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明末暴君 » 019 敲打锦衣卫田尔耕

019 敲打锦衣卫田尔耕

    此刻,崇祯回忆前世读的历史,关于田尔耕的记载。

    田尔耕,出生于大明官宦世家,其父为兵部尚书田乐,田尔耕靠着世袭的职位,官至左都督,执掌锦衣卫。

    田尔耕天性阴毒,与魏忠贤的侄子魏良卿交情颇深,依附魏忠贤,是一名不折不扣的阉党,他与许显纯,崔呈秀,杨寰,孙云鹤,同为魏忠贤阉党,号五彪。

    天启朝,魏忠贤的五彪,专职杀戮!

    时人讥讽之,大儿田尔耕。

    崇祯冷不丁一句,你锦衣卫是魏忠贤的锦衣卫,还是朕的锦衣卫?

    田尔耕大惊,脸色刹那苍白,后背瞬间汗湿了,他整个人趴在地上,磕头磕的砰砰直响:“启禀陛下,臣自然是陛下的锦衣卫。”

    “是嘛?”

    崇祯冷笑一声,挥退宫娥,缓步走到田尔耕身前,居高临下望着田尔耕,目光冰冷:“忠贤好大儿,田尔耕。”

    崇祯话一出口,田尔耕吓得肝胆俱裂:“陛下饶命,当年魏忠贤权势滔天,臣迫不得已才依附于他。”

    “陛下饶命,请陛下再给臣一次机会,臣定当肝脑涂地,万死不辞。”

    “罢了,田尔耕你平身吧!”

    崇祯平静的注视他:“朕若想杀你,早杀了,何须等到今日?朕今日传唤你来,便是要告诉你一句话,锦衣卫与东厂,同为朕之鹰犬。”

    “皇权特许,监视百官!”

    田尔耕闻言,心情激动,看样子,老子不用死了,还得到了陛下的重用,以后和魏忠贤平起平坐了,妙也!

    “臣遵旨!”

    崇祯点点头,继续道:“前段时间,魏忠贤清理了一遍东厂和内廷,抓了许多内奸,今日你回去后,也清理一遍锦衣卫,有一人,需杀。”

    “骆养性,此人对朕不忠,杀之。”

    “这?启禀陛下,臣以什么理由杀他?”

    田尔耕懵逼了,骆养性他熟,乃是锦衣卫前都指挥使骆思恭之子,骆养性性格谨小慎微,与同僚关系甚好,陛下怎么说杀就杀,连个理由也不给?

    崇祯道:“尔先将骆养性下诏狱,以你田尔耕的手段,定能撬开他的嘴巴,朕提点你一二,重点查他和复社的勾结。”

    崇祯前世读历史,骆养性便是复社安插在锦衣卫的内奸,屡屡将皇帝的情报透露给复社,满清入主中原后,这家伙剃发易服,摇身一变,又成了满清的官员。

    “臣遵旨!”

    “还有一件事儿,锦衣卫乃是天子亲军,就得有个亲军样子,以后清理沟渠,清扫道理,捉拿普通小贼,交给五城兵马司干,训练大象交给内廷二十四监衙门管理。”

    “臣遵旨!”

    闻听此言,田尔耕激动不已,皇帝陛下真的重用锦衣卫了,当年,他并不想给魏忠贤当狗,只是时事逼人,不得已为之。

    自打嘉靖朝的陆炳后,锦衣卫一直被东西厂压制的死死的,后来,更是连清理沟渠,打扫道路,喂养大象的任务也交给了锦衣卫。

    田尔耕离开后,崇祯再次坐回软塌,思考问题。

    魏忠贤一身的荣辱性命,皆依附于皇权,他忠于皇权,并不是忠于朕,朕如果用的好,魏忠贤便是一把好刀刃。

    同理,朕若是用的不好,刀刃也会反手伤了主人的手。

    所以锦衣卫必须重用起来,厂卫相互制衡,相互监视,朕才能高枕无忧。

    这边处理完厂卫的事情,崇祯心里才有了一丝安全感,又想着抄家所得的银子,崇祯心里更加火热。

    今儿光顾着忙活了,忙了一天,还没清点朕的银子呢!

    崇祯拿起魏忠贤上交的账目,细细查对,加上之前内承运库的存银,崇祯手头上有将近1500万两银子,有银子的感觉真好,朕可以大展手脚了。

    先干啥好呢?

    对了,训练军队。

    崇祯思考前世读的历史。

    大明有京营三大营七十二卫,奈何自打土木堡之变后,勋贵集团死了大半,文官集团逐步参透了京营,京营烂透了,早没了战斗力。

    关宁铁骑,大明朝砸了重金打造的一支重骑兵,战斗力咱先不说,首先就不忠心,别说关宁铁骑了,整个辽东将门对大明的忠心都堪忧。

    秦良玉的白杆军,这倒是一支经过了历史考验的军队,崇祯穿越过来想到的第一人,便是秦良玉。

    可是,白杆军属于山地军,作战能力有限,人数并不多,崇祯现在极需一支自己亲自掌控的军队,最好还得是重骑兵,军权在手,朕想杀谁就杀谁,想抄谁的家,便抄谁的家。

    尤其八大蝗商,崇祯一想起这帮卖国贼,心里便堵堵的。

    他现在还不能动八大蝗商,更加不能动地方上的大族,藩王,皆因为他没有军权,对了,先弄勇卫营。

    “王大伴,尔将白银,黄金,缎子,杂宝收归内承运库,将抄家所得的米麦粮食,收归供用库,布匹丝绵收归甲乙丙三库,铜钱收归广惠库,其他一些不值钱的杂物全部运到崇文门变卖。”

    “奴婢遵旨!”

    “再从这次抄没的银子里,拨出500万两白银,派人到江南,湖广,南洋等地购买粮食,布匹,棉花,肉干,储存在朕的供用库。”

    “奴婢遵旨!”

    王承恩领旨后,忽然犹豫道:“可是皇爷,奴婢有一事,不知当讲不当讲?”

    “讲。”

    王承恩理了理思绪。

    “启禀皇爷,您上午才让郭尚书派人大量购买粮食布匹等物,郭尚书手里将近300多万两白银,就算只拿出一半,也是150万两白银。”

    “这次,您又拿出500多万两白银,如此多的白银投入江南,湖广,南洋等地,奴婢只怕,物贵银贱。”

    崇祯喝了一口茶,润润喉咙,笑道:“王大伴,你倒挺有见识的,细说。”

    “奴婢记得,万历年间,有一次朝廷筹备军需,按照当时的物价只需200万两白银便够了,可是,真当朝廷筹备了200万两白银购买军需时,物价忽然上涨,朝廷最后花了500万两白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