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女频频道 » 妈妈写给儿子的历史书 » 商王朝的生活是怎样的?

商王朝的生活是怎样的?

    任何一个时期,生活都是最为重要的。社会生活是社会文明的具体反映。吃穿住用行到今天仍然是人们关注的重要内容,跟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研究历史,我认为社会文明的踪迹要去探寻一下,你会发现今天生活的影子,有很多在过去的历史中都有痕迹,所以我们坚定地认为人类发展是踏着祖先的遗迹走到今天的,学习历史远远不是知道了历史事件这么简单,历史事件,治理弊端确实值得我们慨叹,遗憾之余,扬长避短。但文明社会发展的踪迹更是我们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我相信孩子一路探寻下来,一定会对未来社会的发展充满信心,因为不是某个人多厉害,而是时代的车辆永远不会停歇。

    吃什么呢?粟、黍、麦、稻,跟我们今天差不多,粟是小米,黍是糜子,俗称“黄小米”。主要农作物是黍,但国家粮仓储存的是粟,相当丰富。

    商王朝的上层社会的人已经开始吃肉了,记得曹刿论战时说“肉食者鄙”那会我上课就按照书下注释翻译成当权者,现在明白了,因为他们吃肉,所以叫肉食者。常见的肉是猪肉、牛肉、羊肉、马肉、狗肉,还吃一下野生动物的肉,王捕猎后,抓到的野生动物都被食用了。

    老百姓能吃点什么呢?可以吃鱼,鲤鱼、青鱼、鲶鱼、鳜鱼。还能吃鸡蛋,行了,蛋白也有了。孩子是不是感慨,社会发展也太慢了,老祖宗都吃上了这些,但还好我们的烹饪技术比他们好,他们就烤烤。哎,我想打击一下,商王朝已经开始有烹饪技巧了,甚至去腥都已经掌握了。而且还挺健康,用水煮、气蒸的方式,跟我们今天的蒸锅烹饪方式很像,下面煮水,上面有隔,放上食物。

    吃喝不分家,喝点什么?也像夏王朝一样不允许喝酒嘛!这会我也疑惑,到底酒这个东西是文明进步的表现,还是人萎靡不振的开始。我有些纠结。

    商末贵族喜欢喝酒已经达到痴迷的程度,记得历史故事中说商纣王以酒为池,以肉为林,真是这样,男女裸体,在酒池中相互追逐嬉闹,彻夜喝酒。周人就认为商王朝之所以灭亡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各级官员都沉湎于酒。

    贵族喝,平民也喝,也是达到了饮酒过度、酗酒成风。

    商王朝的酒分类很多,还真不能都称为酒,具体包括酒、醴、鬯、果酒、药酒。名字不同做法也不同。酒是由粟酿造的,社会上流通最广的一种酒。醴是米酒,度数低。鬯是用黍酿造的高档酒,为贵族所用,很多用于祭祀等重要场合。有的品种还会加上郁金香酿造。果酒里由水果。药酒是生病时伴肉喝的。

    酒种类多,酿酒业自然发达。夏时的杜康、仪狄、太康就会酿酒,商踩在了巨人的肩膀,武丁时期,都用酒曲发酵,提高了产量和质量。

    酒发展好,青铜器装酒自然也发展快,饮酒的、温酒的、盛酒的,分得很细。王都有酒坊、地方也有酒坊。

    除了酒以外,还有饮品。腊月把冰送进冰窖储藏起来,夏日里制作饮料。哎,我狭隘了,以前看电视剧,皇帝夏天凉饮,我还疑惑呢!看来古人的智慧啊,是我们想象不到的厉害。

    穿的怎样呢?还挺细,先说冠吧,《送东阳马生序》的课文说到“既加冠”指成年了,但商王朝冠的作用跟明朝还真不同。

    商人头上的冠有的是用来束发,有的是为了避暑防寒,或表示尊严,防止伤害的。

    冠分得挺细,分为冠、弁、冠卷、頍、巾帻、胄等。布质冠,覆盖住额头、发际和后脑,冠顶四周有一定物件来固定帽冠。这种多为中上层贵族或商王亲信近臣才能佩戴。

    弁有皮弁,前高后卑,这是贵族或商王近臣亲信佩戴。前卑后高,革制,是家臣贱奴佩戴。

    冠卷,头戴圆箍形冠,冠上有卷状饰件。我脑中一下子出现了孙悟空。孩子自己脑补吧!

    頍是由额带发展来的,用布或革条绑于发际,主要用来束发。頍形式颇多,有倒立鱼龙形的,双立鸟饰。这样一看,男女都可以戴了。脑补一下日本武士,图案不同罢了。

    巾帻就是用布巾裹头上,高巾帽和布制帽冠。这个跟我们今天戴的帽子很像了。

    胄就是战斗护头的头盔。有皮制和青铜制两种。形状就是头罩,前面开个长方形面门,把脸露出来。中部有脊棱,顶部有小管,插装饰物的。表面有饰纹,制作十分精美。青铜胄,有的能护耳,不能护顶和护颈,有的可以护耳、护顶、护颈。这个可以结合今天警察戴的帽子,脑补一下。

    衣服就多为汉服的交领右衽。中上层贵族间流行窄长袖花短衣,所谓短衣,也是及脚踝。只不过腰部系一根宽形腰带,腹部悬挂一长条形蔽膝。中下层民众流行穿窄长袖素长衣。

    孩童衣袍不及脚踝,下面穿齐足长宽裤。

    发型和发饰也有阶级差别,但史料没有具体记载。无从研究是否有固定的规定了。

    鞋按照社会等级不同有很大的差别,高级贵族穿翘尖鞋。款式圆口、高帮、平底,总体感觉厚而不肥,不用系鞋带。武士鞋底有底纹,平底无跟,靴尖上翘,长筒靴。也有贵族妇女穿平头高帮鞋。贵族小孩穿宽松软鞋。中小层贵族穿素面鞋子,这些鞋子圆口高帮,平底无跟。下层民众穿类似今天的草鞋。绳子编制而成。除了平底鞋,也有穿厚底鞋,下面加个木屐,防止潮湿。跟日本木屐有些相似。商人也穿类似袜子东西,用材料韦制造而成。韦有点皮革的感觉。

    住怎么样?与身份有很大的关系。商王住在宫殿里,宫殿结构是下面有基址,我觉得这个东西可以提高建筑高度,显示宏伟,同时还可以防潮。基址是用红土或黄土夯筑的,宫殿的台基平面呈长方形,表面排列整齐的柱穴,间距2米左右,柱础为石质,有的用料浆石砸成。台基柱子这个都脑部故宫就可以。

    内部分布有宫室,王居住,还有王室专属作坊,有近亲或僚属居住的,还有密布祭祀,宗庙朝堂建筑。

    方国首领的,面积也很大,六千平方米。台基高1米左右,全部用黄色或棕褐色的土夯实。宫殿基址三座,构成前堂后寝格局,东西两侧还有配殿和走廊,宫西侧有池沼类景观。

    贵族呢,七个大小形制不一的房屋,尖顶和平顶式,房屋之间可以通过。还有小型祭祀场所,水井、储藏窖、垃圾坑。主体是贵族处理要务的地方,旁边五间侧室为日常居住、就餐之所,北院为祭祀。双室建筑是家族成员的。单室是近侍或门卫所住。脑补现在农村平房。

    平民住房就更像今天农村,三间房相连。地面先建个台子,在上面建房。中间房子最大,两边房子较小。为夫妻和子女共同居住。

    奴隶或工奴的房子就是半地穴,形状是圆形、方形或椭圆形。直径2米-7米,深度1米-6米。底部较为平坦,还有的设有台阶上下。这个脑补今天的地下室。

    说到行,必须得有路,中国历史道路修筑很早,黄帝时期,修通了不少盘山道路,用兽骨渣、小鹅卵石、碎陶片掺杂起来铺垫而成。大禹时代,划九州,九州之间是要有路可通的。商王朝时期,在前面祖先的基础上,道路更加发展。

    王都的路,宽六米,最宽的地方达十米,道路从城门进入就有,城内四通八达。道路两侧还有很宽的人行道,与居民住宅区相连。双向车道,用碎陶片合土填铺。也有今天的十字路口和丁字路口。所以今天看很多古代电视剧,街道上全走人,有车队过来,一顿喊,给观众感觉贵族蛮横,看来真正的历史不是这个样子的。

    方国的道路宽3-6米,土料铺成。武丁时期,各地诸侯国要来商都朝贡,所以可以推测当时诸侯国与商都是有道路相通的。

    除了道路交通,还有水运,在黄河上,起到了重要运输作用。

    有路了,交通工具,商王和贵族主要是车,这个想想《曹刿论战》中提到的战车,很像。长14米,轨距1.2米。两马拉车,两边各一个轱辘,车厢可以坐3人左右。车厢呈簸箕形,前面窄,后面宽。晚期有4马拉车的了。

    马车也做战争使用,谁坐可想而知。

    牛车,驮重物,耐用。同时还有象车,搬运木料,从事笨重工作。这种车基本是普通百姓使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商王朝时期对于牛、象驯化已经很好了。

    商人为了更快行进,还有乘马的。一般还是跟战争有关,或者对时间要求过紧。

    有水上运输,自然有舟,但比较小,独木舟,长10米左右,宽半米多。整根木头加工而成。舟分三个舱。形状是平面近梯形,纵剖面略具弧形,前翘后低,两侧舱壁外凸,这样可以增加浮力和减少前行阻力。同时为了划船,桨、篙、帆、锚都有。

    舟用来干什么?除了运输人员和物资以外,还作为王巡游的交通工具,作战的战船。所以秦始皇乘船四处巡视,是有一定基础的。

    最后我简单说明一下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婚姻,商王朝实行一夫一妻制,但男性死亡后,作为妻子要殉葬。商王自然要多妻制,帝辛时有三百多个妃子。多妻一方面是满足王的欲求,更主要的是传宗接代。

    贵族自然也是多妻制,这样一想,挺可怕,王或者贵族一死,哎呀,多少无辜的女性要跟着倒霉。

    商王朝开始便出现了政治婚姻,自然就是为了方国与王,不同部落之间,用婚姻的方式取得政治支持。

    婚姻是由一定流程的,先是物色对象,可以以喜欢为前提,男方喜欢后,不知道女方愿意不,怎么办?占卜决定,问物色的对象是否适合与自己结婚。吉兆后去求婚,有专人求娶,女方同样也要占卜来确定要不要嫁。吉兆后,双方再求婚姻日期。最后迎娶,女方有本家人送,男方迎亲。

    这样一看,整个婚姻可就是天作之合了,都是占卜决定的。

    除了这种以外,条件不好怎么办?抢亲。人装扮成鬼怪模样,去抢亲。抢亲也要进行占卜,这样是不是可以理解,商王朝酷爱占卜。

    孩子是否感觉到,商王朝的生活较夏王朝有了很大进步,阶级观念也越来越清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