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都市言情 » 重回八八小农民 » 第36章 水灾

第36章 水灾

    简单又热闹的春节过去了,没有后世那么多的娱乐方式,但是人却过的比后世开心。这次春晚明德集团没有投太多钱,只是简单买了些广告,春晚报时被省城的钟表企业夺走。因为按齐玉昆的计划,新的一年开支巨大。而对于明德旗下的产品来说,保持长久且规律的广告,让大家习惯各项产品的存在就可以了,没必要再抢报时广告了。

    天气渐暖,五一节到了,药酒厂一期、果汁厂一期、饲料厂也相继完工,明德集团的土地上被厂房填充了四分之一,显得不那么空旷了。

    作为上任至今,一直在考察筹备的父亲,为了稳住人心,平息些村里的流言蜚语,给孙明德提了要求,扩建的几个工厂,给村里一些招工名额,孙明德自无不可,几个厂一合计,给了五十个名额,男女工均有。

    对于父亲想建设一个豆豉厂的想法,孙明德表示支持,这种咸菜,在后世也属于畅销产品,懒得做菜了,拿一瓶什么下饭菜、老干妈什么的,都是懒人必备。对此,孙明德决定把拆除旧厂的材料,捐给村里,用于建厂。父亲当然同意,村里的资金有限,能省则省。

    到六月底,几个厂子搬迁完毕,开始正式生产。而就在准备拆除旧厂,开始福利楼的建设时,天公不做美,开始了连续的阴雨天,拆除工程被迫停工,倒是把父亲急的不行。

    很快父亲便没心思急这个了,因为大雨不停,作为村长,他得组织村民抗涝了。洼地里的水已经快漫上农田了,而南山里的河谷也水流暴涨,远远望去,黄龙奔腾甚是骇人。

    随着暴雨连绵,工业区的道路也开始积水了。好在明德集团的新厂区地基建的比较高,还不至于淹水,但是出了厂区,到了道路上水就没过脚面了。走在路上,如果不留神,就掉进路边的水渠里。

    电视上和广播上也开始播报,这次属于洪涝灾害,波及范围广,周边几个省都发生了大洪水。孙明德安排厂里运输队把准备建设福利楼的能用于抗洪的物资分了几批,分别送到村里、县中学、小学和工业区的邻居企业。

    孙明德安排总经办发出通知,组织各厂成立应急救援队,备好抢险器材和应急物资,以备不时之需。这时他怎么会不知道遇到了什么,这是他记忆中的大洪水,记得当时家里的伙房都垮塌了。地都泡软了,枣树都歪倒了。而就在临县,直接被破堤的水库冲了,水顺流而下,最后蔓延到本县,虽然水流慢了,但大家也在水里泡了十几天。

    想到这里,孙明德哪里还坐得住,喊上传武,桑塔纳直奔县府。

    “领导,这么大的雨,临县的水库肯定顶不住,怕是要垮堤啊,一旦水冲下来,咱们也不能幸免啊,我捐出我们盖楼的物资,您联系下临县,给拉过去,加过下堤坝”孙明德也想过带着厂里的救援队过去,但是仔细一想,都是爹生娘养的,自己不能拿别人的命做决定啊,万一有个啥事儿,自己没法和人爹娘交代,便决定只捐物资,想来打算盖一个小区的建材,能帮助加固好水库的堤坝。

    “哎,还得是你,小孙,觉悟高,好了,不多废话了,情况紧急,我马上联系”领导也不和孙明德客套了,如此大的水情,县里也不轻松。

    很快轰隆隆,一排车队开到了旧厂区,周县从派头车跳了下来。

    “周县,您怎么来了”孙明德正带着人在旧厂区整理物资。

    “我向县里申请,带队援助临县,好了,不多说了,物资在哪儿,赶紧装车吧,我这里只有司机和民兵连的一个班,再多也抽不出人来了”周县穿着旧式雨衣,脚下穿着黑色的大雨鞋。

    “我们有人,几十号人,装车肯定没问题”孙明德赶紧指挥厂里的应急救援队装车。沙子、水泥、石头、钢筋,分别装上车。周县跳上车,摆摆手,车队碾开一道水线,往临县开去。

    孙明德看着空荡荡的厂区,思索了一下,回到车里,拿出大哥大给县里打了个电话。

    “喂,书记,我是孙明德,知道您忙,我就简单说一下,现在我们的旧厂区空置着,如果咱们县里有居住在危房或者漏雨被淹的群众,可以转移到我们旧厂区来”

    “好,太好了,感谢你明德同志”

    “都是乡亲,应该的”

    挂掉电话,孙明德安排人开车回工业区,从食堂调几位师傅过来,并拉两车食材过来。好在刚搬迁没多久,食堂、礼堂以及办公楼和厂房都没拆,水电还能正常使用。

    很快大师傅和食材都就位了,孙明德吩咐开火预备着饭菜,不管有没有群众转移过来,至少救援队得吃饭。

    县里的速度不慢,临近傍晚,两辆大卡车打头,后边跟着自行车、拖拉机、小推车等,还有步行的人群。县里有城中村,也有在地势低洼的小区,本来是打算把大家转移到学校,有了孙明德的许诺,县里就把人转移到这边来了。男女老少,上百人,有的带着铺盖卷儿,有的则空着手。

    三大爷也跟着厨师来到这边,开始拿着喇叭指挥大家安顿。这种情况下,一个年老的面孔,对于大家更有信服和亲和力。孙明德自然不会去抢着指挥,他做好后勤服务就好,再说三大爷经历过的事儿比他多,自然也知道这时候该怎么说,怎么安慰。

    转移来的群众和救援队的青工们在食堂吃上了热乎乎的羊汤面,还有新蒸的馒头。一个个肚子里有了热乎气,人也多了几分活力。夜晚来临,青工们排了班,轮流巡逻。而群众们则被安排到大礼堂,在椅子上可以靠着休息。

    终于闲下来的孙明德,打通了家里的电话,母亲接的。告知说父亲带着民兵在巡逻,母亲是刚给送饭过去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