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烽火明末 » 第120章 春耕进行时

第120章 春耕进行时

    二月二十八的清晨,四川大地缓缓苏醒,被微风吹过的天空逐渐显露出湛蓝的色彩。

    前两天的小雨洗刷了尘埃,清新的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芬芳,仿佛大地都在欢迎即将到来的春天。

    这个时节,正是春耕的黄金时刻。尽管天气渐暖,但春耕却因为前期的天寒而相对推迟。往年的头抬头之后,百姓们早已开始耕地、犁田,然而今年,春耕期被拖延,这让农耕的热情愈发昂扬。

    整个四川大地都沐浴在春的气息中,城市人烟稀少,百姓们早早地离开城池,走向田野。他们在播种前,认真耕耘土地,细心施肥,精心浇水,为即将到来的丰收季节奠定坚实的基础。在这片土地上,一片繁忙的景象展开。

    农民们挽起袖子,褪去沉寂的冬装,穿着轻便的衣物,投入到春耕的大军中。

    犁头犁尾留下一道道整齐的犁痕,形成一幅宛如巨大织锦的画卷。农田里传来劳作的欢声笑语,仿佛是自然和人类共同奏响的交响曲。

    正所谓,秋耕深,春耕浅。

    春耕如翻饼,秋耕如掘井。

    春耕深一寸,可顶一遍粪。

    春耕不肯忙,秋后脸饿黄。

    耕好耙好,光长庄稼不长草。

    庄稼不认爹和娘,精耕细作多打粮。

    这也是这时代的谚语。

    到了春天,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春耕跑墒,一是要尽早进行,二是要深度要浅,不超过16一18厘米,与耙、耱等表土耕作紧密结合,从而达到保墒的目的。

    不过四川只有一季水稻,但是这一季水稻倒是产量不少,毕竟天府之国可不是吹的。

    四川也可以种植小麦,还是可以二熟的,只是这一边的百姓多爱吃大米,起码这时代是如此。

    清晨的阳光洒在城外的耕地上,徐心然早早结束了早餐,与一众官员一同前往举行春耕的祭祀活动。

    这是这个时代的传统习俗,一场祈愿时节安稳、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庄重仪式即将展开。

    徐心然深知今年的种植决策至关重要,为了应对可能的减产,他下令大幅度增加红薯、土豆和玉米的种植面积。

    这些高产植物不仅有助于维持太平军的安定,而且作为主粮之外的选择,也为士兵们提供了更加丰富的饮食。

    这次祭祀活动是太平军第一次举行,因此显得格外庄重而浩大。徐心然率领一众官员前往城外,本应由大明皇帝或礼部大臣主持的仪式,如今却已经无需再顾忌大明的意见。

    徐心然在祭坛前,与礼部官员一同摆放各种祭祀品,鼓乐声中完成祈愿文,虔诚地乞求着风调雨顺,希冀来年五谷丰收。

    祭祀完毕后,徐心然换上春耕的服装,走向田间。其他官员整齐地站在两侧,为这场春耕仪式增色添彩。

    徐心然手持鞭,一手扶犁,带领耕牛开始犁地,象征着新一年的春耕季节正式拉开帷幕。

    在祭文的引导下,徐心然来回耕了三次,而其他官员则进行了九次,象征着春耕的正式开始。围观的百姓欢呼雀跃,鞭炮声在空中炸响,仿佛预示着丰收的喜讯即将到来。

    春耕仪式结束后,紧接着,重庆等地的春耕工作也在有条不紊地展开。徐心然随即发布命令,要求各部官员紧密主持春耕事务,同时督促百姓进行精耕细作。

    为确保农民们有足够的支持,他特别强调农会要确保耕牛的及时发放,以保障今年的丰收,当然只是租借。

    徐心然驾驭着骏马,风驰电掣一路向北,沿途目睹着一片翠绿的田园画卷。

    农田已经灌满了清澈的水,老农们挥舞着鞭子,驱赶着耕牛,勤劳的身影在田间地头来回穿梭。他们弯腰投入劳作,为了一个丰收的季节而辛勤耕耘。

    在田埂上,一群天真烂漫的孩童嬉笑着奔跑。他们挥动着小手,唱着天籁般的诗词歌谣,为整个农田增添了一抹童真的色彩。

    随着时间的推移,徐心然驭马回到政务总枢。这一刻,工业的喧嚣减缓,城市的节奏仿佛也为了春耕而悄然变缓。政务总枢内,官员们也在为春耕季节的到来作着各种准备。

    太平军士卒也在轮番沐休,军官在养精蓄锐,一切都在慢慢进行中。

    尽管政务总枢里的事务不如往常繁忙,但徐心然并未懈怠。

    他利用这得之不易的片刻宁静,仔细研究其他政策,思考接下来大明的动向,好做出对应的布局。

    春耕,是大地的欢歌;而在政务总枢里,是一场思考的交响曲。

    三月初五的清晨,阳光透过政务总枢的窗户洒在徐心然宽敞书房的地板上。

    他专注地翻阅着北方传来的一份份情报,其中一份报告引起了他的特别关注。

    他端坐在雕花檀木椅子上,眉头微蹙,手中握着北方传来的一份情报,上面详细记录了总督陕西三边侍郎郑崇俭等人在桐柏县大复山侧大败张献忠的惊人战果。

    徐心然对张献忠的了解并非浅薄,如今张献忠向东逃窜,对此徐心然也是一惊,这张献忠他都提醒过了啊,还是会败于他手,这是大意了?

    如今看来秋天便会对太平军行动。

    他若有所思地摩挲着报告,突然,一阵有力的脚步声传来。

    周锦大步走了进来。“大帅!”周锦躬身行礼,脸上带着一抹兴奋。

    “有何喜讯?”徐心然看向周锦。

    “柳八成功把火炮的机床整出来了!”周锦低声说道,一双眼睛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什么!”

    徐心然一惊,这消息实在是来到突然,不由神色一喜,连忙追问道:

    “是什么样的机床?”

    周锦回道:“是配合薄珏制造的水车,依靠汹涌的江水,来进行拉膛线!”

    之前制造火炮徐心然想着便拉膛线,毕竟火炮的炮管巨大,膛线也不如燧发枪那样困难,只是过程实在是耗费时间。

    如今也就是有了水利机床进行拉膛线,那么火炮拉膛线的速度便不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