。

    姚夔说:“诸位,礼部奉旨,为大行皇帝定议尊谥,还请大家心诚至公,以彰先皇功德之盛!”

    没人说话。

    如果你要说正统年间的事,就不能忽略土木堡的问题。一旦认定土木堡“也先之乱”,就得认定于谦保卫京师的功绩。如果你要赞美天顺年间的事,就不能忽略于谦的问题,就得认定于谦是谋反。如果于谦不是谋反,大行皇帝就得位不正……更重要的是,读书人心中有杆秤,于谦已经蒙冤,哪个大臣要是再揪住不放,就是与天下读书人为敌,与清流为敌!

    所以啊,为大行皇帝定议尊谥,不能讨论细节,最好是大家一起蒙混过关。

    姚夔自然明白其中缘由,就说:“既然各位谦虚推让,本官冒昧,李阁老当为我朝文魁,就请李阁老拟定。”众人都说好,李阁老文采德行俱佳,绝对是最佳人选。

    李贤知道在场个别人心中,绝对有想法,他本以为是会吵得不可开交的一次会议,毕竟从也先之乱到北京保卫战,再到囚禁南宫,后又夺门,夺门之后,又有曹石之乱……大行皇帝怎么评定,比较复杂,没想到人人避而不谈,不发表意见。

    李贤站起来说:“谢谢各位抬爱,恭敬不如从命。作为臣子,先皇功德之盛,只言片语难以囊括!追比圣贤,我王可比汉之中宗刘洵,晋之中宗司马睿,唐之中宗李显。我以为,或可拟中宗。”

    群臣交头接耳,议论纷纷,估计心里都在骂李贤,先皇是中兴之主?你个超级马屁精!李贤说:“各位同僚,有不同意见,可以公议。”随即,大家不再说话。当然,李贤这个首辅也不是大傻子,肯定有两手方案。

    李贤又说:“出类拔萃曰英,道德应物曰英,德华茂着曰英,明识大略曰英。或可拟英宗!”

    英,对于一个帝王来说,特别是对照历史上的其他皇帝,属于中等偏下的评定。简单说,夸你帅,说明你没本事;夸你品德好,更说明你本事。比起“文、仁”这些直抒胸臆的赞美,“英”就是恶心人。

    但李贤拿出“英”的方案后,大家纷纷说好,交口称赞。

    李贤心里也在骂这帮人,一个个身为臣子,却心口不一,你们心里想的什么,我能不知道?李贤看了一眼姚夔,姚夔马上明白。姚夔说:“既然大家没有异议,礼部就上报为:英。至于尊谥取字,还是请李阁老亲自选定。”

    “对,对,对,就请李阁老选定!”这些人终于把这个烫手的任务,甩给李贤,并最终定案。

    钱溥、李泰、万安和刘珝四人也被请去会商,但整个过程,他们也不敢说话,害怕惹祸上身,安静地旁听。好在众人公推,以李贤为首,很快,拟定的结果为: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庙号英宗。

    礼部尚书姚夔把上尊谥的礼仪章程和尊谥名号都报给皇上朱见深,朱见深并不关心礼仪章程,直接在最后一页朱批:“照准!”朱见深打开尊谥取字的奏章,一看,是英宗……朱见深脸上没有任何变化,他也明白父皇的尴尬过往,但自己身为儿臣,给老爹上英宗庙号,实在是不孝。

    朱见深问:“内阁、翰林们都参与了?”

    姚夔说:“回皇上,臣等会同公侯伯五府六部都察院等衙门,还有詹事府翰林,都奉旨公议。”

    朱见深又问:“定尊谥为英宗,群臣可有异议?”皇上问的是,有没有人给过更高更美更好听的方案。

    姚夔说:“群臣心诚至公,虽略有旁音,但终定为英宗,众口一心,以赞先皇盛德。”

    “旁音?旁音怎么说?”

    姚夔的礼部只是个组织方,他也不想背锅,就如实回答,“回皇上,李阁老曾拟,中宗,只是群臣……”

    朱见深也明白不宜深究,点到为止,立即打断姚夔的回话,“好了,朕知道了!就此议定!各项礼仪,如期举行。”

    “臣领旨!”

    为大行皇帝朱祁镇上尊谥庙号的这天,京城寒风凛冽,泼水成冰,天上降雪粒子,吹在人脸上,生疼。

    一大早,会昌侯孙继宗奉旨祭告天地宗庙社稷,其他各级官员要随皇帝在大行皇帝灵前行礼。这个仪式非常重要,从此之后,不再叫大行皇帝,而改叫英宗皇帝,既是对一个皇帝的盖棺论定,也宣告一个皇帝正式成为历史。

    万贞儿先给朱见深内里换上素色服饰,外面再穿上全套孝服,仍显单薄。万贞儿说:“皇上,今天冷得人打颤,一会儿过去,在先帝灵前您要节哀,天冷流眼泪,容易失态。在大臣面前失仪,可不好。”朱见深点头。万贞儿又说,“行完礼,要早点回来换衣服,这一身素服,不挡风,可不敢着了风寒。”

    万贞儿又上下打量、整理了一番,还不见王伦过来,“王伦呢?都什么时辰了?还不起驾?”

    王伦一路小跑,喘着气进来,“皇上,奴才来迟了。起驾!”王伦外面套着孝服,里面穿了一件锦绣貂毛披风。进门的时候抬腿,锦绣的下摆露出来,被皇上看见,朱见深小有不悦,没有理会。王伦领着队伍,跟随朱见深,往大行皇帝灵前去。路上的风呼啦啦吹,王伦外面薄薄的孝服被吹开,露出里面锦绣的貂毛披风,非常显眼。在后面目送的万贞儿就骂:“这狗东西,就他知道冷,小心思比谁都多……”

    锦衣卫负责现场仪仗,御史负责现场礼仪监督,礼部负责礼仪流程。核心事项就一条,宣读尊谥诏书,其他都是按流程跪拜。文武百官全部着孝服,有序站列,不能交头接耳。

    天气非常冷!大多数官员都和王伦一样有经验,里面穿了厚厚的衣服,外面套着孝服,以应对这漫长的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