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明:昏君在天启缔造盛世了? » 第53章 对抗的角色变化

第53章 对抗的角色变化

    “行了行了,此事我知道了,回去告诉你家主人,我自有分寸。”

    刘一燝的宅邸内。

    刘一燝打发走王安遣来的人后,将一并送来的财物随手收好,这才往书房而去。

    书房内已经有不少人等候。

    见到刘一燝进来,纷纷起身。

    刘一燝摆摆手说道:“都坐回去吧,怎么章程了?”

    “都言要救汪文言,可还是议不出个章程,多数人还是不赞同行险。”

    左光斗道:“何不行堂正手段寻求大赦?如此犯险,便是救出,亦要终身隐于暗处,汪文言本人也未必愿意。”

    刘一燝摇头说道:“他怎么想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知道我们很多东西,其才智也能帮助我们很多,真让他被随意发往辽东,我们心里不安。”

    左光斗道:“那他可得一辈子见不得人了。”

    刘一燝道:“那总好过死在辽东,况当前辽东以熊廷弼为尊,我们一旦倒方,以牺牲熊廷弼为奏疏弹劾,熊廷弼脑子转不过来,未必不会拿汪文言做筏,冒不了这个险,会破坏大局。”

    “那到底怎么救汪文言?”

    刘一燝沉默了一下,道:“王安那边有些义士愿意做此事,只是怎么个解救法?”

    “离京后当动手。”

    “那如何安置?”

    众人沉默了。

    劫囚是大事。

    若不是刘一燝一再强调汪文言的作用,他们根本不会去想这个东西。

    刘一燝叹了口气,道:“交由我安置吧,若肯继续一起做事最好,若不肯我也会好好安顿他,保他一辈子平安。”

    “那便如此说定?”

    刘一燝正要颌首,这时候书房门忽然敲响。

    “福庐先生来信了。”

    外间的话一出,众人顿时精神一震。

    刘一燝也连忙打开书房迎入这人。

    福庐先生即叶向高。

    庇护了他们很久,汪文言没有出身,都是由叶向高亲自破格提拔为中书舍人。

    如果说杨涟是他们这时候的朝中话事人,那叶向高就是他们心中唯一的信仰。

    “信中都说了什么?”

    “对,快说来。”

    那人犹豫了一下,看向刘一燝道:“还是您们自己看吧。”

    说罢,那人将信件交出。

    刘一燝连忙接过。

    只是看完之后,刘一燝神色有些不解。

    其他人见到刘一燝神色,连忙问:“福庐先生说了什么?”

    刘一燝一边把信交给其他人,一边说道:“他说,让我们不要再图搭救汪文言了,说此人不详。”

    其他人纷纷看过信件后,也都笃眉起来。

    刘一燝道:“为何福庐先生知道我们欲做此事?信件去福建,一来一回起码一月,汪文言发配辽东之消息当才送过去才对吧?”

    其他人也面面相觑,纷纷摇头。

    “怕是福庐先生有其他消息,所以猜到此事。”

    “那么我们现在当如何做?”

    刘一燝沉默了一下,说道:“既如此,那便算了。”

    算了的意思是不救汪文言了。

    “但汪文言知之内情甚多……我们照顾好其家人吧。”刘一燝叹了口气。

    话里的意思便是不救汪文言了,可是不救,那就只能灭口。

    其他人沉默了一下,但都没有提出反对。

    左光斗问:“信上福庐先生说,他如今正在讲学,无心起复,想让我们不要再图谋此事,如何?”

    刘一燝却摇头说道:“福庐先生必须要起复……此事可再劝。”

    福庐先生向来都说不想起复,但实际上谁说得准?

    而且叶向高不起复,那他们怎么办?国家又怎么办?

    刘一燝忽然问道:“还有一事,周应秋的事情,你们怎么看?”

    群人当即沉默起来。

    刘一燝忽然有些痛心。

    自周应秋上疏以来,已经快半个月了。

    周应秋告假躲在家里不出,原本刘一燝觉得可以就此让周应秋带着奏疏滚出朝廷。

    却没想到日益鼎沸的弹劾周应秋舆论,忽然在这一两日隐隐变化了风向。

    不说朝局,就说书房内,许多一直从一开始就听他号令同仇敌忾弹劾周应秋的人也都保持了缄默。

    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让刘一燝都觉得荒谬。

    “此事……当再议,家父来信,言不准我参劾此事。”

    “我乡中亦来了书信。”

    甚至有人想要赞同周应秋:

    “其实周应秋所言之事,未必不妥……”

    “确实……反倒是我们如此弹劾周应秋,有结党之嫌。”

    “不如再看看……”

    “对,当再看看。”

    刘一燝只觉得怒意翻涌,但又涌上一股无力感。

    因为刘一燝多少明白了为什么。

    很简单,因为消息传播出去了,加上很多人回过味来了。

    整个大明没有历任过庶吉士的高官要多少有多少,不说在外本就入阁希望渺茫的巡抚、总督们,就单说京官,距离入阁仅一步之遥的就有各部坐堂,还有各左右侍郎、大小九卿不下三十人。

    南京可也有一套班子啊!

    其中庶吉士出身有多少?非庶吉士出身有多少?

    若按原本的规则,只在任过庶吉士的高官老臣里推,又能有多少个?以现在的京官朝局,根本拿不出一个巴掌!是以需要往在野的老臣里翻。

    这就让人很不平衡了。

    打个比方,清流里也有做到部堂的李汝华,他没有庶吉士出身,那他注定只能在别人利益交换后推举别人,是他没有更进一步的想法么?

    怎么可能。

    是他威望不太够,同时非翰林出身注定他很难跻身入阁才导致了这个局面。

    三党也是一样。

    原本没想法的人是因为资格和威望问题,加上被政敌们死死盯着,政敌必不会容许他们非翰林的人入阁。

    可现在好像可以解决资格的问题了,政敌的攻讦也没有名目了,那自然就有想法了。

    是以矛盾就从清流、三党之争直接变成了阁臣、翰林出身对入阁只有一步之遥的老臣与非翰林出身却一样仅差一步之遥的老臣之争。

    甚至很多非翰林官员看到了未来的曙光,毕竟谁也说不定自己以后有没有机会入阁,总之考试入阁,总是希望大一些不是?毕竟官场关系这种利益纠葛太深,按资排辈真可能一辈子指望不上。

    所以又成了翰林官员与非翰林官员之争。

    而这些官员通过乡谊,开始绑架起了同乡。

    很明显,非翰林出身的官员是远比翰林官员要多,串联起来更是形成了势。

    所以弹劾周应秋的舆论才渐渐小了起来。

    在切身利益面前,因为“大义凛然”而结成的清流东林,似乎也不那么稳定。

    正是看到这点,刘一燝才痛心。

    因为他之前信誓旦旦觉得周应秋不过哗众取宠,现在他却隐隐看到对方好像有可能得逞。

    “唉。”

    刘一燝长叹一声,他甚至都能从自己门生眼神中看出了犹豫。

    因为他的门生中大部分也没有考入庶吉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