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何以为师 » 第10章 山高路远不常聚 久别再见心欢喜

第10章 山高路远不常聚 久别再见心欢喜

    增寿家被划为贫农却又被排除在分那些房屋田产等的名单之外,这让孙氏一度郁闷至极,她虽然没说,却在心里觉得这世道欺人太甚。心疼怜惜增寿和孩子们却又无能为力,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她都郁郁寡欢愁眉不展。偶尔在初一或十五天气好的时候,增寿会抽空陪她上观音山烧一炷香。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早上,孙氏在上面烧完香之后对增寿说,她想在上面住一段时间,增寿觉得偶尔上来拜一拜佛还行,要上来常住那肯定不行,便推说等女儿秀丽大点再说。

    到秀丽断奶的时候,孙氏对观音山越发心心念念了,总说寺庙里干爽,山上空气也好,在山下的家里,阴冷又潮湿,她的老风湿令她的双腿更加麻胀酸痛了……孙氏一再坚持,增寿拗不过她,便同意了。

    因为担心孙氏一个人在山上的起居不方便,增寿便让志远每天晚上放学后去山上陪她。原本孙氏说可以在观音山帮带秀丽,但叶氏觉得秀丽太小了不放心,所以每天都背着秀丽出去干活,让她坐在田间地头自己玩耍。当志远高小毕业,秀丽也3岁了,增寿两口子才同意志远偶尔带着妹妹上山去。志远也没料想到,他们在上面一住就是三年!在这三年里,除了慕兰的儿子和志远的小妹秀芳出生时孙氏回了两次家以外,平常她都没下过山,志远倒是久不久会下山回家一次,也顺便拿点补给,增辉和志高偶尔也会上来住几天。大多数的时光,都是志远陪着祖母孙氏在那座俊秀安宁的小山上。

    观音山对附近村民来说,因为有龙凤庵,所以倍显神秘威严;于小志远而言,因为有大姑慕道和祖母孙氏,而令他至今怀念!每一个小溪潺潺的清晨,每一个朝霞满天;每一个布谷声声的黄昏,每一个宁静夜晚!都是他生命里最灿烂的昨天!那个一切都风清云淡的所在,那个与孙氏朝夕相伴的长孙,从那以后好多年,都没再享受过那样的宁静安然!

    每当朝阳升起,他都会怀着满心的喜悦提着小桶去小溪边取够一天的水;每当晚霞落去,他也会怀着满心的期待去做一顿可口的饭菜!那段美好的时光,山上的蘑菇、栗子、山药……都是他们餐桌上的美食,除此以外,还有枸杞子、桃金娘、山楂果等野果打牙祭,各种现成的青菜就更多了,野芹菜、荆棘条、黄蒿、荠菜……简直漫山遍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尤其是现在志远已经不用再去学校,妹妹秀丽也上山来了。白天他们会一起在庵堂外面的草地上晒太阳,看日光把他们的影子从前面拉到身后,再越拉越长……看蚂蚁搬家,看小鸟筑巢,看耗子打洞,看松鼠爬树,甚至看四脚蛇攀岩……有时,他也会带着妹妹去捉蚂蚱、掏鸟窝,每当得到几个鸟蛋,秀丽都会兴奋得大喊大叫!夜晚孙氏则带着他们一起参禅,让他们学着打坐,给他们讲牛郎织女、唐僧取经、武松打虎……虽然全是她从昌裕老大人给增寿他们讲故事时断断续续听来的蹩脚故事,但志远却丝毫没觉得将就,他一直笃定的相信那些故事都是真的,都曾经在历史的长河中存在过……日子在最单纯和煦的时光中溜走,而志远的心里却凭空多了许多美好与期待……直到今日,那些后来的学识以及活生生的现实已经让他明白,很多东西都只是传说,但那份向善的美好与期待却早已根植于内心,融入了他的整个生活……

    在山上的时光,志远想得最多的人,不是增寿叶氏,不是慕莲慕兰,而是慕道和增福。他常常望着山下的小路,想象着慕道和增福朝他们走来,增福的印象已经有些模糊,并且潜意识里也会提醒自己:他回来的可能性已经很小很小,但慕道却随时有可能出现在他们面前……

    然而,当慕道再次回来,已是三年后的观音诞。那时,十二岁的志远已经和她一样高了!时隔五年没回家的慕道这次专程从桂林回来陪乡亲们一起庆祝观音诞!她是二月十九的前两天晚上到的家,当她得知孙氏已在观音山上吃斋念佛三年有余,便马上就想让大哥陪她上观音山。增寿一再劝说,她才同意明早再去。

    第二天清早,老远就看见慕道的志远,飞也似的一路叫着“大孃”跑下山去迎接她,秀丽恨不得插上翅膀追上去,却又生怕跌倒只能小心翼翼的一步一步慢慢下着台阶,极少骂人的孙氏忍不住起身站在增寿围起来的篱笆前对着志远大声呵斥,她可能怕她最疼爱的长孙滚下山去。但当她看到志远兴奋的冲上去抱住慕道,她的脸上就只剩下慈爱了!

    秀丽远远的站在大头山腰的草地上有点怯怯的望着慕道。慕道走上前来伸出双臂去抱她,她有点不好意思,但也不闪躲,幸福的红晕铺满脸颊。志远告诉她:

    “这是大孃哦!快叫孃孃!”

    秀丽并未开口,也许是因为才第一次见,并且这个大孃回来得有点太突然,她还没反应过来。

    到得山顶,一番嘘寒问暖之后,孙氏摸着慕道的脸庞充满爱怜的说:

    “足足有五年没回来了,儿啊你又瘦了……”

    “我没瘦,您看看您,面黄肌瘦的,您这才叫瘦呢!明天等哥哥嫂嫂一起上来了您就跟我们一块下山回家……”

    “我在这里好得很,还想叫你在这陪我们几天呢……”孙氏在这里确实比在村里自在得多。

    “阿妈,再过几天,嫂子就准备去出工干活了,您不下山,谁帮带那个小的啊?”

    “当年我生你们,月子里就用背带背着你们下田地里干活了!尤其是增福那时候个子又大,背着他干半天活下来腰都直不起,还不是一样过来了!”

    “所以您现在到处酸痛,难道您想看到嫂子以后也和您一样落下一身的病根吗……”

    “呸呸呸……她如果要出去干活了,我下山回家就是,说这么多干嘛!”

    ……

    随后,慕道用竹苕帚把庵堂外的枯枝落叶全部清扫干净了,又为母亲摘好了中午的野菜,然后对母亲说,她要去天霞桥看慕兰,看看终于有了自己小家的她过得怎样!志远和秀丽也跟着慕道一起下山了。

    一同前往天霞桥的还有增辉和志高,睡了个大懒觉起床的他们俩早就侯在村口了。

    天霞桥距离双河只有一个小时的路程,所以自慕兰成亲后,每年正月增寿都会带着家人去她家拜年,有时候只是吃一顿午饭,有时候还会住一晚。然后离开时,振平和林氏、慕兰和建华他们还会给我们每个孩子准备一个新年红包!急不可耐的志远每次一走出慕兰家大门就总也忍不住拆开红包,看看里面包了几毛几分。

    但除了正月之外,除非是像她生孩子满月这种大喜事,不然这种平常日子志远也从未去过小姑家。所以当他们走进慕兰家大门,慕兰真是诧异又惊喜!忍不住冲上来抱住慕道直唤“大姐”!慕道轻拍着慕兰的肩背说:

    “真好!大姐真为你高兴!当年你过来,我就知道建华不会辜负你……”正说着,建华抱着儿子永元从里屋出来了:

    “哟!大姐回来了?什么时候回来的?来来来赶紧看看您外甥!”

    “昨晚刚到家,一听他们说起,我恨不得昨晚就过来看看。”慕道说着从建华手里小心翼翼的接过了小永元,轻轻的抱在怀里。志远他们一帮小罗罗马上一齐跟着凑了过去。

    “哎哟小宝宝长得可真像爸爸!来叫姨妈……”慕道一句话还没说完,永元就认生的哭闹起来,嘴里一直喊着“要妈妈!要妈妈……”慕兰接过永元一边慢慢的摇晃一边招呼他们快坐下,建华赶紧过来准备接手:

    “来还是爸爸抱,妈妈昨晚起来好几次喂奶把尿都没怎么睡呢……”慕兰说不妨事,就是抱着他而已,也没干啥!让建华去给大家倒水。建华倒了水又端了一碟红薯干和一碟花生出来。志远他们几个也不客气,每个人都上来抓了一把红薯干或花生拿在手里慢慢吃起来,志高咬着花生粒还发出脆脆的响声。慕道让建华别忙乎,过来坐一下好好说会儿话,建华说:

    “好好好,你们先聊着!我去伙屋告诉阿妈煮中午饭,马上就回来!”

    “看得出,建华很心疼你!”

    “嗯,他爷爷奶奶对我也很好!”

    “前几年那样的光景没少受委屈吧?”慕道伸手帮慕兰捋了捋额前的头发。

    “没什么,都过去了。”慕兰很淡然。

    “林奶奶对我们也很好!”志高一边嚼着红薯干一边骄傲的说,一句话把大伙儿都逗乐了!

    “呀是谁在夸我哪?”林奶奶应声笑呵呵的和建华一起走过来一边说:

    “听建华说我才知道你们过来了,慕道还是第一次来我们家呢,真是稀客啊!你这不吃鱼也不吃肉的,我去摘点小菜回来,顺便看看老顾家还有豆腐卖没有!”

    慕兰忙说:

    “阿妈不用去买菜,大姐有青菜就行了。碗柜里还有煎好的泥鳅,这几个小的都爱吃泥鳅。”

    “那可不行,泥鳅那么多刺!”

    “没事儿,他们在家就这样吃的!”

    “我还是出去看看,如果没有豆腐就跟他们讨几个鸡蛋回来。”

    林奶奶还是出去了,既买了豆腐又要了鸡蛋回来。中午整了一桌子好吃的招呼双河的贵客,有香煎豆腐、香煎蛋饺、鳅鱼豆腐汤,志远觉得连白菜都比自家的好吃!他每次到小姑家,都会吃撑,因为平日在家,他们吃得最多的就是咸菜。

    那天下午他们回家的时候,林奶奶一直挽留他们在那里住一晚,第二天可以热热闹闹的一起出发去观音山,但因为慕道需要回家准备一些香烛什么的,等明早天一亮,她还要提前上观音山,所以他们还是回去了。其实志远和增辉、志高他们都想在这里住,只是不好意思说。

    不过慕道在家的日子,老何家晚上就更热闹了!因为她会给志远他们讲佛教故事,而且总是讲得出神入化,几个大大小小的人儿全部围着慕道横在一个被窝里,个个都听得聚精会神的。志远现在还清楚的记得观音如何历经磨难成佛、记得释迦祖师如何修成正果……

    农历二月十九,平常冷清的龙凤庵很是热闹!增寿抱着大女儿秀丽,叶氏抱着小女儿秀芳,志远和增辉提着一些干粮,志高无忧无虑的跟在大家后面,慕道提着满满一竹篮窝窝头和地瓜走在最前面!旁边刺蓬里的蚂蚱有如一窝一窝的跳蚤就在眼前跳来跳去,志远的脑海里无数次闪过从前捉蚂蚱时的情景碎片……其实那个全家人现在偶尔才会提起的增福,在他的印象已里经很模糊了,但他一直记得那双有力的大手,记得曾经捉到泥鳅和蚂蚱时的激动,还有把它们用狗尾巴草串起来时的兴奋!但当他想再努力从记忆深处搜寻些许印记,便啥也想不起来了……在他的印象里,像今天这样全家一起登高祈福,应该是全家最最美好的时光了!尽管他真的很想念那双抱着他骑上牛背的大手、很想念曾经带着他捉泥鳅和蚂蚱的增福,却只字不敢提怀念!

    山上空气清新,待他们登上观音山顶,太阳才刚刚红着脸爬上山尖,慕道仔细轻拂菩萨塑像和供桌上的积尘,志远和增辉则帮忙修剪那条石阶路并从山涧小溪往庵堂里抬水,好让等一下来烧香拜佛的人们解渴。长久的压力与苦闷让增寿学会了抽卷烟,每当生活让他一筹莫展,都会看到瘦弱发黄的他默默的吐着烟圈,仿佛这样一支卷得松松垮垮的烟棒,足以缓解他的压力与紧张……但像今天,他应该是因为开心至极所以忍不住抽一支吧,看着他嘴角上扬的微笑,志远也不禁对着菩萨祈祷:就让他多一些开心吧!愿菩萨保佑,大叔增福是藏在了撤往台湾的那一拨士兵里面,让父亲和祖母脆弱的念想不要落空……

    孙氏坐在庵门口,秀丽伸出双手奶声奶气的叫着“奶奶抱!”,在这秋高气爽的和风煦日下,孙氏拉着秀丽的小手不知不觉哼起了小时候带着志远一起唱过的歌谣:

    “扯锯,筛锯。

    磨刀,砍树!

    砍起树,砌牛栏。

    砌起牛栏给你住哈哈哈……”

    “点点窝窝,

    火烧扒锅。

    猫仔煮饭,

    老鼠唱歌。

    唱个什么歌?

    唱个东田李大哥……”

    “摇啊摇,大拱桥。

    白米饭,冷水淘。

    大人吃了做事克,

    小儿吃了再来摇……”

    ……

    一首接一首,秀丽被逗得咯咯直笑,这幅含饴弄孙的画面看起来真的让人艳羡,可谁曾看到她内心对增福日思夜想的挂念已让她憔悴不堪……从四面八方来朝福的人络绎不绝,大家都对孙氏赞不绝口,说他们一家是在行大善,尤其是慕道,现在得去大庵堂修行了,还不忘回来给乡亲们诵经念佛,真的是在积大德!慕道说她是生成要念佛的,在哪念都是一样,这里有父老乡亲,肯定要经常回来了……志远从来没有见孙氏这么开心的笑过!对慕道执意皈依佛门之事,孙氏曾经倍感无奈,而此时此刻,她老人家应该和其他家人一样,应该真心为她感到骄傲了吧!

    慕兰和建华还有振平爷爷、林奶奶他们也都来了,虽然如今很多人已不待见他们,但小永元老远就朝着这边兴奋的大喊大叫起来,待爬上山顶,小家伙用稚嫩的声音叫着:

    “外婆、外婆……”

    孙氏还离得老远就伸出双手候着了:

    “哎我的乖孙孙也来啦……”

    前来上香祈福的人走了一波又一波,虽是稀稀拉拉,但也没断过。只有双河增寿家和天霞桥宋家从早上上山就一直在这,每次这种日子都是这样。很多人打招呼都会直接问孙氏和增寿:

    “你们又在这山上吃中午啊?”

    而有些人的搭腔却让人感觉阴阳怪气:

    “他们哪次不是这样?这里就好比是他们家一样!”

    “他家孙奶奶本来一直就在这里住着!”

    ……

    几个大婶下山时毫不避讳的议论:

    “这些富农地主也来求神拜佛,难道他们还想翻身啊?”

    “是想给他家那个老地主来赎罪吧!”

    “那个老地主都死了,还翻什么身啊?”

    “不是地主,好像他家是富农……”

    “什么富农啊?作的都是地主的恶……”

    ……

    孙氏让振平他们别往心里去,说这世上最毒的就是人心!

    “那是,这嘴巴长在别人身上,有没有口德全在别人!爷爷是什么样的人,又不是他们说了算!我们管好自己就行。”建华宽慰父母道。孙氏听了也直点头:

    “建华说得对!我们慕道这么尽心尽力的修复这个庵子,到头来还不是有人说我们是想占这块地盘!到底是怎样,自有后人评断!理他们干嘛?”

    那天孙氏真的同意下山了,增寿喜出望外!其实头一天当慕道带着那帮小罗罗下山去天霞桥的时候,她就开始慢慢收拾东西了。下午,大家每个人帮着拿点东西,便把孙氏接回家了。

    晚上,慕兰带着小永元一起回娘家住了一晚,床铺挤得满满的,增寿和叶氏带着两个女儿睡里面的房间,其余的人除了小永元要跟着妈妈以外,全部在外面的房间按男女分成两个铺睡,被子里塞得连点余地都没有,小罗罗们却开心兴奋得很。但志远能隐隐约约感觉到增寿和孙氏内心艰涩的焦虑,他们慢慢长大,屋子已经明显不够住了……

    当几个小的逐渐安静下来,大人们便开始说起了悄悄话。志远静静地听着,想看看能不能在他们的希望里帮上点什么……

    “二哥那边,一直都没有消息吗?”慕道问道。两个房间只隔着不严实的木板,宁静的夜晚两个房间的人讲话犹如就在耳畔。

    “没有,这几年该打听的大哥都托人打听了,没有任何音讯。”良久没有人作答,慕兰才轻轻的说。

    “上次听一个也去参加了青年军回来的人说,可能已经不在人世了……但他也不完全确定,也有可能是去了台湾,哎……”增寿忧心忡忡的说。

    “二哥福大命大,会没事的!”慕兰有点受不了这压抑,也不想让孙氏陷入痛苦,所以特意轻描淡写的说。慕道则又念起了阿弥陀佛……

    其实何家很少这样直接说起增福的事,怕又揭开孙氏心底的痛。只是慕道距离上一次回家已经时隔5年,也许,她希望在她不在家的日子里,能有点增福的好消息……

    “什么福大命大?那都是骗人的鬼话!哎哪还有人在啊……”孙氏的忧郁又难免了……

    “大哥,我们自己砌个宽一点的房子吧?”慕兰算是成功转移了话题,这个问题是增寿目前最关注的问题。

    “这个事情我考虑了不止几个月了,可是小妹,这不是一件小事,心里没底不敢去具体想啊!”志远太熟悉父亲的无奈了,他肩上的担子似乎从来没有卸下来过!

    “我们先看好合适的地方吧,钱的事情我回去跟建华商量一下,家里现在虽然没什么现钱,但您上次拿回来给我的首饰随便拿一件应该都可以换一笔钱。”

    “那怎么行?这又不是过家家耍游戏,这么大笔钱,你说如果还差一点点跟你们借点那还没啥,我们自己这边……说句实话,还跟他们赊着粮食呢……”增寿的难为情,即使是在这样漆黑的夜里,也清晰得令人生疼……

    “是啊!虽然建华人好,但他毕竟也有爷娘父母,也要养一家老小,可别因为这事让他为难了。你那些物件,就好生留着吧,好歹也是人家长辈的一片心意!窄就窄点吧,等过几年志远他们大点再说吧!”孙氏的担忧不无道理,但慕兰还在继续:

    “先不说钱的事,如果要砌,我们有没有合适的地方啊?”

    “地方倒是有,就巷子那头我们那块台子地就蛮好啊!够宽也够开阔!”其实增寿已经不是第一天盘算了。

    第二天一大早,增寿起来蒸了一大锅窝窝头,又熬了一锅豆豉汤,陪大家吃完早餐,又帮慕道包了几个窝窝头在路上吃,便叫增辉和他们一起出工去挖地了。志高本来早就该去学校,但他想等着和慕兰一起出发,因为她回家的路刚好要经过学校,志远也准备送慕兰他们到学校那边,帮她抱一下小永元。孙氏带着两个妹妹在家,站在门口对着巷子一直挥手,直到他们转弯看不见。慕道与大家在村口的大樟树下挥手告别,志远告诉她等他长大了要去桂林看她,她则说他是家里的男子汉,让他照顾好孙氏和弟弟妹妹。志远瞬间就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已经是一个值得信任与托付的小大人,心里甚感骄傲!而当他们一路逗着小永元来到学校,慕兰又重复了一遍刚才慕道对他说的话,志远深深的感觉到,几个姑姑对孙氏、对增寿、对他们一家老小是多么牵挂多么割舍不下。这血浓于水的不尽心疼怜惜里,藏着满怀的祝福与期望,无法言喻,难以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