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明:文武状元 » 第九章 文科院试第一

第九章 文科院试第一

    待到所有考生进场,考场大门便会关闭,任何人不得出入,这叫锁院,以防范考试期间有人从中舞弊。

    “好了,大家可以开始答题了。”

    随着考官一声吆喝,沈长安撕掉了试卷上的浮签,先在试卷背后的右上角写上自己的个人信息。

    试卷一共有十几张,分为考试题目,答题纸,草稿纸,考完后这些都要上交的,包括草稿纸。

    科举考试一向有“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的说法。

    大意就是运气、风水很重要,读书倒是其次。

    虽然有些偏激,但有时候运气的确很重要。比如唐伯虎,文采再好,却不幸卷入泄题案,最终失去功名。

    沈长安抽出考题一看,上面只有一句:“厄穷而不悯”,要求按题写一篇不多于七百字的文章。

    这句话源自《孟子.公孙丑下》,原文本是赞扬春秋时期鲁国人柳下惠品格高尚的话。

    当然,这就需要考验考生的记忆力了。

    首先你得知道题目的出处,充分理解个中的意思,否则便会文不对题。

    答题时,还得用八股文的格式。

    八股文是有固定格式的,分为八个部分:破题、承题、起讲、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大结。

    破题,即破释题目的字面意义,承题,要求用四五句散文式的文字承接上下,引申而言。

    起讲,同样也是散文式的文字,起股,要求双行文字形成排偶……

    答题纸一般印了红色的方格线,每页的行数与每行的字数固定,字要写得方方正正,不得写行书、草书之类。

    卷面要求整洁,不得添字、补字,涂字。

    所以,这时候草稿纸就很重要了,先写好草稿,再工工整整誊写到试卷上。

    对于沈长安这样的穿越人士来说,八股文就跟女人裹脚一样,乃是糟粕,严重约束了一个人的思维与水平发挥。

    但,大环境如此,他也没办法,只能入乡随俗。

    答完八股文,接下来的题目为“赋得冠山移得近城头——得山字五言八韵”。

    也就是按题目要求写一首五言八句诗,要求对仗工整,合辙押韵。

    同样,这也需要考生对题目的原诗有充分的了解,否则很难写出内容合乎标准的诗句。

    所以说,“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这句话还是有一定的道理。

    毕竟一个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真的做到博览群书。

    要是遇上试题内容偏偏没有读过,那就只能瞎蒙,听天由命。

    连考了两天,院试终于结束。

    三日后。

    “喜报,喜报……”

    上午,一个衙差模样的人捏着一张纸条一溜烟跑到福来客栈。

    “永康县考生沈长安今蒙钦命提督浙江学政宋大人取中院试第一名,特此报喜!”

    院试第一名,也称案首。

    “恭喜沈兄!”

    “恭喜沈兄,贺喜沈兄!”

    “沈兄文武双全,实乃我辈楷模……”

    一时间,恭维声不绝于耳。

    “同喜同喜!”

    对于这样的结果,沈长安其实也颇有些惊喜,他也没想到此次院试居然考了个第一。

    “多谢官差大哥……”

    沈长安上前接过喜报,并摸出一小锭碎银递给那衙差。

    这是一种潜规则。

    除了向本人报喜之外,县衙收到榜单之后也会有人抢着去上榜考生家里,甚至是亲戚、朋友、老师家里去报喜。

    因为有赏钱。

    接下来,所有上榜的考生按例以门生的身份,一起去拜会学政大人,大家一起吃个饭,彼此认识一下。

    从今后,便是堂堂正正的秀才了。

    院试录取之后,一众生员需要回原籍读书,比如县学、州学、府学。

    入学后第一件事乃是复试。

    复试完毕,将会调来该生员县试、府试、院试的试卷核对笔迹,以验明是否有替考行为。

    经核实无误,便正式入学。

    沈长安虽然是军户,但住籍在永康县,故而入读永康县县学。

    县学设教谕一人,训导二人。

    原则上一众生员需要待在县学里读书,实际上几乎没人遵守,一般都待在自己家里或是四处游学。

    次年三月,沈长安迎来了县学的一场重要考试:岁考。

    岁考的目的是为了给生员分等级,共分六等,一二等有赏,三等无奖无罚,四等挞斥,五等则降级,六等黜革。

    沈长安府试第一,岁考成绩也毫无悬念跻身一等,并补缺为廪膳生员。

    这是很多秀才梦寐以求的待遇,毕竟一个月有六斗米的补贴,基本够一家三口人的口粮。

    重要的是,这是一种荣誉。

    不久后,沈长安突然收到了一封信,乃是唐伯虎专程托人送来的。

    原来,唐伯虎不知从何处听说了沈长安喜获院试第一的消息,来信表达了道贺之情,并盛情邀请沈长安去苏州游学。

    江南多才子,特别是姑苏一带,更是才子佳人云集。

    当晚,沈长安找到义父与阿娘商量。

    “义父、阿娘,我想去苏州游学……”

    “去苏州?”

    夫妻二人一脸惊讶。

    “对!这是唐兄……也就是唐伯虎送来的信,他邀请我去苏州。”

    “唐伯虎?”张氏不由瞪大眼睛:“你是说,那个江南大才子唐伯虎?”

    “正是!”沈长安微笑着点头。

    刘成一脸不敢相信的样子,问道:“他这样的大才子,怎么会主动给你来信?”

    “此事说来话长……”

    沈长安讲了一下当初在破庙偶遇唐伯虎,吓退那两个劫匪之事。

    “原来是这样……”刘成一脸感慨:“这样看来,他还算得上是一个有情有义之人。”

    张氏叹了一声:“好男儿志在四方,虽然阿娘舍不得,但也不能阻挡你的前程,你想去便去吧,用功读书。”

    刘成干咳了一声:“读书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忘了练武。老话说得好,练功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沈长安笑道:“孩儿谨记义父与阿娘的教诲。”

    “明天阿娘帮你凑些盘缠。”

    “阿娘,不用,我这里还有些银子……”

    “多带一些总是好的,再说了,你过去之后难免会有一些交际,哪有不花钱的?”

    “阿娘……”

    刘成接口道:“长安,听你阿娘的。”

    “好吧,多谢义父,多谢阿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