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都市言情 » 重回1984:带存折的妖孽人生 » 第94章 全城问辣条

第94章 全城问辣条

    “白姐,你知道辣条是啥吗?”

    这天,白书兰刚进办公室,就看到几个同事拿着《长河周报》在议论。

    “知,知道吧。”

    白书兰回答的有点犹豫。

    大家一听说白书兰知道,纷纷把目光投向她。

    一个做出纳的女孩好奇地问:“姐,他们有说是用的,有说是吃的,还有说是首饰,到底是啥呀?”

    “是~吃~的。”

    白书兰笑了笑,淡淡的。

    “你看,我说是吃的吧。”

    负责成本核算的小伙子兴奋地说。

    自己的猜测被言中,很让他高兴。

    他乘胜追击问出纳女孩:“你为什么会觉得它可能是一个首饰?”

    女孩儿不理会小伙子,继续问白书兰:“姐,你吃过吗?”

    白书兰当然吃过,他还知道这东西是李肖发明的,正准备在老秦头小卖部开业的时候推出。

    “吃过。”她说,接着又问道,“你是咋知道辣条的?”

    小出纳一抖手中的报纸:“看,报纸上有,就是除了这俩字啥都没写。”

    白书兰望向小出纳手中的报纸,看到半个版面上只有“辣条”两个字,也是惊讶不已。

    长河桥头报摊。

    卖报人正在努力吆喝:“卖报啦!《长河周报》!《长河周报》!今天有重大消息,辣条横空出世。”

    一个骑自行车的男子从报摊旁经过,听到卖报人的吆喝,停下自行车。

    他一条腿岔开,支住自行车问到:“啥辣条?”

    卖报人抖开一张手中的报纸:“看!这儿写着呢。”

    男子看到半个版面上只有“辣条”两个字,也觉得奇怪,就从兜里掏出钱递过去:“来一张。”

    “好嘞。”

    卖报人回答着,站起身把报纸递过去。

    男子抖开报纸,翻来覆去扫视一遍,也没发现有什么关于“辣条”的解释。

    他以为自己没找到位,干脆把报纸折起来,揣在兜里骑车离开。

    卖报人看着男子离去的背影,更加卖力地大喊:“《长河周报》,辣条现世……”

    长河宾馆门前的报刊杂志亭,是一个简易小房子,里面摆着各种报刊杂志。

    每到周末这一天,《长河周报》是销售最好的。

    它是唯一面向市民的本地报纸,而且内容也迎合普通老百姓。

    一个胖大妈拿着一份《长河周报》,快速浏览。

    “这咋就俩字?辣条是啥?这报社疯了吗?”

    报亭工作人员也不搭理她,冷眼看着她自顾自表演。

    这胖大妈每到周末都来翻一遍报纸,十次倒有八次不买,报亭工作人员都记得她。

    粗略地翻看一遍,胖大妈把报纸往摊位上一扔,说了句:“竟瞎写,扬长而去。”

    走到门口,忽然又转了回来。

    她掏出钱交给报亭工作人员,然后拿起一份《长河周报》,自顾自叨咕着:

    “回去让我家那个挨千刀的看看,这辣条是啥意思。”

    看着他离开,报亭两位工作人员凑到一起嘀咕了几句。

    其中一人拿过一个大夹子,将一份《长河周报》夹起来,挂在窗前。

    带有“辣条”两个字的版面,朝向窗外。

    报社。

    一名老编辑拿着《长河周报》,撅着嘴走进周报编辑部主编办公室。

    “老陈,你们想咋地?整的这都是啥乱七八糟的玩意?!”

    进来的这位老编辑,来自另一个部门,素来以严肃认真闻名。

    陈主编看到他嘟嘟囔囔的样子,心里就明白了大概。

    他揣着明白装糊涂:“哈哈~~老王,我又有啥把柄让你抓住啦?”

    “不是把柄,你这是离了大谱。”老王编辑把手中的报纸抖的山响。

    他指着“辣条”版面,一顿思想教育输出。

    列举陈主编这么做的重大错误之处。

    第一,浪费版面;

    第二,不知所云;

    第三,有损官媒形象;

    第四,违反版面编辑原则;

    第五……

    他还分析了陈主编犯下如此错误的思想根源。

    比如,站位太低,心中没有大局观;

    立场不坚定,作为一个媒体人不能守住舆论主阵地;

    被糖衣炮弹击中,把赚钱凌驾在为光大市民办报的思想之上;

    把公共资源当做报纸的自留地……

    一顶一顶大帽子扣在陈主编头上,他依旧岿然不动,面带微笑。

    “说完啦?老王。”陈主编问。

    “暂时就这些吧。”老王编辑,叹口气,“等我再想起啥再说。”

    陈主编站起身,来回踱了几步,轻轻说:“我相信,不光是你有这样的顾虑。”

    他停下来,看向老王编辑:“老王,我们换个角度分析,你或许会觉得,这是一种进步,一种可遇不可求的巨大突破……”

    “砰砰砰~”

    敲门声响起。

    果玲拿着一张国家级大报走进陈主编办公室。

    “老陈,你看人家大报,多开放……”

    ……

    广播电台。

    牛大姐拿着《长河周报》走进李宝冬办公室。

    “小李,他们怎么先发表啦?”

    “是吗?”李宝冬假装不知,“我看看。”

    假模是样地看了看,貌似生气地站起来:“这丫头,居然没跟我商量,我找她去。”

    说着,李宝冬就要往外走。

    牛大姐一把将他按住:“哪儿去?我话还没说完呢。”

    牛大姐其实挺矛盾。

    她在心里,认为《长河周报》上的辣条广告做的很有创意。

    但她又觉得这样做广告,真的能被允许吗?

    为了一个广告,招来思想有问题的判定,那就不值得了。

    可这样,真的能赢得关注,既不违法,又没有思想上的偏差,有何不妥呢?

    上班路上,她就屡屡听到人们议论“辣条”。

    到单位,同事们也在议论“辣条”。

    她还问了报社的熟人,听说今天《长河周报》四个小时就销售一空。

    之前,每周需要两到三天时间才能卖完。

    她觉得,跟《长河周报》比较,李肖给电台的广告,显得俗气直白,好像没啥创意。

    “宝冬,我觉得李肖给咱们的广告方案,不如《长河周报》的精彩。”

    牛大姐看着窗外,若有所思。

    李宝冬转了转眼珠:“牛大姐,怕是来不及改了,已经录制完成。”

    ……

    电视台。

    余利德手里拿着《长河周报》,眼睛盯着编辑机屏幕上的画面,有点儿坐不住了。

    “拍的时候,看他们太随意,太粗糙。这编辑出来,还真是那个。”

    余利德对旁边的编辑骄傲地说。

    编辑点点头:“真挺好,哪天播出啊?”

    “得嘞,我应该找小李。报纸都发了,电视台为啥不发啊?”

    余利德一早就发现,到处都在议论“辣条”。

    他没想到这广告影响这么强烈。

    想着想着一拍大腿:“我找李肖去,咱们也得提前播出,不能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