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明末渔村一村长 » 第35章 攻城?一口咬到了铁王八

第35章 攻城?一口咬到了铁王八

    赵承成亲自吩咐要做的事,赵家村的人自然执行得一丝不苟,连夜将上一场大战留下的垃圾打扫了个干净,就连村口的那条泥路都重新踩了一遍。

    在赵承成看来,这未免多此一举,但老赵头有这份心,他也就不好说什么。

    反正是迎接贵客,多认真一些总没错。

    然而老赵头这番好意,没等到第二天中午,就被喂了狗。

    次日清晨,赵承成就收到宝应县传来的情报:扬州知府陈三泰再次领军前来,全副武装、气势汹汹,一看就是来打仗的。

    赵承成听了这个消息,禁不住一愣。

    倒不是被官军的行动吓到了,而是惊讶于陈三泰居然会如此的消息不灵通。

    就这个节骨眼上,他还敢再来打一仗?

    要是输了——输了的概率超过九成——那他这张老脸,还往哪里搁?

    搁在裤裆里吗?

    不过敌人来攻,赵承成也不可能当缩头乌龟,一声令下,便叫兄弟们准备战斗。

    这两天纷争不断,赵家村的子弟们枕戈待旦,一听命令,便即刻起床、洗漱、穿戴齐整,等候即将到来的厮杀。

    不料赵家村的反应,要比官军的行动快得多。

    赵承成等了许久,一直快等到巳时,官军才姗姗来迟,哄哄乱乱地开始列阵。

    村口的道路,是老赵头带着人连夜打扫的,好不容易弄干净了,又被官军踩乱,气得他双脚直跳:“这帮混蛋,村里一夜的活白干了!”

    赵同瑞见了,则提议道:“大哥,不如趁官军立足未稳,咱们先猛攻一阵,把他们赶回去,省得再来找麻烦。”

    “把他们赶回去容易,可今天又来了怎么办?”赵承成问道。

    赵同瑞一拍大腿:“就是这话了!官军退得实在太快,赵大哥又特意嘱咐要手下留情。我这里杀不了几个,也抓不了几个,他们没伤元气,可不就一天天地来吗?”

    “所以你记住我这句话:打仗不过是实现目标的手段之一而已,有时还不是最直接有效的。”赵承成不管同瑞有没有听懂,“昨天你仗打得不错,今天就看我如何操作。”

    赵承成操作的方式,果然和赵同瑞的想法不同。

    一开始并没有选择主动出击,而是蹲在村子里一动不动,仿佛完全不知道村外官军的行动。

    官军的行动,其实也是有的放矢。

    昨天陈三泰被赵同瑞打怕了,连夜收拾溃兵,又将几个军屯的千户、百户狠狠骂了一顿,这才定下今日的策略:先求不败,再求可胜。

    因此,刚到村口就开始列阵防御,准备迎接赵家村的出击。

    不料赵家村这一次居然没有半点动静,自己一顿操作猛如虎,却发现对手不动如山,连给自己下口的机会都不给。

    不过官军这头“虎”,大约也就是“纸老虎”罢了……

    淮河河口照例堵着,赵承成是一点不急,急的是官军,是陈三泰。

    眼看今天的作战毫无进展,这位远道而来的扬州知府急了,派人出去喊话。

    派出去的是仪真卫千户。

    他昨天见识过了赵家村的厉害,上前喊话的时候战战兢兢,不过也把意思传到了:有举报,说赵家村的人故意堵塞淮河航道,扬州知府要进村检查,还不快快打开村门,迎接官军入内!

    和昨天的说辞,不能说大同小异,只能说一模一样……

    这种毫无新意的话,赵承成懒得搭理。

    官军这边,无奈之下只能发动进攻,作死一般向赵家村杀去。

    经过两个月的建设,赵家村陆上防御体系已经基本形成。

    赵家村原本就是淮河改道冲刷出来的,村口两侧是两汪虽不甚深、但水流湍急的水泊,只有一条半没在水里的小路可供通行。

    因此赵承成因地制宜,先将这条小路用砖瓦和石块加固、加宽,免受河水、湖水的冲击,并方便通行。

    又在小路两侧将巨石沉入水底,形成地基,又在地基上修建两道两丈来高的石墙。

    石墙之间,则用环抱粗的树干,制成一道厚重木门,正好堵住通道。

    只要将大门关闭,村外之人除非携带重型火炮,否则绝对无法攻克。

    毕竟通往村中的小道虽然不窄——可供两辆马车并排通行——但也无法展开兵力,就连大一些的云梯、楼车都无法使用。

    而在门内、墙后,则修建两座高塔,眼下只能起到观察瞭望的作用,但在装备火器之后,就会成为枪塔、炮楼,成为敌人的噩梦。

    这样稳固的城防工事,官军的攻击毫无作用,就是摸到了墙边上,也是无计可施,完全缺乏攻城的手段。

    这几个被征调的卫所里,倒也有几门火炮,但这些炮无不年久失修,有的年纪比大明朝还大,都是蒙元时候传下来的。

    几十年,甚至上百年都没有装填击发过,谁能保证现在能够打响?

    不能打响那还是好的,万一炸膛了,那可怎么得了?

    没法子,也不知哪个聪明人想出了个招,把柴火薪碳堆到木门底下,准备点上一把火,把门给烧了。

    然而门是死的,门里的人却是活的。

    官军的一举一动,尽在哨塔的观察之下。

    等官军将引火之物全数准备好,忽然凉水从天而降、当头泼了过来,顿时把所有的柴草全部打湿,还怎么点火?

    用凉水,赵承成已经很客气了!

    如果他用的是滚烫的热水,那还不把攻城的官军,浇个皮开肉绽?

    昨天进攻失利,今日再次失利。

    急得在后观战的知府陈三泰脸色蜡黄。

    他陈三泰,官居扬州知府,是东林党魁钱谦益的外甥,同盐商关系极佳,这回又调动四个卫所大兵来剿。

    这几条,放在平时,都是响当当的正向“buff”,可一在赵家村面前吃了瘪,那全都成了反向的“debuff”。

    原本围绕着这位知府大人的无数光环,全都成了刺向他的一柄柄利箭,扎得他心口疼,还有苦说不出……

    而在此刻,一座山坡之上,有一人正在密切地关注着战事的发展。

    此人便是扬州盐商汪家的公子汪银城。

    陈三泰本就是盐商请来对付赵承成的,汪银城应该同他站在一边。

    然而此刻,汪银城却对赵承成莫名敬佩——好一个赵村长,区区一座刚刚建立起来的渔村,竟能硬扛官军进剿,并且游刃有余,这赵承成,果然是天下奇才!

    官军大举攻城,居然一口啃上了一只铁王八,把自己一口牙都咬得粉碎……

    再反观陈三泰,若是再拿不出什么对策,那他这张老脸,就要彻底丢在这淮河之畔、洪泽湖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