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三国:我才不想在乱世谈恋爱 » 第一百五十五章 阿鹜

第一百五十五章 阿鹜

    “良人,你可算回来啦!”

    听见门口响起脚步声,阿鹜赶紧出声试探,手上忙随手拿起一卷竹简在身前摊开,屏气凝神,目光坚定地装作正在认真学习的样子。

    这可不能有丝毫马虎,若是演砸了,自家良人没准又要叨叨了。

    荀攸走进来,看到她正襟危坐的背影,面瘫的脸浮现一丝外人从来不得见的轻笑。

    那笑容在他普通的脸上十分无害,像个正躺在草地晒太阳的少年人一样,若非总是习惯性的面无表情,荀公达本应是个很有魅力的世家公子才对。

    “原来我们阿鹜在看《尚书》啊”,他走到侍妾面前,看到她正双手撑着身子,全身心投入地盯着那些字,像是要往里面注入自己的灵魂一样,忍不住开口逗她,“克明峻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后面是什么?”

    这是开篇的《尧典》,只要是正经看了的人就不该连这个也背不出来才对。

    “唔——”

    闻言,阿鹜猛地低头,发现不知何时荀攸清瘦白净,骨络分明的双手已经盖住了几案上摊开的竹简。

    不管是不是这一卷,总之先不让她作弊。

    “良人就知道欺负我”,阿鹜绷了很久的气一口泄掉,抬头对荀攸翻了个白眼,“我自不是出身高门大户的女子,《诗》、《书》读来何用?”

    “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荀攸抬手揉乱了她的头发,鼓励道:“我们阿鹜比什么出身的女子都不差,只要稍微看看书,这些道理很快就能懂的。”

    荀公达的话少,那要看跟谁!

    在阿鹜面前,也不过是个絮絮叨叨的平凡丈夫罢了。

    “哦。”

    阿鹜捋了捋乱糟糟的头发,习惯性嘴硬一下。

    抬眼看到自家良人脸上迷人的淡淡笑意,却还是给了个面子问道:“后面那句念出来很好听,是什么意思啊?”

    哼,就当捧场好啦!

    “大概就是在说,政治清明,善恶明辨,天下人自然也就能变得友好和睦了。”

    荀攸坐了下来,简单解释了一下。

    “我才不信”,阿鹜闷闷不乐地答道,“活这么久,从来没见到过天下人友好和睦的时候,梦里也没有.”

    荀攸闻之,大笑不语。

    当今天下汹汹,不正是因为连续百年的政治昏暗,禽兽当道才落得这般田地的吗?

    而扭转局面,澄清宇内,正是他荀公达在做的事情。

    与种辑通过气之后,他们两人便可以凭借特殊的身份,成为这场刺杀阴谋的信息枢纽,而他作为真正的出谋划策之人,名义上的顺位还要在种辑之后,除了少数核心成员,没人会知道这是黄门侍郎荀公达的主意。

    阿鹜可能永远不会知道,自家这个外表平平无奇的良人背地里到底在谋划着什么样惊天动地的事情。

    即便是荀攸,也难免会因此产生锦衣夜行的刺激感。

    “我看了一封写给你的信”,毕竟多年的两口子,阿鹜一点也没有打算隐瞒,“徐子茂好像在凉州做出了一番事业,良人要给他写回信吗?”

    她是见过徐子茂的,刚来长安不久时,朝廷有过一次颇为盛大的宴饮,那晚的良人罕见地喝醉了,就是他亲自送来的,只是没想到当时的小小郎官,如今居然手握半个安定郡的地盘,以他的年纪来说,可谓是年少有为了。

    “还没想好”,荀攸摸着下巴缓缓答道,“等此间事了再说吧。”

    虽然没有明说,但徐嘉树信中的意思其实已经挺明显的了——公达兄,我在这里短短一年就混的很不错,而且有长公主背书,也算是正经的为汉室效力,西凉广阔天地大有可为,你要不要来帮个忙?

    听上去是很不错,但是正牌皇帝就在长安,他荀攸又何必舍近求远呢?

    何况他有信心能立下不世之功。

    董旻若死,董氏无人可以服众,必将自乱——这是大前提。那么在这个前提下,自然可以把立场摇摆的韩遂、马腾争取过来,对西凉军形成力量上的绝对碾压之势,再之后就是平推局,轮不到荀攸来操作了。

    得是三公这个级别的士人——比如王司徒亲自出面,或战或和,与其他的大佬们一起拿出个章程来。

    至于董氏的命运,荀攸管不着。

    如果识时务,也许还能避免族灭的结局。

    以荀攸的视角看,这把如果赌赢了,汉室大概率可以完成绝境翻盘——虽然收编了西凉军和韩遂马腾之后,这个成分复杂的朝廷可能会陷入无休无止的内斗之中,但比起眼下这种人人自危的局面,却是不知道好上多少倍。

    “还总是教我看书明礼呢”,阿鹜嘟嘟囔囔地吐槽,“自己也懒得回朋友的信。”

    这话说得

    荀攸满头黑线——自己这是不想特意写封信拒绝子茂的美意,是为了他的面子着想!而且等他收到信了,长安这边都打完收工了好吧!

    到时候写回信,就是让子茂重新回到长安来一起辅佐天子了,多好。

    “而且他是怎么认识渭阳君的,还说你可以向她求助”,阿鹜继续自顾自念叨道。

    求助什么的,大概只是让董白帮自己溜到西凉吧,荀攸默默想到,毕竟慈明公死后,荀氏在长安就他这一口子人,想要溜走还是很方便的

    不对。

    荀攸敏锐地察觉到自己忽视了一些东西。

    “事不可为,可以找渭阳君董白”——这信末尾短短的一句话蕴含着巨大的信息量。

    子茂与董白之间突如其来的交情倒是其次,毕竟这也不关他荀公达的事,他又不是民政局。

    而是如果董白能被子茂特意提起,那么就说明她在董氏中的地位可能并不只是一个受宠的小公主这么简单。

    联想到韩遂马腾的入京,电光火石之间,董白的西凉之行就这样被荀攸推测出来。

    “渭阳君董白”

    但凡有一丝可能性,整个计谋的大前提也许就将被彻底推翻。

    董氏没发生内乱怎么办?

    退一步讲,内乱发生得慢了些怎么办?

    荀攸忍不住打了个寒颤。

    即便是矛盾激化,产生公开的对峙,也是这个脆弱的朝廷所不能承受的后果,若是再严重一些,在城内刀兵相向,他荀公达也许就会在这大汉都城,天子脚下酿成一场人间惨剧,一场连士族都无法幸免的惨剧。

    好险。

    若是没有阿鹜提醒,打定主意不去西凉投奔子茂的荀攸,差点就要把这封信遗忘了。

    他决定给徐嘉树写封回信证实自己的猜测,同时也要发挥士人阵营的影响力,尽量试探董氏内部的权力结构有没有发生变化。

    在得到明确的答案之前,这个计划必须暂时停下来。

    “良人今天想吃什么?”,阿鹜是个心里不藏事的,心思很快便转换到下午吃啥上了,“我让庖者去做.”

    “唔!”

    说到一半,她感觉自己被猛地拦腰抱起,整个人在荀攸的怀里动弹不得。

    “吧唧!吧唧!”

    荀公达狠狠地亲了两口侍妾的脸蛋,说出了阿鹜从来没在自家良人身上听过的话。

    还怪羞人的

    “今天先吃我家阿鹜”,荀攸抱着她进屋,“别的晚点再吃!”

    还有,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