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玄幻奇幻 » 稻星一成为文明 » 第一百八十章 对称体

第一百八十章 对称体

    接下来要观察到的其他形态则是有些困难多了,如果不借助卫星的探测是很难发现的。

    大洋中还会一再出现一种类人抑或类动物的形体就总是被解释为有生命大洋的另类造物,把它们解释为“有感知的肌体”,甚至说是“有四肢的躯体”,这种常常有两公里高的在大气层中快速流动的有生命大洋的日珥居然也有十分逼真的“四肢躯体”,如同地震时地壳跳起的“体操”一样,这不能不令人感到奇怪。

    对那些与人无任何相似性可言的形态,以及对那些与人所熟悉的东西没有任何可比性的形态,有人称其为“对称体”。

    人们已经很清楚地知道,大洋没有任何攻击性的反应,在噗噗地冒着泡的原浆里,也足以让人丧命,如果有人不小心或无意识地落在上面的话,但当人们穿过伸展态相互倾轧的液体以及乘飞机或其他飞行器穿过巨大而怪异的、在云雾间起伏不定的旋体脊椎的柱体时,不会有一丝一毫的危险:原浆体会闪开一条路,对在索拉里斯大气层中不亚于音速的陌生飞行物,它能及时地闪开,如果人们逼近它的话,在大洋表层下面甚至会敞开一道很深的隧道。

    这个庞然大物,真正令人惊恐不安的并不是它的外表,当然,它的外表也足以让人做恶梦。但最让人惶惑的是,在这个区域里没有任何确定的或者确知的东西;就连物理定律在它那里有时也派不上用场。恰恰是那些研究对称体的人总是一再地扯着嗓门大喊大叫,他们认为有生命的大洋是有理性能力的。

    对称体的出现往往是突如其来的。它的生成方式是爆发式的。在它生成前,大概有1小时时间,大洋就开始剧烈地闪光,一块大小有20到100平方公里的面积变成玻璃状的东西。仔细端详这块地方,它的液体形态没有发生变化,它的波浪节奏也没有什么变化。有时候对称体也会在一个吸吮力很大的更快者所形成的漏斗处爆发,但这不是通常的情况。

    大约在1小时之后,这层玻璃状的东西化成巨大的气泡向上飞腾,天空、太阳、云霞和整个地平线都映射在它的表面,波光闪闪,激荡起伏。色彩变幻不定,像闪电一样此起彼伏,一部分是由光线的折射引起的,一部分是因光线的弯曲而产生的,万花筒一般的景象,没有任何重复的东西出现。在蓝太阳的那天或者在蓝太阳就要沉没的时候,对称体会出现特别强烈的光彩效果。

    在此之后会出现一种景观,在后续的每一时刻观察者都会发现,星体产生了一颗伴星,伴星的体积与星体一样大。闪闪发光的火球几乎不能从深处抛洒出来,而是从喷发的最高点又垂直降落在喷出的区域。但这种喷发并不是分崩瓦解。这个被不太恰当地称为“花萼期”的阶段,只持续几秒钟。像飞升拱顶一样的虹膜直指天穹,忽然间掉过头来,又像伞尖一样地嵌入到无法看见的内层空间中去,这时会像闪电一样迅速出现一种像被挤压的躯体一样的东西,这种东西马上从内向外反射出千奇百怪的现象。

    林泽阳他们发现一个核心的支撑点,不间断地从几公里深的地方垂直向上喷出稀薄的近似水一样的胶质水柱,支撑这种喷发的是一种反应能力极强的化学物质等等。在此过程中,这个庞然大物自己会发出沉闷而又悠长的轰隆隆的声音,并在它的周围掀起剧烈浮动着、类似雪海一样、膨胀得很大的泡沫体,这个巨型泡沫像幻影一样浮动在它的周围。

    随后,从中心向边缘依次出现越来越稠的层纹,它们都处在旋转中,这种旋转非常复杂,用语言实在说不清楚,这些从深处冒着泡喷涌出来的可伸缩的物质在旋转中一层一层地淤积下来。

    与此同时,前面提到的源自其深处的间歇泉不断凝固成可动的、仿佛带有触须的柱体,这些柱体一束一束整齐准确地矗立在由整体结构决定的位置上,具有动力学的准确性,它们一同趋向于整体的精准布局,每个柱体都像一个气鳃,高耸入天空,以上千倍的加速度生长着的躯体一样的胚胎,从这些气鳃里源源不断地流出深红的血液以及暗绿色的近似黑水一样的东西。

    从这时起,对称体开始显现它最不同寻常的特性:一种随意塑造的特点,或者说让任何物理定律干脆都失效的特点。每个对称体的几何特点都是独特的,每一个仿佛都是有生命的大洋的新“发明”。

    如果说从深处喷涌出来的间歇泉凝固了,甚或变成厚厚的墙壁,沿着一串串长廊的所有方向膨胀,并且它们的“表皮”是各个层面彼此相切形成的系统,并创造出严丝合缝的镶嵌体以及嵌合物的话,那么,只有这样解释对称体的名称才是正确的,那就是,每条蜿蜒的通道,它的线条,它的坡度接合在这一极和与它对应的另一极之间,必须在所有细节上都完全吻合才行。

    在大概20到30分钟之后,这个大怪物开始慢慢地往下沉,有时它会事先发生偏离垂直角度8到12度的倾斜。

    对称体有大有小,但无论其大小,即便是对称体里的侏儒,在下沉之后,露在地平线上的高度也足足在800米以上,距它20公里开外也能看得清清楚楚。

    要进入它的内部也不难,而且没有什么太大的风险,在它重新沉下去之后,当它平静下来,尤其是当它的整个形态已经停止向有生命的大洋的更深处下沉时,它会迅速重回到垂直角度,十分精准,这里就可以向它的内部勘察;进行钻探的最佳位置是它的峰顶下面。

    在相对平坦的“极地圆顶”周围有一片区域,这个区域有密密麻麻的滤孔,内里有形形色色的斗间和通道,看上去像筛子,仿佛是被昆虫的吸喙喙穿的一样。这种形式构造从整体上看,仿佛从更高水平的方程式推演出来的三维空间的构造。

    它仿佛是由有生命气息和感应能力的、伸展自如的材料所构成的;它的建筑结构在布局上似乎已经把后来各个阶段的过渡痕迹连续地聚合到一起,在我们眼前首先会识别出希腊的建筑形式,然后是罗马的建筑形式,再往后,回廊的立柱变得像藤条一样细长,穹顶飘忽,宛若失重的样子,犹如蒸发状,且越发变得尖细,最后,拱顶变幻成陡峭的抛物线形状,断断续续地消失在向上蒸腾的缈然无际中。如此这般出现的哥特式形体开始变得成熟,并进而老化,流变成一种后期形态;

    到此为止,所有过程都是无比精准的,但就是在这种精准地陡峭伸展、盘旋向上的地方,会突然发生恣意丰满、繁花似锦的爆炸,我们眼前顿时浮现出妊娠般硕大无比的巴洛克形象,如果我们继续追随这一过程,并把在各个时间段里不断变换的造形看作为一种有生命的存在的各个发展阶段的话,那么我们就会获得卫星发射时代的卫星发射场式的建筑学概念,同时(也许)我们终于会接近理解对称态是什么样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