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烽火明末 » 第96章 局势

第96章 局势

    傅宗龙觉得对于杨嗣昌提醒即可,再进行催促,这,这,但是傅宗龙想了想崇祯的性格,还是咬着牙,硬着头皮道:“陛下,催促如此着急,是否欠缺妥当?”

    崇祯耐心已见枯竭,左袖一甩,不耐道:“杨嗣昌在前方,恪守不动,如此拖延只会白白耗费国家的财力,何以报效国家?”

    “但是,陛下……”傅宗龙欲言又止。

    不容傅宗龙说完,崇祯毅然打断:“你将配合杨嗣昌,在陕西的兵马由关中进入川地,实施前后夹击,对付徐贼。”

    “等杨嗣昌覆灭张贼之时,你要确保士卒得到充分的训练,随时待命,配合他的行动。”

    傅宗龙犹豫不决,还是坚持问道:“陛下,徐贼声称拥有七八十门红夷大炮,是否属实?”

    崇祯摆摆手,脸上满是不悦:“这只不过是四川官员为自己找的推脱之词罢了,竟敢如此无力守卫!不过,朕会派遣锦衣卫去探查一番,看看这消息是否虚假。”

    傅宗龙听后心中疑虑更甚,陷入了沉思。

    他心知徐贼声称拥有如此庞大数量的红夷大炮不太可能,因为即便在朝廷,这种大炮的数量也是有限的。从红夷那里购得更是艰难,目前朝廷所拥有的也只有一百多门而已。如何可能贼军有七八十门?

    对于其他类型的火器,如虎蹲炮、鸟铳,傅宗龙虽然认为贼军或许也有一些,但绝不可能如四川官员所言那般庞大,估计是败军夸张之辞。

    见崇祯神色很快变得不耐烦,傅宗龙也是无奈,只能恭敬地回答:“遵命,陛下。”

    崇祯也是对局势深感无奈,关外还有建奴肆虐,时不时还会入关劫掠,威胁京师,如此无力调动边军支援。

    兵力实在是捉襟见肘了,虽然关内有杨嗣昌所部的中原兵力,山西也有一些兵力,还有就是镇守陕西、山西、宣府边境关塞的部分边军。

    以及京营,不过崇祯也知晓,京营的腐败已经滋长成顽疾,仅有勇卫营还算有所作为。

    左良玉本有实力,但被太平军击败后,手中力量几近消散,只余微薄势力。即便他本应受罚,巨额贿赂使其得以逃脱,如今他在杨嗣昌麾下游击,试图通过戴罪立功来挽回一线生机。

    其他一些总兵千人级别的总兵,便更是拉垮,不堪一用,更别说其他新招募的士卒,军饷都不一定发的下来,更别说战力如何了。

    明朝少数精锐部队集结于山海关和宁锦,如曹变蛟、马科、吴三桂等,成为抵御外敌的主力。但即便曾有剿灭贼军战绩的洪承畴,调往关外后也陷入困境,无法在那里发挥有效作用。

    洪承畴是在崇祯十一年九月,建奴入寇,这一局势使得当时剿寇的洪承畴被紧急调任为蓟辽总督。洪承畴率领部分秦军前往京师勤王,随后带领这部分秦军前往关外,与清虏对峙。

    然而,洪承畴在关内表现出色的剿寇能力,在关外却遇到了困难,局势变得不尽如人意。这主要是因为关外的辽东集团早已庞大起来,形成了一股军阀势力,不会轻易受到高官的指挥和调遣。

    谁来都没用的,只会去腐败你,甚至听调不听宣,而士卒只知晓总兵将军,压根不会搭理官府。

    辽东铁骑这支军队,曾经是如何威风凛凛,但如今他们已经成为辽东集团的私兵。每年用于辽响的军饷都不知去向,那可是专款专用,而且还有提供各种款项,绝大部分将军将其挪作他用,养着自己的家丁,完全不顾其他士卒的军饷。

    这也导致了现在军队中的领导层日益嚣张跋扈,朝廷一直以来的以文御武的策略也无法奏效。当然,并不是说文官们就老实了,他们只是在不同的地方嚣张跋扈罢了。

    袁崇焕去世后,前线的关宁军归祖大寿指挥,此时更适合称其为祖家军。祖氏在祖大寿一代达到了巅峰,祖家兄弟子侄在明军中担任要职,如祖大乐、祖大弼、祖大成、祖大名、祖泽润、祖泽洪、祖泽远等数十人。

    加上祖大寿的亲戚吴襄、吴三桂父子,祖氏成为辽东军事集团的核心。这个关系网络复杂而错综复杂,例如吴襄娶了祖大寿的妹妹,祖大寿是吴三桂的舅舅,同时,祖大寿还娶了吴三桂的姑姑,这意味着祖大寿也是吴三桂的姑父。

    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看似离奇,但却十分稳固,形成了祖家与吴家组成的军阀集团。

    而且朝堂财政早就枯竭了,只能拆东墙补西墙,连宫内都缩衣减食。

    就连皇后周氏都意识到明朝江河日下,朝廷的库存亏空,各地瘟疫灾害不断,农民起义频发,而关外的满清不断滋事。

    周氏只能裁减六宫了一些不必要的开支,把节约下来的银子,交给朱由检充为军费。

    并且,周氏身体力行,身着布衣,食素,并亲自督促宫女们纺纱织布,以此鼓励大家勤俭节约。她甚至购买了24台纺车。

    在周氏的榜样作用下,整个后宫也纷纷效仿,为了支持前线的军事行动,纷纷展开勤俭节约的活动。

    周氏在整个大明朝着也是享有贤名,百官也是尊敬不已。

    比起日薄西山的大明,如今整个四川却是蒸蒸日上。

    崇祯十二月二十四日。

    太平军对于整个四川占领格外顺利,基本上都是一波推。哪有多少明军,甚是投降的比比皆是,特别是西北,如今已到剑门关了,此关隘,不是从里往外打,那可是要付出很大的伤亡,再加上没几个守军。

    如此太平军成功占领此地,剑门关,正如其名所示,位于剑门山的中断处。两旁是陡峭的断崖峭壁,直入云霄,峰峦如剑倚天而立。两壁相对,形成了绝崖断离的景象,状如门扇,因此得名“剑门”。这座山关因其险要而享有“剑门天下险”之誉。

    也是太平军北方抵御明军重要的关隘,就是由汉中南下的重要道路,也就是所谓的金牛道。三大道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