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奸宋 » 第三十五章 名声大振

第三十五章 名声大振

    唐恪拿着赵九龙的新作,眉飞色舞开赞:

    “将军此作,足以傲视天下,为众多抗金词之冠。”

    赵九龙差点就相信,唐恪是真心在夸他。

    唐恪的演技虽好,其它附合的人不怎么样。

    一年轻人皮笑肉不笑帮腔:

    “好好,金人看见,保证会惊出一身病来。”

    赵九龙很想老实说是抄袭,太可惜。

    两首词,一首男人喜欢,一首是女人最爱,汴京的人都炒疯了。

    来的路上,听到不少人在聊他和他的大作,甚至有人将他比作苏东坡再生。

    “为了营造抗金气氛,我苦想数天,才写出这首满江红。”

    大家听呆,唐恪以为听错:

    “你是为抗金造势,才写出满江红?”

    “正是,”赵九龙摸了把鼻子:

    “孟太后卷帘听政,已将我们逼到死角。我们只能高举义旗,才能置之死地而后生。”

    梁敬大恨,原本他是唐恪的军师。

    赵九龙到来后,唐恪多数听赵九龙的,梁敬越来越受冷落。

    好不容易抓到赵九龙的把柄,被他三言两言给搅黄。

    “相爷,不可听他的。我们一旦与金国翻脸,就会面临南北夹击局面。”

    赵九龙摇摇头:

    “举旗抗金,南边巴不得。只会相助,岂会夹击?”

    “休想骗我们,”此事,梁敬想得不少:

    “到时南边派人来要权,我们给是不给?”

    给,唐恪只能当个忠臣。

    不给?唐恪可能真会被两头夹攻。

    此事无解,赵九龙只能画大饼:

    “等他们来要权,我们羽翼已丰,最多答应与他们结盟。大家共同的仇人是金国,他们不会不答应。”

    唐恪有点失望,赵九龙不知道。宋朝对自己人狠,对外人宽松。

    真要到那时候,宋朝一定会先向他们举起屠刀。

    “抗金之事,以后再说。”

    赵九龙无所谓,被这一闹,他又逃过一劫。

    只有梁敬恨得咬牙切齿,他又想到一法。

    ……

    赵九龙府第,围了不少人。他到来后,受到超级明星的待遇。

    “赵将军,你的大作能不能拿出来,给我们欣赏一下?”

    “赵将军,这首满江红写得太好。你为何不去南边,要来这里为官?”

    赵九龙满心感慨,哪时候都不缺八卦的人。

    应付半天才得进去,大管家赵宣和接请帖接到手软。

    官员、名流、甚至有不少青楼女子,向赵九龙发出邀请函。

    这要是搁在以前,够醉死他们一百次了。

    “那首满江红,是何人所作?”

    赵九龙很不爽:“你也信不过我?”

    “你那点墨水,别人不知道,我还不清楚?”赵宣和叹道:

    “此词真乃神作,非大忠大义之人不能写出。就算东坡在世,恐也难写出如此奇作。”

    赵宣和不相信,赵九龙懒得再废话。

    “九爷,李小姐来了。”

    李如意难得来这里,赵九龙直接闭门谢客迎接。

    “许多人想认识公子,若是公子同意,卢妈妈已答应,望月楼停业一天,为公子举行诗友会。”

    赵九龙上辈子是搞美容的,哪有多少墨水?很不喜欢搞那一套。

    李如意兴趣满满,赵九龙也只能舍命陪美女。

    “李小姐怎么安排,我就怎么做。”

    李如意脸色一红,却未露出厌恶之色。

    “那些人,官员名士皆有,且多数是些忠义之士,公子可结交一番。”

    那些是什么人,赵九龙已无所谓,只要李如意高兴就成。

    赵九龙陪着李如意,逛他这里的一亩三地。

    小楼上,李如意看着远方感慨:

    “我问过不少人,有些是从南边来的。他们都没听说过赵佶的消息。若赵佶真被救,他们不可能不去南方。”

    这事赵九龙也很奇怪,曹宏留在北边,迟迟没渡江,也是在找赵佶。

    像曹宏那样的人应该不少。

    为了李如意,赵九龙还向唐恪打听过。

    “有两种可能,一是金国放出的迷烟,想将南边的人引过来,或是造成大宋内部混乱。”

    李如意点点头:

    “听说有人想立康王为帝,以定军民之心。因此事,迟迟未能实行。还有一种可能是?”

    “赵佶已在战乱中死去。”这个猜测,赵九龙认为最有可能。

    那天的情况他很清楚,无论谁要想活命,都得靠天意。

    他认为赵佶那种又老又骄气之人,吓都能将其吓个半死。

    李如意很喜欢这种可能:

    “便宜那老贼了。”

    待李如意离去,又一人赶夜前来拜访赵九龙。

    ……

    赵九龙感觉在转运了,他准备去拜访杨庆林,对方居然先来拜访他。

    “我正要去拜访杨将军,又怕将军不肯接见。将军能来,说明你我志同道合。”

    杨庆林看赵九龙的眼神,已完全没有鄙视之色。

    “赵将军能写出满江红那样的词,绝非与奸邪之辈。杨庆林来此,想向将军讨教一番。”

    一首词,让杨庆林开门见山,赵九龙根本不用再试探。

    “我们在雷公山,有两千余人。来汴京,想清除奸贼,收复此地。”

    “原来将军是雷公山的义士,”杨庆林大喜:

    “今日唐恪招我们谈此事,准备派三千兵马,去征讨那里。”

    赵九龙大喜,唐恪抽京城两千兵,和外面一千兵马去征讨。

    征讨队伍中,杨庆林也在,还是两个副将之一。

    主将是唐恪的心腹蒋石。

    “你能不能想办法,将那三千兵马吃掉?”

    杨庆林有点为难:

    “出征将领中,我最多能控制五百兵马。他们兵马不少,吃掉这些兵,也余事无补。”

    赵九龙不想放过这机会,唐恪控制的兵马,也不过一万几千人。

    损失三千兵马,对他的势力打击不小,他们说反唐党更容易。

    其影响,甚至还要大过那些兵马。

    “可以试试,明的不行,我们就来暗的。”

    杨庆林怕赵九龙不知道:

    “唐恪遭受打击,可能会和张邦昌抱成一团,对我们更不利。不如让他们自相残杀,到时更有机会。”

    杨庆林之所以没去南边,并非为报张邦昌的恩。

    他想等张唐两人打起来,从中寻找机会。

    后来又听说赵佶被救,更不想离开。

    幻想着有一天,能接应到赵佶。

    原本赵九龙不想将张邦昌弄出来,只打曹宏那支义军的名义。

    杨庆林如此,已能相信。

    “张邦昌也是我们的人。”

    杨庆林惊呆:

    “他是伪楚国皇帝,怎么会是我们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