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明末振兴方略 » 第六十三章 教导官

第六十三章 教导官

    “取火绳......各小队长检查火种......”

    “竖枪......拿药筒......倒射药......”

    “装弹......压实......”

    这个时代的火枪射击步骤十分繁琐,前前后后足足有几十个步骤,便是那些经验丰富,操作异常熟练的老兵,往往也需要完成二十几个步骤,才能开始射击。

    但他们提高射速的方式,往往就是把火枪射击的操典改得面目全非,实际上是全凭技术和经验在加速完成战术动作。

    朱慈烺和麾下的文武大臣在将台上目不转睛地看着,一道道指令从火枪兵队首的军官口中发出,然后这些士兵迅速执行,很少有人出错。

    要知道,这个时期火枪在战场上发挥作用,靠的就是齐射,而队伍里只要有一个士兵的操作出了问题,整個火枪方阵的齐射威力就极有可能大减,甚至失去作用。

    这在战场上,是绝对不允许发生的事情!

    所以,在平时训练的时候,火枪兵的操作一旦出现错位,教官们直接便是一顿军棍。

    若是射击不听命令,造成严重后果的,只需要一次,对应的火枪兵就会被罚为杂役,同时扣掉月饷,领五十军棍,甚至是斩立决。

    “呜,呜,呜~~~”

    “砰,砰,砰砰砰!!!”

    排列整齐的数百名火枪兵一听到射击的军号声,便随即开始了轮番射击,呛鼻的硝烟瞬间弥漫小半个校场。

    前后三排火枪兵都完成了齐射后,军官们的命令声随即响起,每一个火枪兵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取火绳,清火门等一系列的战术动作。

    但按照火枪兵训练操典,还应该有的二轮齐射,后撤换队,与侧面方阵的战兵协作等项目,并没有如期展开。

    为了能在考核中取得更高的成绩,在赵观虎统领下的天武左营火枪兵只训练了重点考核的装药填弹,列队齐射,而其他不是考核重点的项目,并没有按照要求,很好训练。

    如此擅作主张,训练出来的士兵要是到了战场上,面对强敌时,一定会出大乱子。

    而殿前军的对手是机动性,突击力都极强的满清骑兵,这样的乱子绝对是致命的。

    朱慈烺审讯完赵观虎之后,立即要求全军彻查,便是因为看到了这些更深层次的问题。

    不过,此时他早就有了心理准备,也知道了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看着底下火枪兵整齐划一的战术动作,以及七十步之外木制靶子的受损情况远大于弓箭手的战绩,还颇为满意。

    这些士兵的训练虽然有些结构性的问题,但因为发现得早,只需要在后续的训练中进行纠正,问题就不大。

    而且,他就是要把火枪兵训练成战场上的机器,一丝不苟地执行命令,给予敌人最为恐怖的远程火力打击。

    朱慈烺打算把广东,福建买回来的斑鸠脚铳和其余火枪,全部装备到军中,到时候给南下的满清大军,猝不及防的一击。

    在江淮平原上,重型火绳枪的威力可不是此时明军中普遍装备的鸟铳等马六甲轻型火绳枪以及其改良版可比的。

    目前火枪兵的考核标准主要是射速,而非准确率。

    这一点,朱慈烺和一众将官想到了一起,他们都认为应该让火枪手在战场上尽量多地发射铅弹,以形成更加强大密集的火力。

    与此同时,军营的兵器试验场也在配合着这一目标,不断测试最合适的火药装填量,以及如何增厚增强火枪,避免炸膛。

    这也就是朱慈烺要让李邦华组建“应天兵器局”,为此不惜投入大量金钱的原因了。

    南京朝廷的工部的官员们在整顿之前,不可能完成得了这样的任务,他们造出来的火枪更是炸膛的烧火棍。

    其实,不止是火枪兵,朱慈烺根据不同兵种的特性和战场作用,还组织起部分识字的军官完善训练操典,为的就是“标准化生产”士兵。

    这个时期的西方各种军事改革,也正是在做这样的事情。

    把军队的训练和装备“标准化”,把军官士兵的培养“流水线化”,创办军官学堂,新兵训练营,以及配套的军事学堂,武器工坊,预备兵体系,是朱慈烺将来组建强军,击败满清的关键。

    大明的整个体制已经烂到根上了,朱慈烺如今也只是附在上面,借势而起,暂时缓一口气。

    他要等自己足够强大之后,来一次彻底的革新,而手中的军队,便是他最大的依仗。

    乱世之中,只有手里有兵,才有权力。

    战场之上得不到的东西,谈判桌上,只会失去更多,所有的一切,都是强军的依附罢了。

    检阅完天武左营之后,朱慈烺紧接着又前往检阅了天威中营,天武右营,还有天骑营。

    天骑营是殿前军目前的唯一一支骑兵营,全军几乎所有的优良战马都集中在了这里。但就算如此,也不过一人双马而已,远远达不到精锐骑兵一人三马的要求。

    好在,朱慈烺短期内只在内线作战,骑兵也主要是用于掩护步军,这样的装备已经暂时足够了。

    这个时代的战场,骑兵依旧是最强战力,除非是火枪,火炮,战兵三大兵种协同作战,否则都难以抵挡得住骑兵的冲锋。

    朱慈烺观看了天骑营骑兵的演练之后,又对亲领天骑营的常登贵强调了骑阵的训练,随后便离开了“天骑营”驻地,率领一众大臣返回南京城,他把最终的检阅目的地放在了“应天兵器局”。

    经过这段时间殿前军各营将领和兵部官员们的研讨,此次检阅发现的一系列问题,基本上都已经制定出来调整之法。

    而为了制约营官的权力,朱慈烺也打算在各营之中,多加一个教导官,专门负责军法的管理和士兵意见收集,思想工作的展开,同时制约和监督营官的权力。

    至于训练的安排,一番讨论之后,朱慈烺和军中的将领,以及兵部的官员们都一致认为,应该继续保持强度,但绝对不能乱练了,特别是为了应付考核标准,擅作主张,多练了一部分,少练另外一部分的情况。

    当然,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军队训练成果的考核标准,也是要进行调整的。

    不过,具体的调整方案,李邦华和手下的兵部官员们,暂时还没能整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