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身在武德司不讲武德很正常吧 » 第七章 悄悄的我走了

第七章 悄悄的我走了

    此言一出,震惊四堂。

    够狂!

    墨冰妍赞赏之余,更多的是担心,小声问道:“夫君,你行不行啊?这种场合可别硬逞能,不然会很丢人的。”

    柳浪对着她眨了眨眼睛,温言道:“男人,没有行不行,只会问要不要。”

    墨冰妍似懂非懂,总觉得柳浪的话别有用意,又不明所以,不过,她本能的觉得这话有些暧昧,瞪了他一眼,扭头不理。

    王伦见二人颇有当众打情骂俏的意思,更加不爽,高声说道:“好,既然柳兄这么有信心,那我们就请你娘子出题,我们各自赋诗一首,让众人品评。”

    柳浪摇头道:“既是比试,自当公平,由我娘子出题,岂不落人口舌,我看,不如就由在座的哪位佳人毛遂自荐,给你我出题吧。”

    一位浅绿襦裙女子起身说道:“妾身宋月茹,家父宋潜,便由妾身来出这题可好。”

    宋潜在李煜一朝,也是江南名儒,在座众人自无异议。

    宋月茹道:“今日秦淮河畔聚会,那便以江南风物为题吧,二位以为如何?”

    王伦与柳浪均颌首同意。

    王伦不过稍一思索,甩开手中折扇,慢条斯理的吟道:“一棹轻随岸柳斜,晚霞落日集名家。六朝风物秦淮水,三月春情谷雨茶。隔树岚光青照眼,护桥烟色白侵沙。万重楼阁阑干绕,处处篱边著好花。”

    这首诗明显是写眼前这秦淮风光,确是上上之选,众人品评之后,纷纷叫好。

    柳浪起身去取了枝毛笔,拉着墨冰妍来到一面墙下,抬手挥毫,十几息的功夫,便将毛笔一扔,牵着墨冰妍扬长而去。

    王伦谭凯等人凑近一看,顿时脸色苍白,面面相觑。

    没过多久,王伦哇得一声吐出一口血来。

    马车上,墨冰妍看了柳浪半天,轻叹一声道:“你这是打了大唐遗民所有人的脸啊,若是被大宋武德司那些察子们知道了,怕是会有些麻烦。”

    柳浪道:“首先,大宋不会以文罪人,况且,这诗堂堂正正,又不是针对大宋君臣上下,哪有什么麻烦。倒是如王伦谭凯之流,怕是会恨我入骨。”

    墨冰妍脸色微变,说道:“若真是如此,墨家的生意怕是会受影响。”

    柳浪平静的道:“倒也简单,到时群情激愤之际,你亲自出面休夫,反而可以因祸得福,白赚个好名声,自然会更加财运亨通。”

    墨冰妍这才反应过来,注视着他问道:“所以,这本就在你的算计之中,你根本就是故意的?”

    柳浪避开她的目光,轻声说道:“我迟早是要离开的,这一点,你我心知肚明,不是吗?”

    墨冰妍神情有些错愕,看着柳浪冷漠的神情,心中不知怎的,又是委屈又是生气,冷冷说道:“你就这么盼着我休夫?那好,我会如你所愿的。”

    墨冰妍低头不语。

    柳浪心里叹息一声,一时间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马车内陷入了长久的尴尬无言。

    柳浪是自家人知道自家事,叶长青已传来急讯,武德使、内侍省都知王继恩召集江南的下三指挥、下五指挥一千余武德卒全部即刻返回汴京。

    很显然,汴京的形势正在恶化。

    柳浪必须离开了。

    带着一纸休书离开,从此恩断义绝、无牵无挂,对于他与墨冰妍,都是最好的选择。

    《无明剑经》已经被他利用这一个月的时间背得滚瓜烂熟,牢记于心,他手抄的《易龙指玄录》,墨冰妍更是过目不忘,这两本书自然就被他找了个时间毁去了。

    至于修炼,本就是一件需要漫长时间的事情,悟性与耐心,缺一不可。

    墨府门口,墨冰妍抢先下了马车,不发一言的先进府去了。

    柳浪苦笑着下了马车,正要进府,蓦地心有所感,转头望去。

    叶长青站在远处的街角,微笑着朝他招了招手,然后飞快的比了个手势。

    柳浪脸色一沉。

    回到府中的柳浪心事重重,苦于一直找不到机会与生闷气的墨冰妍说上话。

    等到第二日一大早,墨冰妍走进柳浪的小院时,早已人去楼空,只留下书信一封。

    三日过去了,墨冰妍尽遣府中人手,依然没有柳浪的下落。

    他神秘的出现,又神秘的消失了,除了那首嘲尽江南人的五言绝句,就如同从未在江宁出现过一样。

    墨府前厅,墨冰妍一脸落寞的道:“爹,将我休夫的消息散出去吧。”

    墨仁章欲言又止,最终只是叹了一口气,摇着头出去了。

    招婿入赘,女方虽有休夫之权,但女方大概率也已是自毁名声,若要再找,便是寡妻招赘,付出的代价自然会大很多。

    只是明安楼墙上那首题词一经传出,江南群情激愤。

    墨冰妍若不休夫,与柳浪割裂,墨家只怕会因此受到牵连,从此一蹶不振。

    墨冰妍休夫的消息传出之后,明安楼的生意因而更加兴隆,天下文人骚客纷纷闻名而来,题诗唱和。

    明安楼不到数月,便博得了天下第一楼的美誉,让墨府日进斗金,赚了个盆满钵满。

    洛阳,赵家祖宅。

    武德司八百身材高大的亲从官层层设防,飞鸟难渡。

    皇帝赵匡胤站在旧居门口,目送李怀忠离去,觉得有些疲惫。

    虽然正当壮年,他却已不记得这是第几拨前来劝谏自己不要迁都的老臣了。

    先迁洛阳,再迁长安。

    据山河之险而扼天下,去冗兵之困以养国力,如此大宋才可长治久安。

    汉唐之鉴未远,在自己这里,多么美好的愿望便只是愿望了吗?

    原来当了皇帝,也没有办法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行事啊。

    天下还未平,自己身边的人不过数年,便纷纷迷失在汴京的繁华富庶之中。

    如今,站在他们中间的,已不再是自己,而是晋王。

    晋王,自己一手培养出来的亲弟弟,还真是自己的好弟弟啊。

    十几名内侍散落在赵匡胤身边,八百亲从官里三层外三层的保护着他。

    赵匡胤却感受到了一丝寒意,而此时,正当盛夏。

    赵匡胤皱了皱眉,返身走进了旧居。

    李怀忠离开没多久,一名内侍在屋外禀报道:“官家,晋王来了。”

    屋内沉默了许久,才传来一句不带丝毫感情的话语。

    “让晋王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