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都市言情 » 重生1984,从高保真音箱开始 » 第十章:做了个大死

第十章:做了个大死

    “对的,这件事是非常容易求证的。你只要去附近的电子批发商城就能发现。”

    邹正道有些语重心长的说道。

    “而且这些东西的质量明显是粗制滥造,生产的753已经是面目全非了,为了利润,降低元器件材料的质量。”

    刘舒华有些怀疑,所以再次确认道。

    “是我们红灯牌的商标吗?”

    其实这不是刘舒华不信,而是在70年代,作为收音机领域的老大哥,申城无线电二厂援助了全国各地的生产企业,以至于很多很小的国营工厂生产的收音机就是没有红灯牌商标的红灯收音机。

    虽然技术已经扩散出去,但红灯牌商标一直都是申城无线电二厂独有的,其它收音机厂都很默契的不会去使用红灯牌收音机的商标。

    但改革开放后,有些小作坊明显按耐不住假冒品牌产生的高额利润,加上商标法没能有效且彻底的实施,他们就开始铤而走险。

    以至于商城上冒出了许许多多的冒充老“品牌”的商品。

    “是的。”

    邹正道肯定道。

    “如果你们能够利用你们国企的身份向这些冒牌的生产施压,倒是有机会挽回一些品牌形象,清一清库存压力。”

    刘舒华深以为然的点了点头。

    “如此确实是一个办法。”

    邹正道继续道。

    “这不过是一个权威之计,如果想彻底扭转局面的话,还是要尽快推出一款外观时尚,紧跟时代潮流、有一定技术壁垒的新产品。这才是根本之道。”

    邹正道旁边的“一少二老”的露出了有些苦涩的微笑。

    刘建军有些苦涩的说。

    “小邹,我们知道你是好意。但国企没有你想得那么简单。”

    “别的部门我不太懂,就不说了,就单单把我管理的销售科用来举例子。”

    刘建军顿了顿,斟酌的措辞。

    “一来新的产品意味着老的渠道有部分就不能再使用,要去扩展新的渠道,很多人是不愿意去浪费这个精力的。”

    “二来学习和适应新产品需要时间和精力,这可能会影响业务员的日常工作和业绩。”

    刘舒华在一旁补充道。

    “我以前待的技术部门也有很大的问题,因为这两年出现的待遇下降,有技术有人脉的人都往别的研究机构里跑了,剩下的都是没什么本领的六七十年代的大学生,小修小改还成,设计全新的产品恐怕没这个实力。”

    说着,刘舒华叹了一口气。

    “而且我们的领导也没把研发的注意力放在收音机的产业升级上,而是关注小电台等容易出政绩的项目上。想靠着国家订单续命和升职呢。”

    这邹正道倒是有所耳闻。

    申城无线电二厂可以说是有着极尽辉煌的历史的,这也是邹正道前世有所耳闻的原因。

    1961年11月开始试制军工装备性产品,炮瞄雷达于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获重大科技成果奖;HS—201型超长波收信机于1982年获国家质量银质奖。

    这些都是他过去无比耀眼的成绩。

    但它没落的也很快,90年代就已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其实看看他们后来的主推产品就知道了。

    400兆赫台式小电台、手持式小电台、双频双工固定台等等东西,可以说这些东西研制出来就面临着淘汰。

    可以说他们是被僵化的思维决策拖垮的一家巨无霸企业。

    但再差再僵化,这家企业也是申城在电子领域的集大成者,在电子领域为内保存着一部分火种。

    也正是因为这些企业垮了,国外的公司在国内如入无人之境。

    邹正道想着,能不能帮他们保存多一点的火苗,让国内的人才不要出现严重的断层。

    “我记得两年前你们的HS—201型超长波收信机还获得了国家质量银质奖呀。怎么这么快就不行不能研发新产品了。”

    邹正道丢了一个钩子。

    刘舒华心情有点郁闷就喝了一点酒,说道。

    “我们厂的领导将资金都挪到引进国外的无线电通信机生产设备及技术,还扬言要形成年产各种通信机2.5万部的生产能力。技术科的资金一再被压缩,更何况他们压根就不重视我们收音机这边改革换代的事情。想着靠无线电通信机再创辉煌呢。”

    咝~~

    邹正道倒吸一口凉气。

    自己从未听说过申城无线电二厂生产的无线电通信机,终于知道他们是怎么作死,用不到十年的时间将自己玩完的了。

    无线电通信机就是通常指的对讲机,可不是BP机或者说寻呼机。

    一年生产2.5万部对讲机给谁用,火车、保安,但这个节衣缩食的年代他们一年能采买这么多吗?更何况这是国外早已淘汰的技术,国外完全可以低价倾销,他们买生产设备和研发的成本早就赚回来了。

    而且最重要的是。

    “你们难道没有听说过寻呼机吗?”

    邹正道用难以置信的语气说道。

    “听说过,第五届全运会在申城举行而开通寻呼服务这件事还上了报纸了呢,怎么可能不知道。”

    刘舒华还沉浸在收音机不被领导重视的沮丧心情之中,完全不理解邹正道为何大呼小叫。

    “你们难道没想过既然知道寻呼机,那么国外寻呼机早已在主流市场上代替对讲机的事情你们难道不知道。”

    刘舒华更加不解了。

    “寻呼机还需要一个寻呼台作为中转,我们的对讲机可以直接一对多讲话,不是方便的多?”

    看着邹正道跳脚的表情,刘舒华补充道。

    “而且在国外,寻呼机用了二十年才取代对讲机的地位,我们国内才刚刚开始使用对讲机呢。”

    听到刘舒华的理由,邹正道也逐渐冷静了下来。

    也对,国企虽然有各种各样的僵化,但还不至于将资金都投入到一个众人都不看好的项目中。

    众人看好不代表是时代的风口呀,这明明是下水道的井口。

    但是时代可不管你眼光的好坏,只要做错一步就能在时代的浪潮中被落下一大截,做错两三步,那就得看家底有多厚了。

    但很不幸,申城无线电二厂不仅做错了两三步,而且其中一步还迈的特别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