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水浒之我是史文恭 » 第15章 阮氏三雄

第15章 阮氏三雄

    PS:不要纠结朱贵和朱富哪个是老大那个是老二哦,我搜了好几个版本,我都弄晕了,有的说朱贵是哥哥,有的说朱富是哥哥,唉,随便了,爱谁谁,这里就是朱贵是老大(๑>\u0602<๑)别犟,犟我也不改,哼!

    史文恭扶起二人哈哈大笑

    “我得两位贤弟,将如虎添翼,此次取梁山当易如反掌。”

    众人皆大笑起来

    笑闹一阵后,史文恭问道

    “两位贤弟对取梁山有什么好办法没有?”

    朱富眼珠一转,笑道

    “观哥哥兵马,当属精锐,平定王双不在话下,不过这梁山可不好上啊,这个水泊没有船只可不行。”

    说道此处便不在说了

    史文恭看了朱富一眼,笑道

    “贤弟既然提出来,自然有办法,快快道来”

    朱富嘿嘿一笑

    “什么都瞒不了哥哥,离此处不远,有一个石碣村,此村有兄弟三人,号称阮氏三雄,三人功夫出众,胆气过人,精通水性,在江湖上很有名望。如得三人相助取梁山将易如反掌。”

    史文恭用手指点着朱富额头笑道

    “你这滑头,快快准备酒肉,吃完以后咱们就去采访这阮氏三雄”

    朱富嘿嘿一笑

    “得令,弟弟这就去准备”

    说罢转身进入后厨去催促了,不一会酒肉上来,对朱家兄弟,史文恭还是放心的,当下众人大碗喝酒大口吃肉,朱富也给石宝他们送去了酒肉,史文恭想给朱家兄弟钱,他俩坚决不收,朱富说道

    “哥哥这不是打我兄弟二人的脸吗?我二人既然投靠了哥哥,那当然一切都属于哥哥,别说这些酒肉,就是这座酒楼以后也是哥哥的,只求哥哥以后不要忘记我俩今日之功劳。”

    史文恭大怒道

    “胡说八道,你兄弟二人把我史文恭当成什么人了?今日把话放在这里,以后不论是谁投靠,以前的资产都属于个人的,哪怕是山寨征用,每个月也会按规矩给钱,就是普通百姓,我军劫掠所得,都会拿出两成来补贴周围百姓,更何况是你们了。今日再定一个规矩,等安定下来,以后所有上山的头领,每人五百贯安家费。”

    众人皆拜到

    “哥哥仁义无双”

    史文恭暗叹一声,不得不说这朱家兄弟两,朱富比较圆滑,朱贵比较老实。

    众人吃喝完以后,史文恭带着时迁,朱富,吕方郭盛还有几个小弟,拿着酒肉钱财一起往石碣村出发了。

    出发以前,史文恭让石宝,杜迁还有朱贵留守营地,并让他们搜索附近渔家的船只,最好是直接买来,反正以后也要用。

    PS:为了防止大家争论不休,我提前查阅了大量资料,最后得出结论,你们看看对不对?

    梁山好汉中,阮氏三雄的名字很奇怪,因为这三人明明是亲哥仨,但不叫老大、老二和老三,反而叫小二、小五和小七。这是怎么回事?

    一种说法是,他们名字是根据在家排行所取

    在一些关于水浒传说的书中,说到了这件事。阮氏本来有七兄弟,他们水性好,捉得鱼很多,小日子过得不错。不过,当地恶霸、渔霸很不爽,所以他们总是欺凌阮氏兄弟及其他渔民。后来,阮氏兄弟再也受不了被欺负,选择了反抗。

    阮家兄弟与众渔民痛打渔霸恶霸,被百姓称赞。但这些恶棍们贿赂了官府,他们很快被官兵所围捕,混战之中,阮氏兄弟战死四人,只剩下老二、老五和老七,所以才有这样的称呼。

    这个故事,一看就是根据名字编的。阮氏七兄弟,咋不说阮氏葫芦娃?

    一种说法是,他们名字是根据鱼的重量所取

    话说石碣村旁,有一户人家姓阮,阮老爹有三胞胎儿子,长相几乎一模一样。阮老爹没啥文化,所以一时没取名字。一晃十几年过去了,阮老爹教会了三个儿子打鱼的本领,却还是没有给他们取名字。

    阮老爹这年冬天得了大病,郎中说必须吃一种叫“泥里钻”的鲶鱼才能好。可是隆冬季节,鱼都扎在了泥底,网捉不到,怎么办?三个儿子于是各自下水捉鱼,经过半天的努力。三人都捉到了鲇鱼。

    阮老爹大为感动,他于是趁此让三个儿子把鲇鱼称一下,以重量为儿子取名。大儿子的鲶鱼二斤,所以叫阮小二;二儿子的鲶鱼五斤,所以叫阮小五;三儿子的鲶鱼最重,七斤,所以叫阮小七。

    其实,这些都不靠谱,我们来看看宋江在老家的绰号就知道了。

    宋江有三个绰号,“呼保义”是官方绰号,是给皇帝大臣看的;“及时雨”是江湖绰号,是好汉们叫的;而在郓城,大家都叫他“黑三郎”“孝义黑三郎”。宋江明明是家里老大,为何叫“三郎”呢?书中给出过答案。

    那人姓宋,名江,表字公明,排行第三。祖居郓城县宋家村人氏。为他面黑身矮,人都唤他做黑宋江;又且驰名大孝,为人仗义疏财,人皆称他做孝义黑三郎。——《水浒传》

    从这里可以发现,宋江排行第三,显然这个排行是家族排行。这在古代很正常,尤其是堂兄弟,他们都是按家族排行来,比如颜真卿的《祭十二郎文》,就是纪年侄子颜季明的,颜季明在家族排行第十二。某网站还有人专门写一篇文章,来解释宋江为何叫“宋三郎”,就很搞笑了。

    吴用称阮小五阮小七就是叫“五郎”“七郎”,这就说明他们也是按照家族排行来取名的。这种取名正能表现阮氏三兄弟是底层人,父母没有文化。

    就像朱重八、张九四和陈九四一样,他们名字都是父母按照生日来取的,这在元朝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再说了,谁说取名就一定要按照一二三的顺序,人家就喜欢叫二五七不行吗?现实中也有人,明明排行老三,却叫二妮呢。

    说回正事,石碣村离水泊梁山并不远,众人寻了两艘小船由船家划着向石碣村驶去,水路就是方便,一个时辰后,石碣村已经遥遥在望。

    石碣村港汊沼泽遍布,地形水情复杂,这里水道狭窄,两岸的烂泥里长满芦苇。

    如果没有熟人领路,想找到石碣村可不容易,朱富虽然以前来过石碣村,不过也是别人带着来的,他也找不到路。

    众人在芦苇荡里晃悠了半天,都快慌糊涂了,突然前方驶来一艘小船,船首站着一个人,只见那人手持竹竿,赤裸着上身,在这二月天里,好像也不知道冷。

    一双手浑如铁棒,两只眼有似铜铃,胸前刺着一只青郁郁的豹子。

    看着这人的面貌,史文恭回想了一下水浒原著,最后确定这人应该就是阮小五了,当下大声问道

    “前方可是阮氏五郎?”

    阮小五听到有人喊他名字,把船只停下来,奇怪的看着对面两条船上的众人,问道

    “我就是阮小五,你们是何人,来石碣村有何贵干?”

    史文恭哈哈大笑

    “在下凌州史文恭,今日前来拜见阮氏三雄,有要事相商。”

    阮小五大喜道

    “可是人称金枪的文恭哥哥?”

    史文恭答道

    “正是”

    阮小五惊喜的划着船赶过来,好家伙,只见他离史文恭众人还有七八米的时候,纵身一跃,脚尖在水上一点,借力跳上船来,一百多斤的重量,站在船上,船连晃都不晃,真是让史文恭大开眼界。

    当下赞叹道

    “五郎真是好俊的功夫啊。”

    阮小五哈哈一笑

    “这算的了什么,一点微末伎俩而已,和文恭哥哥靠一刀一枪打出来的武艺可没法比啊。”

    史文恭笑道

    “在陆地上,你肯定不是我对手,但是在水里,三个我也比不上五郎啊。”

    谁都喜欢听好话,何况是耿直的阮小五了,当下听的是眉开眼笑。

    看着天色已经不早了,史文恭催促道

    “五郎赶紧指路,我今天可是给你三兄弟送一场泼天的富贵啊。”

    阮小五也不敢怠慢,一边指路一边问道

    “哥哥细细说来”

    “事情是这样的……”

    却说石碣村最外围一家,这家靠近村口,有七八间茅屋,足以证明这家人生活并不好,北边有正房三间,东西各有两间偏房,院子倒是挺大,院子里正有两人在说话,一人二十七八,一人二十岁左右。

    只见年长的汉子长的是生得眍兜脸两眉竖起,略绰口四面连拳,胸前一带盖胆黄毛,背上两枝横生板肋。

    年轻的汉子生的是疙瘩脸横生怪肉,玲珑眼突出双睛,腮边长短淡黄须,身上交加乌黑点。

    PS:这都什么描述?这不是丑,这就是帅的有点不明显(๑>\u0602<๑)

    这二人正是阮小二和阮小七,你要说这阮家为何会这样?那就有的说了,本来生活还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嘛,三兄弟父亲早亡,由母亲含辛茹苦扶养长大,都很是孝顺。

    可惜穷人家的孩子,一没文化,二没技术,幸亏三人都有一身好武艺,还精通水性,刚开始倒是靠着高超的捕鱼技术,日子也过的很是红火,可惜好景不长。

    不远处的水泊梁山来了个姓宋的大王,此人江湖亡命之徒,纠结一批人占山为王,对过往商队从不放过,不但要钱还要命,还征收附近几个村子的税收。

    捕鱼?可以,交税,给官府交税不说,还得给强盗交税,上哪说理去?

    不交?尔等想试试吾宝剑是否锋利?

    咋滴?你敢说,我剑也未尝不利?

    信不信分分钟把你剁了?当初的梁山贼寇可全是亡命之徒,足有二三百人,船只都有几十艘,岂是一个村子可以抗衡的?

    这群贼寇闹得是,附近百姓,渔民苦不堪言,连商人都要受不了了,最后周围的富商们看不下去了,他们联合起来,出钱出家丁,最后由官府组织起来,给梁山贼寇设了个全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