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女频频道 » 时光回溯2017 » 时光回溯 (四十一)

时光回溯 (四十一)

    二️0一八年一月二十六日

    《道德经》里的道是唯物还是唯心?众学者一直有不同的看法。如果按中庸思想辩证去看待,既唯物又唯心。

    老聃在他的人生哲学里,相信人性本是纯洁朴素的,犹如一张白纸,如果社会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让民实其腹、强其骨、弱其志、虚其心,使人人回归纯洁的自然本性,如此以自然规律治理人事,天下自可得太平。

    原始人类的状态尤如新生的孩童,好的环境可以塑造好的品性与习惯,然而联想到现今,这一说法似乎是乌托邦。

    老聃常用朴素辨证法的思想阐述观点,如果断章取义,则不甚其解。社会在不断发展,文明在不停创新,人类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尽管崇尚道家的隐士生活,也希望社会多涌现优秀的人才,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

    ️️一月二十八日

    天长地久,出现在《道德经》中。天地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是"道"所产生并依"道"的规律运行而长久的存在,从而真正体现"道"。

    老聃赞美天地,天地虚静无为,万物生化不竭。

    在天地之间,万物依照自然法则运行,生生不息。

    老聃以天道推及人道,希望人道效法天道,无为而治。(人类社会是否有可能无为而治?)

    一月二十九日

    上善若水,夫唯不争,故无忧。

    水,善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说话善于恪守信用;

    为政善于精简;处世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知行合一。

    喜欢孔子答弟子子贡问水的一段对话:

    孔子观于东流之水。子贡问于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见大水必观焉者,是何?

    孔子曰:夫水遍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义,其洸洸乎不淈尽,似道。

    (水,润泽万物而清静无为,似崇高的德;它流向低处,随物赋形,遵循规律,似君子之义。水,浩浩荡荡,奔流不息,似无尽的道)

    若有决行之,其应佚若声响,其赴百仞之谷不惧,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

    (如意决行动,一往直前,即奔赴万丈深渊,也毫不畏惧,似君子之勇毅;注入量器必平,似法度;水遇满则止,似君子之端正)

    淖约微达,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鲜絜,似善化。其万折也必东,似志。是故见大水必观焉。

    (水渗入曲细,无微不达,似明察秋毫;包容、净化一切,似善于教化;百折千回向东流,似坚定的意志。所以见到大水定要观赏)

    一月三十日

    老聃从贵身的角度,认为生命远贵于名利荣誉,反对过于物质化腐朽的生活方式,希望人们能丰衣足食,建立内在宁静、平和、恬淡的生活方式,而不是外在贪俗的生活。

    一个人越是投入外在化的旋涡里,则越流连忘返,产生自我疏离感,而心灵会日益空虚。老聃提醒人们须摒弃外界物质的诱惑,保持内心的平和清净,确保固有的天性。

    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当同步发展,才是健康和谐的社会。

    得道之人,静谧幽沉,难以测识,有良好的静定功夫、内心活动,有良好的人格修养、心理素质,表面清静无为,实则极富创造力,即静极而动,动极而静,这是他们的生命活动过程。

    老聃所理想的人格是,敦厚朴实、静定持心,内心世界极为丰富,静若处子,动若脱兔,这种人格上的静与动同样符合道的变化规律。

    老聃乌托邦的理想国蓝图,恪守道的原则,则天下自定。

    古籍记载帝尧之世,天下大和,百姓无事。有八十老人击壤于道。观者叹曰:大哉帝之德也!老人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何力于我哉?

    这一生动画面,可谓是对老聃理想国最好的描绘。

    (时光随笔曾写下的一些言论,关键字词不能拓出,如今只能用简洁柔和的言语表达)

    备注:此篇整理于二0二三年三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