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中国彝族村落漫记 » 二十八、葬礼见证民族文化

二十八、葬礼见证民族文化

    整个过程都很安静,没人哭嚎,也不放烟花炮仗,等埋体渐渐变成骨灰,由亲人把它装起来抱回家,洒到自家房前屋后。死者不必埋葬,因而无坟墓,自然无墓碑,也从不过清明节,因为亲人们知道亡人的魂灵永远都在自已家的房前屋后。

    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葬礼,也有同一个民族有着不同的葬礼,但不同的葬礼都有共同的默契。我理解的默契就是认同人来自尘土,百年之后回归尘土。基于这个前提,衍生出的葬礼也就只有细节的不同,而本质意义大致相同。

    考察藏族的时候,藏族同胞告诉我,他们民族有着各种各样的葬礼,常见的有土葬、水葬、火葬和天葬。几种葬法字面上都能理解,就是天葬相对繁琐。

    我在川藏边境山岩戈巴看过当地的天葬台。天葬台坐落于当地最高的一座山峰上,爬山涉水两个多小时才到达,上面空气稀薄,附近有白塔和经幡,长方形的葬台四周摆放着祭祀器皿、亡人的衣物等。因为大山背阴,太阳的光亮照不到,加上弥漫着亡人带来的阴气,以及兀鹫叼啄埋体的腥气,整个氛围庄重肃穆。

    天葬很神秘,首先不是把埋体抛上天,而是人亡故之后请道行深的喇嘛向天念经。天上的兀鹫是听得懂喇嘛经声的,听到经声就知道有人亡故等信息,天葬必须它们到场才行。

    令人惊奇的是,兀鹫会根据不同的经声,知道亡人个数以及埋体体格大小,然后决定飞去几只兀鹫。

    天葬台上埋体已经摆放好,等候兀鹫飞来一口一口啄食,一边啄着,亡人灵魂就往极乐世界近一分。一具埋体啄光,天葬基本宣告完成,最后把亡人骨架埋进土里。这是藏族特有的葬法,实施过程有些残忍,虽然很具民族性,但我个人觉得,这种葬法外人还是不见为好。

    走访穆斯林,得知回民一律实行土葬。亡人会在阿訇诵读《古兰经》中按照程序缓缓下葬,从而完成神圣的葬礼。回民只实行土葬,意思是来自土地回归土地。埋体由阿訇清洗,然后由族人送往事先挖好的墓地。整个过程除了阿訇的声音其他人都只安静聆听。

    直到走访锅底塘才知道,还有一种类似汉族的火葬却又与汉族火葬有所不同的一种葬礼。两种葬礼虽然都叫火葬,但意义不同形式也有差异。汉族的火葬只是一个简单的火化,谈不上葬礼,整个仪式,礼是缺位的。

    锅底塘的火葬与汉族的火化不同之处在于,不管男女老少,亡故以后都会举行一个火葬仪式。仪式由他们的精神领袖毕摩主持,全村人都参与,默默看着埋体化为灰烬。既然是火葬,木柴一定是少不了的,先用木柴搭架,把亡人埋体放上去,然后点火焚烧。

    毕摩是这场仪式的灵魂人物,管控着阳间与阴间之间的疏通渠道,掌控着亡人与活着的亲人之间的联络,掌管着亡人会不会因为从没死过而跑错路找不到祖宗的问题。毕摩无论每天多忙,只要亡者家人告知,他都会推掉其他事情去主持葬礼。这也是毕摩地位甚高无可代替的原因之一。

    毕摩认为自己每天最为重要、最有意义的事情就是超度亡人。无论男女老少谁人亡故,皆由毕摩念经开路,须得念经三天三夜。毕摩借诵念经文告知亡魂黄泉路怎么个走法,怎样才能不走弯路顺利找到那个世界的老祖宗。比如从凉山到盐源怎么走,从居住地到香格里拉怎么走。毕摩会仔仔细细一字不拉把指路经文念得清清楚楚。诵经的伟大在于能叫死人过去活人过来。

    毕摩把该念的经都念好了,一件关乎生命灵魂的最深刻的事情也做好了。这时柴火早已架好,埋体也已摆放好,就可以开始点火火葬了。整个过程都很安静,没人哭嚎,也不放烟花炮仗,等埋体渐渐变成骨灰,由亲人把它装起来抱回家,洒到自家房前屋后。死者不必埋葬,因而无坟墓,自然无墓碑,也从不过清明节,因为亲人们知道亡人的魂灵永远都在自已家的房前屋后。

    邀请沙玉中到荟贤居访谈的头天夜里,他在锅底塘就履行毕摩职责,为一个骑摩托车出车祸的14岁男孩实行了火葬葬礼。整个车祸过程他没有讲我也不便问。整个解决过程他没有讲我也不便问。但我只问了一个细节,即火葬葬礼的具体过程。这个过程跟上面说的一样。听着沙先生的讲述,依稀看到14岁男孩被架在高高堆起的柴火上,沙先生心情沉重表情凝重为亡故少年诵经,告诉少年亡魂黄泉路上怎么走,怎样才能找到自己的祖先。临了,他还为少年祈祷一路顺畅,祝福他来生圆满幸福。

    葬礼注入本民族的文化成分,也就赋予了葬礼的意义。假如生无趣,死无趣,一生也就很无趣。汉族葬礼跟彝族葬礼比起来,文化底蕴显得太少了些。生无人诵经,死无人诵经,一具埋体推到火葬场,遇到有孝心的子孙哭上一阵,诉说一番养育之恩不舍之情。待一抷灰装进骨灰盒,整个一生就打包在匣子里。亡人的心情我们不知道,只知道活人的心拔凉拔凉的。试想有人帮忙念个超度经会怎样?会很好。虽然活人不懂但亡人一定懂。人的生命意义由此得到提升。亡人在天有灵会很安心地上路,亡人的亲人们也会因此好受许多释然许多。若能诵经为亡人指路,顺带把家人的感恩之情告诉亡人,应该也是孝心的延续。

    葬礼不仅仅是给亡人送行,同时也是死与生的交接仪式。走的人走得安心从容,无牵无挂;活的人化悲痛为悲壮,不沮丧不气馁,更加珍惜生命有底气地活着。

    如此葬礼也就是有意义的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