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家父陈霸先 » 第九十五章:柴门获书

第九十五章:柴门获书

    听老翁邓至所说,他们南阳邓氏始祖邓况在西汉中叶时自楚徙居新野,子孙以农桑为业,百年默默无闻。

    后来,邓禹为光武帝刘秀立下汗马功劳,尊为云台二十八将之首,也因此而一跃成为汉初显赫家族。

    但到了汉安帝时,有人诬告邓弘等曾反对立安帝,引起安帝不满,因此邓氏遭到一次大的劫难。

    族人在这之后不断外迁。

    至晋末,五胡之乱开始,就有大批的邓氏族人往南不断迁移。

    其中,他们这一支就迁到了交广之地。

    到老翁这一代,家传也只留下这么一部《荀子》,以及几口薄田,再无他物。

    彻彻底底,从农桑起家,归于农桑,最后仍只是一个底层的黔首而已。

    所以说,一代代人的不屈奋斗,转眼又如云烟。

    陈昌听邓至说来,亦是唏嘘不已。

    战争,永远是痛苦的根源。

    有多少个家庭,因为一场场动乱,导致族人离散。

    更因‘五胡之乱’,有多少人被迫南迁至此。

    王正如是,邓至亦如是。

    邓至此时业已须发皆白,他之前说其已有将近六旬的年纪了。

    虽然身子骨看起来硬朗,但时不时伴着咳嗽,让人听来很是揪心。

    在陈昌看来,他已是风中残烛,只怕活不了多少时候了。

    陈昌很好奇他的子嗣缘何不在。

    听老翁说来,原来早年他老伴为他生了两个儿子。

    长子入军为卒,在对宇文黒獭的战争中战死,二子亦很早就因为生病而亡没。

    只有个孙子邓乾,年在二十,本以为老来可以相依为命。

    只他哪里想到,邓乾身在贫家,仍是不甘就此埋没。

    他还想着入仕赚个前途,却发现根本没有门道。于是,只能是转而求其次,投入军中,以为可以给人做个参谋,图个富贵。

    至于有没有达成这个愿望,老翁也不知,他十多岁入军,一去数年未归。

    等到有消息时,却是因为北方的一场战事。

    兰钦将军出师征伐贺六浑,不想一战失意,他自己儿子兰京没于乱军不说,就连他的孙儿邓乾,亦受其牵连,没了踪迹。

    朝廷说是死了。

    数年未有消息,一旦有消息,就是孙儿的死讯,这让老翁邓至如何接受?

    是以,他不断念叨,孙儿未死。

    他摸着书柜上那一摞书简,与陈昌说道:“这是我孙儿常读的一部书,他翻了无数遍,我也在他小时候给他讲解了无数回,中间还请过左近有学问的先生,给他讲了些其他书籍,倒是学到了一些东西。”

    “没想到,他这一学,心就高了,再也不甘于此。然而他哪里又懂得……门第之别?朝中若无人,如何能顺利入仕?”

    老翁说到这里,脸色做变,

    “只这可恨的世道,逼得我孙儿投入军中,以致生死不明……我……我……”

    老翁显得很是激动,孙女赶紧上前来安抚他。

    “阿翁,阿翁!”

    眉头蹙起,满是关心。

    邓至轻轻推开她,看看天色将晚,命她准备些吃食,要招待陈昌二人。

    陈昌欲不打搅,但看陈佛智一脸无所谓,可见他是经常来打扰的。

    既然陈佛智不开口,他也就不说其他。

    邓至待孙女一走,已是叹了口气:“我这也没多少时日好活了,孙儿只怕指望不上相见。只我还想临走之前为孙女找好姑家,也好有个落脚地方。”

    “只哪里想到,还未过门,孙女婿因为山中采药,不想失足跌落谷底摔死了。可怜我这妤儿,姑家是不能去了,只能是寡居于此。只我走了以后,她又当如何照顾自己?”

    居然是未嫁先寡。

    陈昌听来,其实也不知道拿什么来安慰他。

    这人的命呐,可真是不好说。

    陈佛智已是从席上起来,指着陈昌道:“翁不需担心,我今日来就是为我这位义兄作伐,如果翁能看上此子,将来妤嫁给他可好?”

    邓至将眼看向陈昌,并不会因为陈佛智比陈昌大叫他义兄而大惊小怪,倒是仔仔细细打量了陈昌一眼。

    捋须道:“我观人无数,这位小郎君相貌不凡,他日必成其一番事业。至于妤,小郎君以后若能看在今日相识一场,对她照顾一二,老朽已是感激不尽了。”

    对于这点陈昌自然不会推却。

    “这是自然。”

    但看陈佛智时不时瞥眼看向厨房那边,大概也能猜到一二。

    转而故意叹道:“不过,我这位义弟三番提出要为我作伐,我也不能辜负他不是?我看这样,我现在承下,翁等我长个七八载,再来娶她可好?”

    邓至哪里听不出他话里揶揄的意思,只是笑而不语。

    倒是陈佛智跳了起来,说道:“好个义兄,这七八载义兄能等得,翁可等不得。”

    陈昌假意惊异一声,点头道:“也是,若是等不了我,这里面不知还有他人可立娶否?”

    陈佛智难得脸上一红,坐了下去,顾左右,而言他。

    “这个……翁,此事我看还是待议。”

    只等邓妤将饭菜端上,刚才采摘的茄子煮了做盘菜,打了个鸡蛋炖煮,余下还有一盘咸菜。至于肉糜,则是未见。

    大概也是因为陈昌等来,否则是不会三盘菜齐上的。

    其时大多数王公贵族虽然仍是采取分餐制,但由于北方许多地方合餐制的出现,慢慢渗透到了南方普通民家,也就渐渐流行起来。

    只要不是正式大的场合,就家里几口人,合餐制显得更为合理。

    待陈昌等吃好,天色也已不早了,陈佛智就要告辞。

    倒是老翁看陈昌之前对那部《荀子》很是用心读,便将之取出,交给了陈昌。

    陈昌本来不敢接受的,但听老翁说自己年纪也到了,孙子无有着落,只剩了一个识字不多的孙女,留家无用,不如送给该送的人。

    陈昌心里凄凉,怎么跟胡颖当初赠书一个样?

    他自然接受。

    但同时告诉他,将来如果碰到他孙儿邓乾,当将此书奉还,现在也就是暂时代为保管而已。

    这是给老翁以活下去的希望。

    老翁果然眼前一亮,也知此事渺茫。

    只是有时候,能看到希望,总比没有更好,也更容易让人接受。

    陈昌于是拿了这部《荀子》,与陈佛智出屋,坐上牛车道别。

    那个依栏而立的女子,正目送着他们。

    夏已去,秋风忽凉。

    柴门合上,又是两个世界。

    冷暖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