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中国彝族村落漫记 » 三十一、毕摩的传说

三十一、毕摩的传说

    相传,在远古的洪水泛滥时期,人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天神派了三位毕摩带着彝文经书来拯救民众。

    在我的印象中毕摩是神奇的,是中国800多万彝族人的精神领袖。

    彝族人对毕摩的尊敬是发自内心的,不仅白彝,甚至黑彝或者土司对毕摩都尊敬有加,仿佛毕摩来自于另一个天地。

    在彝族人的心中,毕摩不是凡人,是天神派下来拯救人类的天使。

    听龙志华大毕摩以及其他毕摩的介绍,知道毕摩神一般的来历。

    相传,在远古的洪水泛滥时期,人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天神派了三位毕摩带着彝文经书来拯救民众。

    三位毕摩来自不同的方向,虽然同是天神所派但从未谋面。他们相约在最高的一座山峰碰头,三位似曾相识,互为镜子,见面都惊呆了:他们不仅长相酷似,个头不相上下,连说话的声音都如出一辙。可见天神降赐三位下凡也曾费尽心机。

    他们分别骑着三头牛来到人间。来自南方的毕摩骑了一头黄牛,来自北方的毕摩骑了一头水牛,来自西方的毕摩骑了一头牦牛。

    三位毕摩来到人间看到,罩着人间的苍穹已被吹出老大一个窟窿,四面透风,堪比龙卷风的大风不光把百姓的房子吹倒了,把人也吹跑了许多,纷纷抱怨女娲姑娘太年轻,三天两头谈对象,心思不在补天上。

    他们联名给天神反映女娲失职,使得大风把世界搅得天昏地暗。天神及时批评了她:恋爱可以谈但不要耽误补天。哪怕天上只有很小一个窟窿人间都不得了。

    女娲收心了,不再理几个多情郎君,专心炼石一心补天。风,终于停了。也许是补得不够牢固,没多久,天又出现一个窟窿,水来了,叫它天水洪荒都行。水来势凶猛,又有人联名反应女娲姑娘再入爱河,顾地不管天,天水把地上冲得一片混沌。女娲也知羞愧,再去炼那五彩石。可炼石太难了,炼多少也不够用。洪水涛天,女娲再次挨了天神斥责,连她的哥哥伏羲也因妹妹失职遭惩罚。

    三位毕魔骑着自己的神牛在最高一座峰顶汇合,望着山下汹涌的洪水,逃难的群众,叹息连连:

    “迟了一步。牛是带不进村庄了。”

    “是啊,只能另想办法过河。”

    “我们几个好说,就是经书不好办。”

    三位毕摩把经书汇拢到一块,商量怎样把经书完好无损带到有人的地方。

    “有船就好了。”

    “我也是这么想的。”

    “哪怕只是一艘小船,能装下我们三个连同几箱经书就行了。”

    南毕摩苦笑道:“你们的想法跟天方夜谭差不多。船就别想了,顶多扎个竹筏。”

    “竹筏也别想。这座山上没一根竹子不是吗?”西毕摩说。

    “何不扎只木排呢?山上最不缺的就是树木。”

    三位毕摩抓紧时间扎木排。大半天过去木排终于扎好,先放经书再上人。

    他们乘风破浪,沿路观看哪儿有村庄哪儿有人家。天雨继续下,没有停的意思。

    “洪水好大。雨啥时候会能停?”北毕摩说。

    “你大声些,问天上的女娲姑娘啥时候把天补好。”南毕摩说。

    西毕摩说:“算了,别抱怨了,女娲知错,现在肯定忙得不亦乐乎。”

    突然,南毕摩大叫一声:“不好,有棵大树朝我们冲过来了!”

    “躲开它!”

    “躲不开——”

    说时迟那时快,一棵大树成精了似的瞅准神仙毕摩的木排一头撞上。木排顿时断掉两根,排身几乎要散,歪斜颠簸中,一箱经书掉进水里翻滚几下没影儿了。南毕摩想都没想,纵身一跃跳进水里捞经书。刚要够到,一个浪头打过来,把他打闷,沉下去好一会儿,再露头的时候发现经书的箱子已被冲开,进水了。伸手去够,够是够着了,湿水了的经书箱子灌满了水太沉,根本拿不动。

    这时西毕摩游过来,俩人一块把箱子死死拽住,用脊背抵挡洪水。木排随时可能散架,三位毕摩连同已经不全的经书还得依赖它。他们相互望着,发出神仙才有的笃定的笑。

    撞木排的那棵大树既能肇事也能成事,转眼成了毕摩们的救命树。因为大树莫名其妙横在河面不动了,存心拦截木排上的人和经上岸似的。成精的大树望着三位毕摩吃力地扛着经书走上山坡。

    几秒钟前还大雨如注,几秒钟后明媚的太阳出来了。北毕摩抬手遮着强烈的太阳光说:“谁说女娲姑娘恋爱脑,说补天就补天,这不,天一补好太阳就出来了!”

    “别说笑话了兄弟,赶紧晒经书吧。”

    “搁哪儿晒呢?”

    “喏,山石上,树枝上,地上,哪儿都晒。”

    天神派至人间的毕摩就是不同凡人,三位顾不得晒自已湿透的衣裳,一门心事晒经书,他们知道,这些经书拿到人间能普度众生,想要幸福就为他们念幸福经,祈求丰收就给他们念丰收经,祈祷健康就给他们念康复经,渴望生儿育女就给他们念生育经。没有这些经,就算三位毕摩都是神仙脑袋也存不下所有经文。经文是他们的理论,指望这些理论指导实践不是吗?所有经都铺开晒着。

    南毕摩说:“遗憾哪,还是让洪水冲跑了几卷。”

    “还好,只打湿了一箱经。”

    “多亏兄弟眼尖手快,不然,不敢往下想啊。”

    突然,好端端的太阳隐去了,天色骤然转暗,三人同时看天,原来太阳还在,有几只兀鹫在头顶盘旋。三位神仙面面相觑感觉到了什么,转身想去护经。可是已经晚了半拍,只见一只兀鹫猛地俯冲下来,伸出鹰爪,挑走几章晒在树枝上经书。毕摩们仰头望着远去的经文捶胸顿足,望着碎裂飘散的经文直呼天神救救经书。

    天神并不回应。

    在天神将三位毕摩派往人间的那一刻,天神就授权毕摩,让他们遇事自已解决。

    他们各持法宝,威力相当于尚方宝剑。

    本来是晒经书,结果又丢失了部分经书。收纳残缺经书的时候,三位毕摩托相互鼓劲:

    “别丧气,世间万物本不全,何苦苛求经书大全呢?”

    “理倒是这个理,可我们以后给百姓念经,少掉的部分怎么个念法啊?”

    “少哪块补哪块。”

    “怎么个补法?谈何容易啊!”

    “天神啊,我们拿什么补齐这些丢失的经书!”

    话音刚落,天上掉下一样东西竟直直地扎进土里。三位毕摩凑上一看,是一只牛角,一只水牛角。毕摩们似乎明白了什么,红了眼眶。

    “我们英勇的牛打败了兀鹫,可它自已也也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神牛是我们永远的骄傲!”

    西毕摩说:“就算神牛英勇就义献出它宝贵的牛角,但经书不止缺一卷两卷,而是好几卷……”

    话未说完,一只鹰爪从天而降。凑上前细看,鹰爪上缠有两种牛毛。毕摩们热泪盈眶,

    “神牛们个个都是好样的!”

    “牛们的魂魄补齐了缺失的经文,祭祀时别忘了祭我们的神牛!”

    终于明白为什么兽毛、竹签、法器以及晒过经书的树枝会同时出现在毕摩们做祭祀活动的桌上。

    感触良多。

    三位毕摩不负天神期待,完成了救苦救难重任。他们本可以重返天庭,继续当他们的神仙哥哥,但由于长时间逗留凡间,沾上过多世俗烟火,灵气有所丧失,飞天的能力明显降低。基于这样的前提,回天的路途就很凶险,但这还不是关键。

    关键是在与世人打交道的过程中毕摩喜欢了人间,离不开人间了,而人间百姓更离不开他们。他们度众生,众生也度他们,百姓联名祈求天神保佑三位毕摩永留人间。

    有一点需要说明:毕摩们不再是纯粹的神,因为人间消耗了他们的仙气;他们也不完全属于凡间,不是纯粹的凡人,毕竟是天神降赐而来,他们介于人神之间。这样的毕摩法力最赞,既可随时授命于天神,又可随时为百姓消灾。

    作为天地媒介,毕摩是怎样完成沟通及交融仪式的呢?

    很简单,他们一边念着经书做着祭祀,一边就能神思飞扬灵魂出窍飞越天外,与天神亲切会晤。他们把自已的想法以及百姓的愿望转答上去请求天神解决。有时他们只需闭上眼睛打个盹儿就把天神旨意带回了人间,转答给百姓,给百姓一个心安。

    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毕摩承继了三位毕摩的法力和心性,永远都是一方百姓的身心守护神,深受百姓崇敬爱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