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中国彝族村落漫记 » 十四、高祖逃离凉山

十四、高祖逃离凉山

    我们不停地迁徙,原因就是我们是白彝,一直饱受黑彝管辖,只有不停地迁徙,才能躲过黑彝尾追,才能获得自由。

    沙玉中祖上曾有过非常辉煌的时期。

    伙伙子石这样的人物,虽是白彝地位却不低贱,属于白彝中的高贵者和富有者。

    据有的彝族专家讲,最早的黑彝和白彝之间关系,并不像有些人认为的是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而是彼此平等的关系。二者之间的差异是由于早期的社会分工不同形成的。

    黑彝被称为“诺”。诺,除了含有黑色的意思,还含有“看”和“窥”的意思,这与黑彝祖先早期从事勘察探查的工作有关。而白彝被称为“曲”,曲除了含有“白色”的意思,还含有“守”与“蹲守”的意思,这与白彝祖先早期从事看守的工作有关。

    彝族祖先六祖分家之后,曲涅和古侯两个部落来到了大小凉山,在开疆拓土中,古侯作为先锋部队被指派去勘察路线、侦查敌情,而曲涅部队则被指派看守部落的牛羊和粮食。这是社会不同的分工,后来渐渐成了职业。职业造成两个部落不同的称呼。

    后来,黑彝拥有了比白彝更高的社会地位。这种情况,也是历史原因造成的。

    起初黑彝和白彝一起被兹莫统治,因而黑彝和白彝是平等的,都是彝族的老百姓。后来兹莫的统治越来越残酷,搞得民不聊生,黑彝家族无法继续忍受,率先反抗并成功打跑兹莫。至此,黑彝家族就部分取代了兹莫地位。黑彝家族为突显自己的尊贵地位,也学着兹莫的样子不断压制白彝,并发出不与白彝通婚的命令。这样一来,曾经的平起平坐关系变成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自然而然,黑彝与白彝的差别越来越大,最后成了地位不同的两端。

    黑彝尊贵的社会地位,从本质上说不是由血统决定的,而是由权力和财富决定的。黑彝家族赶跑了兹莫之后,就继承了兹莫的大部分土地,由此拥有了比白彝更多的财富。因此,大部分黑彝都成了有钱有势的大户人家。

    是不是所有的黑彝都富白彝都穷呢?也不是这样的,也有贫困的黑彝,这些人也暗暗被白彝瞧不起,被称为“诺别诺拉”。也有财力雄厚的白彝,不仅不受治于黑彝,甚至反过来蔑视黑彝家族。比如早期的伙伙家族就拥有雄厚的财力,不把黑彝放在眼里。

    由于黑彝的整体实力大大强于白彝,在黑彝和白彝的整体博弈中,白彝不占优势最终败下阵来。强势黑彝利用自己权势来攫取弱势白彝财富,造成白彝家族的土地及其他财富不断流失。

    沙玉中的先祖伙伙子石,是沙马石忆家族的第五十四代。在那个时代,沙玉中家族还很富裕,地位很高,可是过了三四代之后,就是到了阿母(五十六代)和扭各(五十七代)时代,沙玉中家族开始衰落:财富大量流失,土地越来越少,穷困到整个家族难以在凉山地区生存下去。

    大约在300多年前(公元1700年左右),扭各高祖被迫从凉山老家迁徙出来,来到了盐源的一个村庄居住。

    一方面为了摆脱黑彝的统治,另一方面为了追求新的财富,扭各高祖开始在那里开垦荒地,种植粮食,放牧牛羊,年复一年勤巴苦做,渐渐累积起一些财富。写到这儿,脑子里的画面是扭各高祖释怀畅饮,整个山谷回荡着喊加油的声音。

    扭各高祖在盐源县居住了几十年,因那里离老家凉山太近,黑彝听到白彝些许风吹草动就跑过去实施“管辖”,其实就是去收租收粮收牲口。一直被“管辖”到扭各高祖下几代,大约是尼苦(六十代)和很底(六十一代)高祖,不堪忍受,只能离开盐源,迁徙到香格里拉。

    香格里拉地方太大,高祖们先后在不同的村庄居住过,后来才正式迁徙到香格里拉三坝乡哈坝地区居住。

    哈坝地区空气好,水草丰满,是耕种和放牧的好地方,他们家族在那里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沙先生的曾爷爷日伙(六十四代)和爷爷尾伙(六十五代),都出生在那里。

    哈坝地区另一个地理优势是,那里离凉山老家较远,中间隔条金沙江,天然阻断了黑彝的尾追。相对长的一个时期黑彝过不去,高祖过了一段不被管辖的幸福日子。可后来,老家凉山的黑彝还是打探到了他们的去向,跨过金沙江,找到哈坝,继续对他的家族进行管辖:不断地收租收粮。

    逃无可逃还得逃。

    为摆脱黑彝统治,沙先生爷爷这一辈又从哈坝地区出来,继续向南迁徙。这次后退到维西。沙玉中先生的父亲就出生在维西。

    进入维西以后,总算彻底摆脱了黑彝管辖,整个家族才真正定居下来。

    沙先生家族这一支迁徙到维西的锅底塘,其他家支则迁徙到维西的其他村落。

    在漫长的几百年的时光里,沙马家族一直都在不停地迁徙。为什么非得这样?虽然已经有了答案,但我还是当作一个问题提出,希望得到一个确定的答案。

    沙玉中是这样说的:我们不停地迁徙,原因就是我们是白彝,一直饱受黑彝管辖,只有不停地迁徙,才能躲过黑彝尾追,才能获得自由。

    事实确实如此,白彝不断地迁徙,黑彝不停地尾追,弄成黑白两彝迁徙与尾追的格局。假如白彝家族不作迁徙,那么祖祖辈辈只能永远留在那里成为附属品。隐姓埋名迁徙还能度过相对长的自由时光。

    临了,沙玉中还补充说明,家族不断迁徙除了竭力逃避黑彝管辖外,还能在新的地方另辟活路,让沙家人丁兴旺起来。如果固定一地不迁徙,那么生存的地盘会变小,财富会变少,在黑彝的管辖之下永无出头之日。迁徙的另一个目的就是给年轻人寻找机会。

    到这儿,沙玉中已将本家族的兴衰变迁讲得十分清楚。他的家族一直在兴与衰之间主动寻找机会,是对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最好诠释。个人也好,家族也罢,无论宿命劫数其实都是外因与内因之间的神秘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