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巧七冤 » 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

    这本《巧七冤》的小说内容,充分揭露、反映了在清朝末年,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全国绝大多数贫困的老百姓,遭受着大小官吏、社会上黑恶势力的任意欺压、蹂躏与凌辱,全国的老百姓生活在黑喑的社会里、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情况。同时也反映出了善人与恶人,这两种不同人的最后不同的下场结局。

    HEB省有两个独流,水独流和早独流。水独流为静海县管辖(一九三七年划归TJ市),旱独流隶属固安县。

    追溯往昔,北宋年间,固安县境内有一条赵王河流经此地,由于河身的主段,别无支流,此地得名独流。碧绿的田野;一望无际。弯弯曲曲的赵王河、粼粼碧波。这里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少雪,四季分明,地势平坦,多轻壤土,适宜种稙多种农作物,为人们的安居;生活、生产提供了先决的条件儿。

    相传,北宋建隆元年(九百六十年),独流村建立之初,星星点点的人家散落居住在赵王河岸的周边生活着,为躲避灾难或便于耕作,由散居形成了聚居。先人们在这片土地上,拓土置田,辛勤耕作、繁衍生息着。

    树有根儿;水有源。在这悠久的历史年代里,独流村的人口变化,随着历代王朝的盛衰兴亡而增或减。人们自然会对其人口的脉络演变由来追根潮源。

    据《固安县志》和文史资料的记载,固安县的土著居民年代久远、根深蒂固。历史上的移民来自全国各地,四面人方。仅宋、辽、金以来,既有为数众多的契丹、女真和蒙古移民甚多。独流村除本地的土著人外,即有从SX省徙来的移民富户;也有契丹人、女真人和蒙古人的移民;又有避难的;投靠亲友的,以及大小商贩等人的流入,村庄里的人口聚增,大片的荒地被辟为良田。手工业及商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来自全国各地四面八方的移民,与本地的土著人杂陈而居,东西南北交流和民族融合激发了聪明才智,生机和活力。在一代人一代人的婚配;交流和融合的过程当中,优化和提高了人类的生存和能力,激发了人类的各种潜在的素质。形成了京南人的豁达开朗、诚挚深沉,勤劳和淳朴的性格儿。独流村由于处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在历代发生的军事行动中,屡遭战火的频烧。历史给独流村的人们留下了累累伤痕。

    独流村的先人们,绝大一部分人是来自SX省洪洞县大槐树庄村的人。有一首民谣经数百年被祖祖辈辈传诵到今天“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上老鹳窝。”生动简洁的语言,概述了明初洪武永乐年间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迁居流入的事实。为后人提供了寻根问祖的历史线索。

    明朝官府从SX省移民,老百姓自然是故土难离,谁也不想离开家乡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去生活居住。官府就用诱骗的形势,把人们骗到大槐下强迫人们迁移,并登记注册。每登记上一个移民,就用刀斧把他们的小脚趾甲劈开两瓣作为记号,以防逃跑;也有的人说,留在家里的老母心疼自己的孩子,在生死离别之际,匆忙的把孩子的小脚趾甲咬做两瓣儿,留作记号,以备将来查找好辨认;后来就代代遗传,小脚趾甲便成了复形。以后凡是小脚趾甲有个分叉的人,就是SX省洪洞县大槐树庄迁出来的人,于是就有了“谁是古槐迁来人,脱履足趾验甲形”之说法儿。

    迁移的路上,人们的手脚被官兵都用绳子捆绑相连着,走起路来很是不放便,人们就走走停停、停停走走十分的艰苦,尤其是“大小便”的时候很是不放便。在押解的过程中,人们在需要大小便的时候,就央求官兵将捆绑着手脚的绳子解开去放便一下儿。如此次数多了,语言简化了,人们该方便的时候就会说:“长官、我要解手儿。”此后,“解手儿”便成了大小便的代名词儿,这就是在移民的过程中流传下来的。

    还有,北方人有个习惯,就是倒背着双手走路。据说,这就是大槐树庄后裔的典型特征。因为在移途中,官兵为了防止移民逃跑,押送的官兵就把移民的双手,倒背着用绳子反绑起来,一串人一串人的相互连接着。由于路途遥远,走的时间很长,移民们慢慢的就养成了倒背着手走路的习惯了。在独村村居住的从山西洪洞大槐树庄迁移过来的人,绝大一部分都是明朝洪武年间和永乐年间迁移过来的,次为外地移民流入。独流村在大槐树《移民大迁徙》一书中的移民分布中有记载。

    独流村的祖辈人说,独流村的历史悠久,它形成于北宋年初年,历经沧桑,完善于明清两代。永乐年间,由于全国各地移民的流入,人丁渐众、振翅后、发展成为了村庄,从家谱和残碑断碣上可知,在明清时期独流村的人,出现过秀才、举人、进士、朝廷的司礼太监。许多人以农业、以商、以仕,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经济基础雄实之后,建造祠堂、修宅造院,显耀于乡野。

    村内街道的起源十六条街,分东八街和西八街,街市五行八作,生意十分兴隆。村庄里耸立的宗祠、寺庙等建筑物,雄奇宏伟,凸显村庄灵秀清幽。

    独流村的村周围,在独流村繁盛之时曾经建有七十二座庙宇星罗棋布。七十二口水井点缀其间。随着朝代的更迭、世时的变迁,历经沧桑而销声匿迹。南北街可上行京城、下行天津卫、保定府。村子的北面建有玉皇庙、村子的南面建有三义庙(指:刘备、关羽、张飞)。村子的东面建有奶奶庙、圣母庙。村子的西面建有药王庙、白衣庙等等七十二座庙宇。天桥寺坐落在村子里的正中央。所有的建筑气势恢宏。每日里的清晨钟暮鼓,烟雾缭绕、香火旺盛,人来人往,络绎不绝。这些庙宇的古迹,为独流这个古老的村庄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也增添了几分,神密的色彩。

    下面作者要讲述的这个《巧七冤》的故事儿,就是发生在清朝末年的独流村儿。这个《巧七冤》的故事儿,本来就十分的稀奇古怪,再加上后来人们带有迷信色彩的传说,就更加显得稀奇古怪了。不久这个《巧七冤》的故事当作一个笑话儿,就传遍了冀中平原的大地,做到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了。

    请读者们听作者对这个《巧七冤》的故事一个一个的叙述。因为《巧七冤》的这个故事儿,是七个故事组成的。所以作者为了让读者在阅读的时候,容易看清弄懂,作者得一个故事一个故事的分开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