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都市言情 » 从1977开始 » 第81章 蒸馒头喽

第81章 蒸馒头喽

    周林回到家的时候,家里正热闹呢。

    隔壁的刘大娘婆媳跟小博都在这里,说是请秀云帮小家伙做顶冬天的帽子。

    秀云虽然怀着孩子,可精神头一向很好,她天天都要踩一会儿缝纫机,如果哪天有事耽误了,她就会觉得心里空落落的。

    毕竟是从小就干惯了农活的人,这身体就是好,怀个孩子一点反应都没有。

    要不然她也不可能瞒得过周林,还一瞒就是两个月。

    “呀,周老师回来了!

    这雪可真大。”

    刘大娘正抱着大孙子站在门口接雪花玩,看到周林马上就举起孙子的小手跟他打招呼。

    看着那张肉呼呼的小脸,周林也是心痒痒得不行,忍不住拿手指刮了一记小家伙的鼻子。

    好家伙,这小子不乐意了,虎着脸用力“啊”了一声表示抗议。

    那小腿还用力蹬了一下,差点从刘大娘的手里窜出去。

    “哎哟,小祖宗,你小点劲儿!”

    刘大娘赶紧用力搂住小家伙。

    差点闯祸的周林没敢吭声,赶紧拿着东西就进里屋了。

    把东西放下,揉了把脸,他这才转身出来,给自己倒了杯热水暖手,就站在一旁看秀云踩缝纫机。

    经过近一年的操练,现在的秀云可不比当初了。

    当初她踩着缝纫机都会倒转的,而现在,缝缝补补的活儿自不必说,那是再简单不过了,她已经学会做简单的上衣跟裤子。

    就是有些细节的地方处理不好,毕竟是自学的,没有师傅系统的教学。

    看得出来,秀云在这方面还是有一定天分的。

    她对这个也感兴趣,最近正琢磨着,看是不是去哪里投个师,只是一直没找到合适的人选。

    女人估计都天生对缝缝补补感兴趣,张凤英也是。

    她还经常在秀云的指导下,亲自上手做些缝补的活儿。

    此刻,她也是目不转睛地看着秀云手上的动作。

    “嫂子,元志哥明天就该回来了吧?”

    刘元志现在是三水县的红人了,自从那次在永红公社成功演讲后,别的公社听说了,也纷纷邀请他过去演讲。

    一时间,竟然在周边地区掀起了一股风潮。

    不过,这一次可不是在下面公社了,而是县里面组织了一次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主要就是在县城及周边地区的学校进行爱国主义巡讲。

    刘元志则是作为其中一位演讲嘉宾参加的。

    这一次跟之前不同,以前都是半义务性质的,没有工资,只有少量的活动补贴。

    这次活动是由县政府、县人武部、县组织部,以及县教育局联合举办的,在活动过程中,不仅仅食宿全包,另外还有一笔可观的宣讲劳务费。

    “嗯,走之前说的是明天回来。”

    张凤英虽然回答了他,可眼睛还盯着秀云的动作不肯放松。

    至于秀云,也只是在他回来的时候,抬头看了他一眼,然后她的注意力就又回到她自己手中的活儿上了。

    这三个女人,各有各的事情做。

    那刘元志又不在家。

    而牛大爷一到冬天,就跟冬眠了似的,轻易不肯出屋。

    要不是每到饭点,他家的烟囱就会准时冒烟的话,大家都要怀疑他在里面出事了。

    周林轻轻叹了口气,顿觉无趣。

    算了,还是进里屋忙正事吧!

    ……

    大雪一直下到晚上,夜里什么时候停的,谁也不知道,第二天早晨起来,外面的积雪足足有几寸深。

    这样的雪,在南方来说已经算是很罕见了。

    第二天依旧不用上工,不过队长却通知大家伙儿,晚饭前要到晒谷场开社员大会。

    可这并没有影响到大家伙的好心情,大人们都在忙碌着准备过年的东西,算算时间,离过年也只有十多天的时间了。

    最开心的还是孩子们,一个个都在家里呆不住了,出了门,呼朋唤友、三五成群的玩在一起。

    堆雪人,打雪仗……,想怎么玩就怎么玩。

    周林他们并没有在知青小院,而是回了秀云的娘家。

    刘家婆媳俩也在这里,还有牛大爷,他老人家今天竟然愿意出门了。

    因为今天是几家人家一起蒸馒头的日子。

    宋家的厨房里,别的东西都清空了,只留下了一张桌子跟几张凳子,然后靠墙的地方多出来两口大缸,缸的外围裹着厚厚的稻草,上面还盖着厚厚的棉被。

    这两口缸里是正在发酵的面团。

    天气太冷,只能用这样的方法来保温了。

    面昨天晚上就和好了,经过一夜的发酵,现在都快长到缸口了。

    “云儿他爹,你快看看面好了没?”

    本来按照往常的经验,这面捂了这么长时间,早就该好了,可谁也没想到,这下雪天的晚上会这么冷,温度一下子降到了零下好几度。

    这温度一低,这酵母就不给力了,迟迟发不到位。

    可把秀云娘急坏了。

    秀云爹也急,他也不用凳子,直接靠着缸坐下了,反正那边全都是铺的稻草,窝在里面反而更暖和一些。

    他前一晚上都没怎么睡好,因为怕面会有问题,他隔一会儿就要起来看一下,然后到了后半夜,他干脆就抱着一床被子睡到了稻草里。

    之前队上的活儿忙,大家就一直没舍得歇下来蒸馒头,这好不容易等到了下雪天,队上放假,总算可以抽出时间了,可这面团又不给面子了。

    这一早上,秀云爹也不记得自己看过多少回了。

    回回都是不行。

    可这也没办法,只能等,面没发好是肯定不能做的,要不然,到时候蒸出来的馒头硬得很,不好吃,纯粹就是浪费粮食。

    这两大缸面,可是三户人家,哦不,如果周林跟秀云也算一户的话,那应该是四户人家的口粮,绝对马虎不得。

    “外面这一缸好了!”

    真不容易啊,都快上午九点了,终于从秀云爹口中得出了这个好消息。

    顿时,整个厨房像是活了过来。

    秀云爹负责扯面团,而几个女人负责做馒头。

    手笨的周林则被嫌弃了,被丈母娘打发去烧火了。

    其实这是个好差使,特别暖和。

    而且也简单,因为只需要源源不断的往灶洞里不停的添柴,把火烧得旺旺的就可以了,也不用考虑小火还是大火,比平常做饭可简单。

    灶后面的那一小处地方,码得整整齐齐的,堆得高高的,全都是木头。

    那些女人的动作可真快,这边周林才刚刚把灶膛里的木头点燃,那边就已经做好一笼馒头。

    这个蒸笼可不是小小的那种,而是一米见方大小的正方形蒸笼,木头做成的。

    这样大小的一层蒸笼里,放个几十个馒头是轻飘飘的。

    人多力量大,不一会儿功夫,这十层的蒸笼就全都放满了馒头胚子。

    秀云爹小心地将一层装满的馒头胚子的蒸笼搬了过来,稳稳地放到了锅圈上。

    所谓锅圈,其实就是跟铁锅外边沿一般大小的轮胎外胎,外加一圈稻草编织成的环形物,这两个结合在一起,可以有效的阻止水蒸汽从蒸笼跟铁锅之间的缝隙漏出去。

    秀云爹检查了一下四周,无蒸汽漏出,这才开始加第二层,第三层,……,然后一直到最后一层,检查了下,没有漏气很多的地方,他这才将最上面的盖子盖好,吩咐周林,

    “林子,加柴,保持火力!”

    “好嘞!”

    周林连添数根木头,然后又拉了几下风箱,等灶内火雄雄燃起后,才停下动作。

    之后,他只要注意一下,在灶内木头燃尽之前及时添柴就可以了。

    三水人蒸馒头都喜欢蒸带馅儿的,常做的馅儿就两种,一种是豆沙,另一种是萝卜丝。

    这两种馅料的取材都很简单。

    豆沙一般用蚕豆做,配上红糖跟猪油,成品简直香浓无比。

    萝卜丝就更简单了,就是白萝卜用刨子刨成细丝,用盐杀水挤干就可以,当然了,如果能在里面拌上一点点切碎的猪油渣,那就更香了。

    为了区别这两种不同的馅料,人们一般都会在出笼后给馒头做上不同的记号。

    不带馅儿的也有,不过不带馅儿形状不一样,是那种长条形的,人们称之为馒头条。

    馒头条他们不是蒸好后就直接吃的。

    而是在冷却后,用菜刀切成薄片,之后在太阳底下晒干,直到吃起来脆脆的为止。

    这种干片他们称之为馒头干。

    馒头干更好保存,只要储存得当,不让其受潮或生虫,放上一年也没问题。

    可以直接当零食吃,咬起来脆脆的,吃起来一嘴的麦香,只是有一点,牙口不好的不适宜。

    也可以烤着吃,这样更香,同样,牙口不好的不宜。

    这两种吃法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吃的就是那个脆脆的感觉。

    上学的时候在书包里塞上几片,课间的时候拿出来,咔咔咬上几口,那绝对是这个教室里最靓的仔。

    至于牙口不好的人们,则可以用开水泡着吃,泡得软软的,再放上一点点红糖,也有一种别样的味道。

    蒸馒头的过程中,也不是就这么一直不动的。

    蒸到半程,秀云爹就把所有的蒸笼全都搬到了一旁,顺便把调整了下次序。

    将锅里的水重又加满之后,再将蒸笼重新整齐地码好在锅圈上面。

    这回把原先最低的那层,换到最上面了。

    因为蒸馒头的过程中,上下的受热程度是不均匀的,中途这么换一下,就不会有问题了。

    之后,吩咐周林继续烧火,在周林不记得添了多少根柴后,终于听到秀云爹发话了,

    “行了,馒头好了,准备落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