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汉永存 » 第4章 他们的浪漫和伟大

第4章 他们的浪漫和伟大

    184年三月,汉灵帝任命何进为大将军,统帅左、右羽林军以及屯骑、步兵、越骑、长水、射声等五营将士,驻扎在都亭,整修军械,首先保障京城洛阳的安全。

    临时设置函谷关、太谷关、广成关、伊阙关、辕关、旋门关、孟津关、小平津关等八关都尉,扼守险要关隘,这样的话,洛阳就固若金汤,不会被黄巾军的攻势所波及。

    同时,大赦天下,宣布已经被流放到边疆地区的党人及其家属都可以重返故乡。但是,唯有“黄巾军”领袖张角不在赦免范围之内。

    废话,人家都反了,怎么可能赦免。

    一时间,东汉朝廷与黄巾军都在紧急调兵遣将、秣兵历马,一场异常惨烈的大战一触即发。

    现在的形势已经到了迫在眉睫、万分危急的关键时刻。

    黄巾突然起兵、人多势众、遍地开花,迅速占据上风、打开了局面、取得绝对的优势、士气军心锐不可当。

    如果不能迅速予以迎头痛击将他们的势头遏制住。那么,这场大火很快就要烧到京师洛阳。到时候,可真就陷于“万劫不复”的境地了。

    现在风头正盛的黄巾军可以说是攻城略地如探囊取物一样易如反掌,兵强马壮、没有对手。

    南阳黄巾张曼成攻杀郡守褚贡,汝南黄巾败太守赵谦于邵陵,广阳黄巾杀幽州刺史郭勋及太守刘卫……

    即使是张角迫于形势,提前起事,当时各地郡守是无力抵挡的。

    黄巾军起事之初,各地的郡守,要么是望风而逃,要么是兵败身死,这主要是因为地方驻军没有防备,兵力不足,战力贫弱。

    洛阳南方是南阳郡和东南方汝阳郡,此地黄巾渠帅主要是张曼成,东方和东北方是巨鹿,广宗,东郡,这里是张角的起义之地。

    而离洛阳最近,威胁最大的是颍川的波才,不是他强,而是他离洛阳最近,时刻能威胁洛阳的安全。

    颍川郡属于豫州,就是今天河南省的禹州市,这个地方位于河南省的南部,是东汉十三州之一的豫州六郡国之一。

    豫州下辖:陈郡、汝南郡、安丰郡、弋阳郡、颍川郡、梁国。如果以整个华夏土地来看的话,豫州又在整个中国的最中间位置,颍川郡则在豫州的最西边。

    可以这么说,颍川郡是豫州最接近东汉都城洛阳的郡县,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一个离首都很近的地方,交通又很发达的地方,一般来说都是战略要地。

    颍川离首都洛阳只有140公里左右,在当时骑快马只要大半天时间就能到达首都,颍川离东汉人口第一大郡南阳郡只有200公里左右,在当时骑快马也不过一天多时间。

    换句话说,颍川在当时的地理位置处于中原重要城池的核心位置,从洛阳或者南阳到许都都要经过颍川,从许都到洛阳或南阳也要经过颍川,这就是交通要道,又属于当时的首都一天经济圈,不仅在地理位置上非常重要,在经济上也毫不逊色。

    而且颍川人口众多,下辖十七座城池,在东汉中后期有户口二十六万三千四百四十,人口一百四十三万六千五百一十三人。

    当然,这里也是世家大族的聚集地,颍川荀氏、颍川陈氏、颍川钟氏、颍川庾氏都是代表,名士辈出呀,郭嘉、司马徽、徐庶、郭图、韩馥、淳于琼、钟繇、钟会、陈寔、陈纪、陈群、陈泰、彧、荀攸以及荀氏八龙……

    所以,为了遏制颍川的事态继续溃烂。

    汉灵帝把主要兵力放在了中路,也就是皇甫嵩和朱俊率率领的部队,四万余人,那是东汉王朝调集的精锐部队,直接冲着威胁京师洛阳的颍川一带黄巾军杀去了。

    《后汉书.皇甫嵩传》:“于是发天下精兵,博选将帅,以嵩为左中郎将,持节,与右中郎将朱儁,共发五校、三河骑士及募精勇,合四万余人,嵩、儁各统一军,共讨颍川黄巾。”

    朱儁和皇甫嵩都是了不得的名将,皇甫嵩不用多少,凉州将门出生。

    朱儁出身寒门,赡养母亲,以好义轻财闻名,受乡里敬重。后被太守徐珪举为孝廉,任兰陵县令,颇有治绩。

    因功升任交州刺史,率家兵五千大破叛军,平定交州。战后以功封都亭侯,入朝拜官谏议大夫。

    此人寒门出生,嗯靠着自己一步步打拼,那是了不得,都是一刀一枪打出来的,时人称赞他“天姿聪亮,钦明神武,策无失谟,征无遗虑”。

    用两个大将,加上最强的四万精兵去颍川对付波才,可见重视了。

    与此同时,让卢植率军四万,直接解决所有问题的根源,黄巾军的领袖,奔着巨鹿的张角大本营去了。

    《后汉书.卢植传》:“中平元年,黄巾贼起,四府举植,拜比中郎将,持节,以护乌桓中郎将宗员副,将北军五校士,发天下诸郡兵征之。”

    卢植也是了不得的人物,此人能文能武呀,端是了不得,师从太尉陈球、大儒马融等,成为郑玄、管宁、华歆的同门师兄。

    曾先后担任九江郡、庐江郡太守,平定蛮族叛乱。

    后与马日磾、蔡邕等一同在东观校勘儒学经典书籍,并参与续写《东观汉记》。

    这么说吧,他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马上定乾坤。

    他有两个非常有名的弟子,一个是公孙瓒,那事儿幽州的霸王,精锐三千,尽乘白马,纪律严明,其部众均高喊:义之所至,生死相随!苍天可鉴,白马为证!

    纵横幽州无敌手,一度打得异族和袁绍害怕,是汉末著名的诸侯之一,可惜性格原因,杀刘虞,自恃才力,不恤百姓,欺压人民,失去民心,被袁绍打败了。

    刘备就不用多说了,蜀汉的缔造者,三分天下,一个传奇。

    光是这个战略,便可以看出朝廷和黄巾军的差距,黄巾的从巅峰滑落已经是可以遇见的。

    这个时候,洛阳以东的大半疆域都已经处于战乱之中了,如果纵容下去,那么汉朝灭亡在即,黄巾军实力扩张之迅速,是东汉王朝没有预料到的。

    但是这就是黄巾军的巅峰阶段了,说到底是张角集团的阶级局限性,他们根本没有多少人才,也没有大局观,想当然。

    没有夺取天下的战略和能力,实力这么强大,但分散在各处,是合还是各自突进,没人知道。

    看似动静很大,其实一盘散沙,没有明确的战略目标,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各自攻打城池,打下来就坚守,以待事变。

    说好听的叫以待时变,说不好听的就是混吃等死的,等着汉军来各个击破,事实上,汉军就是玩得各个击破。

    当时,黄巾如果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由北方是张角主导的,集合天下黄巾,东郡的黄巾,颍川汝南一线的波才,南阳的张曼成……

    不惜一切代价,围攻洛阳,一旦洛阳打下,大汉必然亡。

    可惜,他们慢了,也没有这个目标,汉王朝反应过后,及时地调整部署,巩固京师洛阳防卫,也就断了黄巾军偷水晶的可能。

    等待黄巾的,只有灭亡了……

    于此同时,幽州涿郡涿县,有许多人聚在一个公告前面,一个年轻小伙,大概27岁上下。

    此人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性宽和,寡言语,喜怒不形于色,素有大志,专好结交天下豪杰。

    他学识不错,看着布告,缓缓读了出来:

    “幽州刺史韩常布告四方,今黄巾欺君罔上,聚众造反,今又犯我幽州地界,残害生灵,荼毒百姓。为防州府郡守备之不周密,奉天子明诏,招募四方精壮之士,从军守士,保境安民。”

    “这我的机会呀。”

    刘备读完,心里感慨起来,随即准备招兵买马,去剿灭黄巾立功了。

    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三国演义》深入人心,但许多有演义的部分,不一定符合历史。

    比如书中原文第一回就写道:

    “幽州太守刘焉,乃江夏竟陵人氏,汉鲁恭王之后也。当时闻得贼兵将至,召校尉

    邹靖计议。靖日:‘贼兵众,我兵寡,明公宜作速招军应敌。"刘焉然其说,随即出榜招募义兵。”

    在这段文字中,幽州、太守、刘焉、江夏、竟陵、汉鲁恭王、校尉、邹靖等地名、官名、人物,在历史上均真实存在。

    但是其中“幽州太守刘焉”的提法,却是大错特错,仔细分析当时的历史背景可以发现,这短短的六个字中,存在了三个错误。

    第一,东汉时期当时实行的是州、郡、县三级行政制度,当然,还有封国,但主要是这三个行政制度。

    它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幽州为其中之一,相当于现在的省级行政单位。

    一州的最高长官称为刺史,在后面几年天下大乱的时候才改为州牧,权力进一步扩大。

    郡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最高长官为郡守或者太守,幽州加上太守的组合,在这个时期,本身就是不存在的。

    第二,那便是刘焉没有当过幽州官的经历,他确实是东汉皇族后裔,也当过许多官和太守,拜为中郎,历任雒阳令、冀州刺史、南阳太守、宗正。

    但是他没有在幽州当过官,而且他最后去的是益州,当的益州牧。

    第三,真正当过幽州刺史的应该是刘虞,他也是皇室后裔,刘虞举孝廉出身,曾为东海郡吏,累迁幽州刺史,政绩卓著,颇有名望,后坐事免官。

    黄巾起义爆发后,起为甘陵国相、宗正等职,安抚百姓。

    所以,这个时期的幽州刺史既不是刘虞,也不是刘焉。

    还有一点,那便是历史上可能没有桃园三结义。

    在罗贯中所著的《三国演义》中,开篇第一回就讲到刘备、关羽、张飞的桃园三结义故事。

    当时,张飞说道,自己家中有一片桃园,花开正盛,适合三人祭拜天地,结为异姓兄弟。

    于是,刘关张三人来到桃园,焚香祭拜说:“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

    因为有人考证,在加上一些历史书中的推算他们三人的年纪,

    关羽(公元160年--公元220年)第一,

    刘备(公元161年-223年)第二,

    张飞(公元165年--221年)最小。

    若是他们真的结拜,那关羽应该是大哥了。

    而且赵云的年纪可能比他们都大。

    而刘、关、张的桃园三结义,与其说是兄弟结拜,倒不如说是一个军事集团的成立仪式更合适。

    刘、关、张三个人的这个中心,很明显,就是“大汉皇叔”刘备。

    试想一下,刘备是汉室宗亲,按照宗族排序,当今皇帝老儿刘协都得称呼他叔叔,刘备自然不能给关羽、张飞这两个普通人当小弟,必须是大哥。

    即使赵云、关羽比刘备年龄大,刘备也不可能称呼他们为“兄长”。这是乱法理和君臣秩序的事情。

    而且,没有任何史书记载过有关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包括《三国志》、《资治通鉴》等等。

    但即使没有桃园三结义,他们之间的感情一点不比桃园三结义差,结义只是一个形势。

    陈寿的《三国志》记载:“先主于乡里合徒众,而羽与张飞为之御侮。先主为平原相,以羽、飞为别部司马,分统部曲。”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写道:“备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备周旋,不避艰险。”

    后来的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也是不存在的,可即使没有这些,关羽对刘备的情谊也是无可辩驳的。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正月,曹操攻破刘备,刘备投奔袁绍,关羽战败被擒。

    虽是降将,关羽却受到曹操的厚待,被任命为偏将军,获得了非常多的礼物。然而,曹操发现,关羽似乎没有久留之意。

    于是,曹操让张辽去试探关羽。关羽叹息道:“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

    曹操对关羽的厚待不可谓不多,但他一旦报恩完成,知道刘备所在,便抛下所有的美人钱财,不顾一切的去找刘备,这种情义难道抵不了过五关斩六将?

    你想想后世,比如说你跟着一个刘老板混,公司倒闭了,刘老板流落街头不知所踪,另一个曹老板抓到你,不杀你,给你钱,年薪百万,又给你买房子,还给你找老婆,基本你想要啥,他给你啥。

    这个时候你知道另一个刘老板流落狮子街头,准备重新创业,你会舍弃现在的身份和地位,陪着他流落街头,重新创业?

    而且你跟着刘老板,饥一顿饱一顿不说,还随时可能面临生死危险,弄不好还要跟现在的大金主曹老板对上。

    你明明知道曹老板实力很强,刘老板又得白手起家,但你还是义无反顾的去了,没有丝毫的留恋……

    那是怎样一种情义呀?

    关羽如此对刘备,刘备对他当然也不肯相负。

    很多人说刘备假仁假义,他其实一点都不假。

    哪怕刘备知道关羽大意失的荆州仍然想拼命保住他的命,知道他被江东鼠辈给砍头了,拼了命,举国之力也想伐东吴为他报仇。

    为此,他不听诸葛亮和其他人的劝解,结果导致大败,差点把整个蜀汉都赔进去了,那可是刘备颠沛流离,奋斗了一生所有基业!

    在《三国演义》这本书还没有写出来之前,杜甫、王安石、李白、白居易、陆游、杨震这些唐朝人、宋朝人却纷纷挥笔为诸葛亮写下赞美的诗篇,赞美诸葛亮的诗篇全都是在《三国演义》问世之前,这是为什么?

    你冷静的想一想,历史上的诸葛亮远不如演义里的诸葛亮厉害,也不如演义里的诸葛亮完美。

    但是最终你会得出的结论是,历史上的诸葛亮远比《三国演义》的诸葛亮伟大许多,他终究不是神,他终究只是一个人,最终他倒下了,但是比演义里的那个神仙远远伟大无数个。

    他们之间的理想、信念、情义也是一样的,远远超越了书中所描写的。

    诸葛亮如此聪明的一个人,若是刘备真的假仁假义,他会看不出来,难道你会比诸葛亮更聪明?

    诸葛丞相愿意为了刘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那足以说明刘备的个人胸怀和他的个人魅力是远远超过书中所写的。

    是怎样的魅力才使得诸葛亮愿意为其奋斗一生,临死之前念念不忘?

    是怎样的气魄才使得姜维未曾见过刘备,但明知蜀汉已亡,还奋力一搏,粉身碎骨?

    是怎样的心胸才使得北地王刘谌宁死不降,杀子杀妻,最后自裁于刘备昭烈庙之中。

    《三国演义》写得已经足够好,没有人可以超越了。

    可有时候,语言和文字终究是苍白的,可能只有真正身处那个时代,见到那些人,体会那些事,才能感受到他们的情义、信念、浪漫和伟大!

    (看完记得收藏书签方便下次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