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明牧树人 » 第39章 无所不能的合金树根

第39章 无所不能的合金树根

    对于朱绍华拿出来的超越时代的设计方案,众人除了惊叹,也提不出什么有用的意见。

    但是在细节上,还是有不少需要讨论的地方。

    朱绍华也不可记得燧发枪的所有细节,特别是燧发枪机,他只知道原理,具体怎么做却只能靠想象。好在许大武和张铁柱有经验,提了不少建议。

    第三步是图纸交底和工艺流程交底。

    朱绍华将主要零件的尺寸、工艺要求一一交代清楚,又取出郑清扬班长亲手制作的测量工具包,包括直尺、拐尺、游标卡尺、圆规、量角板在内。

    这些测量工具,都是朱绍华找来许多宝钞,挨个测量后取平均值,并以此为标准,做了一根基准尺,然后制作了一系列的测量工具,又经过清儿仔细校准过。

    大明在度量衡方面,非常坑爹的是有三种尺子:量衣尺(钞尺)、营造尺(曲尺)、量地尺(宝源局铜尺),长短各不相同。

    明《率吕精义》记载:“裁衣尺当与钞纸外边齐。”

    后世遗存的大明宝钞,纸边平均长度为34.015厘米。

    手边正好有把量衣尺的朱绍华,又因为其长度最接近后世的尺(33.33厘米),干脆就以其为标准。

    不是朱绍华不喜欢用公制单位,也就是他更习惯的米、厘米、毫米,而是现在的大环境都是用的寸、尺、丈。

    度量衡统一的重要性,可是秦始皇证道的重要功法,历史课本反复强调了。

    想要推广公制单位,最快的方法就是学习秦始皇,朱绍华现在可做不到。

    (后文中除了对话之外,尽量换算为公制单位,方便阅读。)

    除此之外,朱绍华还特地要求制作两种枪管进行对比,一种是坩埚钢直接铸造枪管毛坯,然后上机床钻孔的,另一种是铸造的造枪管毛坯,上水力锻锤锻打后,再上机床钻孔。

    虽然众人都说坩埚冶炼出来的是好钢,但毕竟没有专业检测工具,朱绍华对坩埚钢的质量还是抱有疑虑。

    许大武刚学会使用水力机床,满脸不可思议。相较于他之前使用的脚踏机床,眼前的机床实在是太强大了。

    精准、快速,稳定。

    先钻后车,许大武只用了半个时辰就做好枪管部分,锥形坡膛部分稍微费了一点时间。

    看着浑圆笔直,壁厚均匀的枪管,许大武觉得,即便是卫所中最好的大匠,也锻打不出这样的水准。

    更神奇的还是二号合金树根制作的刀头,锋锐、坚韧,几乎不用顾虑刀头过热软化的问题。这才是速度快的关键因素。

    许大武又钻了第二根枪管,两相比较,肉眼难见差异。

    还是清儿出手,用游标卡尺测了两次才确定道:“两根枪管相差大约一厘三毫,圆度误差大约一厘。”

    一寸十分,一分十厘,一厘十毫。

    这些工具都是以量衣尺为标准的,一寸是34毫米,1厘就是0.34毫米。

    朱绍华设计的燧发枪口径为四分,也就是13.6毫米。

    不是他不想用后世的规格,而是眼下他能使用的基准测量工具,就是老妈的量衣尺。在此基础上,靠着清儿的天赋,一次次的均分、校正,才得出了一套相对精准的测量工具。

    许大武听得晕乎乎,他不知道圆度是什么,自认知道寸、分、厘的概念,可以前他造火铳哪里会这么精细的?

    他当然不知道,婉儿提出用二号合金树根缠绕水车横轴,做出了一个简易轴承后,朱绍华就把这个想法用到了机床主轴上。

    他用钢绞线的方式,将一根二号合金树根拉直固定,五根缠绕定型,以此作为主轴。又用二号合金树根缠绕主轴,并用加大缠绕宽度的方式来减小“轴承”游隙,

    朱绍华足足缠绕了两寸宽!

    有了二号合金树根的光滑、耐磨、绝热属性,就能这么任性!

    所以,现在的简易轴承看起来更像是一个套筒。

    两个套筒轴承前后固定主轴,再加上清儿亲手校准的刀头,才能做到如此小的误差。

    接下来就是打磨和拉膛线。

    打磨最简单,拉膛线可是让朱绍华和婉儿两个人都头疼了好久。

    首先是解决枪管或者刀头在径向,也就是顺着枪管长度的方向上的推进,必须跟枪管或者刀头在横向上的旋转同步关联。

    并且这种关联还需要方便调节,因为朱绍华也不知道膛线需要多大的缠度。直白的说,就是在一根固定长度的枪管里,膛线要旋转几圈呢?

    缠度会影响子弹的旋转角速度,进而影响飞行稳定性,进而影响射击精准度,还会影响子弹进入人体后的翻滚杀伤力。

    另一方面,缠度还会影响枪管膛线的使用寿命,因为子弹是依靠摩擦膛线来产生自旋的,缠度越大,摩擦越强。

    朱绍华大概记得后世步枪的缠度,但是然并卵,因为决定缠度的因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子弹膛口速度,朱绍华现在不知道这个数据,也没能力去测这个数据。

    所以,还是得用笨办法,先排除,后穷举!

    当然,燧发枪也不需要后世那般严谨,只要多试几次,找到大概的最佳区域即可。

    既然决定了要走精兵路线,朱绍华自然死抠细节。

    拉膛线最简单的原理,就是把安装拉刀的主轴,做成加大拉长版的螺丝,然后套在配套的螺母上,旋转的同时径向推拉。

    当然这只是最简单的办法,一种缠度就需要做一套大螺丝,太过浪费。

    朱绍华手握合金树根这个大杀器,自然要搞一个先进一点的。

    滑轮、曲柄轮走起!

    连杆、滑杆、正弦杆走起!

    齿条、齿轮、棘轮走起!

    看着摆在众人眼前的拉线机,朱绍华心中充满自豪。

    这绝对是这个时代最先进的机械了。

    等许大武打磨完枪管,朱绍华亲自上手,固定枪管,安装刀头,调整正弦杆,转动滑轮,很快拉出第一条膛线,然后是第二条、第三条……第六条。

    膛线深度约为口径的1%-2%,朱绍华设定的是0.6厘(约0.2mm)。

    后世普通步枪的膛线是4-6条,对于13.6mm口径的枪管来说,6-8条膛线是比较合适的,但是朱绍华考虑到现有的钢材质量和加工精度,才选择了最小值。

    把拉线机让给许大武,让他按照婉儿设定的6个不同正弦杆高度,拉出六种缠度的膛线,进行试验比较。

    有了高效的工具,原本最困难的枪管顺利完成。

    【宝树一型】的枪膛与枪管一体加工,并不复杂。

    【宝树二型】的枪膛就稍微复杂一些,但真正费时间的,还是弹壳(子铳)的加工。

    但是加工枪管就这些工序?拉完膛线枪管就完成了么?

    差得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