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明:重生崇祯,开局诛杀魏忠贤 » 第十一章 商议国家大事

第十一章 商议国家大事

    朕一定会将这些人全部斩杀,还望各位卿大人不用担心!”

    “属下不敢。”

    “起来,起来。列位卿家,咱们一起商议国家大事,不必多礼。”

    “陛下英明。”

    接下来的日子,他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了清点拖欠的俸禄和救济的金额上。

    朱由检还专门拿出九万两银子,让他帮自己安排。

    接下来果然是你来我往,其中大部分的奏章,都是御史对温体仁进行了攻击。

    老实说,他读御史的时候,也是很早以前就开始读御史上的奏章的,包括朱由,他自己都不认识这个人。

    在心里,他已经认定温体仁不是什么善男信女,而“恩惠”这种手段,也不是什么善男信女都能想出来的。

    但现在的财力,却是别无选择,所以,关于温体仁“赏赐”的奏章,他都压了下来。

    实在不行,他还会写上一句:“等有更好的办法,自然禁止!”

    还有那个什么温体仁?

    他果然是个老谋深算的人,所以,他才会在第一时间,就对钱谦益进行了攻击,指责钱谦益在考试中作弊。

    接下来,就是东林方面的回击,说温体仁也不是什么清白之辈,曾经做过一些难看的事情,被逼着做了别人的老师。

    总而言之,朱由检看到这一幕,心中不禁感叹,大明的政坛,果然是一团糟!

    这个时候,刘鸿训表现得很淡定,没有辱骂温体仁,也没有反驳钱谦益。

    而是全身心的投入到了对刑部、监察院、大理寺等部门的审讯中。

    魏忠贤的事,我给他定了个罪名,他是叛徒,可是他不是叛徒,嘿嘿!

    看来,这位陛下已经建立起了自己的威严!

    刘鸿训自打得知皇帝在期盼着用那些被查抄的叛徒家财来过节,他就一心一意的为皇帝把银子抢过来。

    有了这样一个既有脸面,又有里子的好差事,刘鸿训还真不需要参与到朝廷的派系斗争中去。

    朝堂上一片赞叹皇帝不贪钱,另一片却是纷争不断,甚至开始弹劾朱由检。

    理由很单纯,因为张彝宪曾经建议他大力发展红薯。

    御史大夫说,陛下身为皇帝,岂能倚仗太监权朝政?

    不得不说,这一次的弹劾,让朱由检大吃一惊。

    关于红薯的消息,只有张彝宪和他说过,绯儿还只是个孩子,根本不会将这种消息泄露出去。

    他的笔记,都是保密的。

    那么,这个消息是怎么传出去的?

    唯一的办法就是从宣金和陈两大世家传人的圣谕开始,圣谕是不经过任何朝堂程序的。

    这件事倒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然而,他也不可能完全依赖一个宦官来做主,长久下去,还是会重蹈“内监乱国”的覆辙。

    但这件事的真相,实在是太大了,皇帝的所作所为,都被那些外朝的官员看得一清二楚,这让朱由检很是吃惊。

    当天晚上,他就把几位大臣叫到了自己面前,却得知外面早有传言,说是三天禁食,不过是皇帝用来拖延时间的。

    大臣的名单很久以前就有了,也有了好几个不同的版本。

    很显然,朱由检的手下,已经开始猜测皇帝的想法了,要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的传言。

    翌日清晨,两道一模一样的旨意,一道挂在了午门门口,另一道挂在了门口:“陛下有令,不得离开大门半步,严禁与内侍勾结,否则格杀勿论!”

    朱由检很不爽,正在皇位上与文武百官争吵着。

    很简单,就是钱谦益依旧是礼部尚书,内阁大臣也将会重新选举。官方宣布,不再过问前朝之事。

    至于红薯的事情,他会跟阁臣九卿多说几句,能不下圣旨就不下了。

    这一天的朝会,就是在斗嘴中度过的,朱由检的态度也变得温和起来。

    不过,他的语气并不怎么恭敬,惹得那名执事当众斥责他不懂礼仪。

    别的官员也都说,这是他们的私事,不能怪父亲。

    等一下,好惨!

    再这样打罗圈架,要打到猴年马月?

    但御史大人说朱由检的卦象是假的,他自己选的才是真的,倒也不是假的。

    朱由检这段时间,也在思考着,关于内阁成员的选择,也有一些传言,说得很对。

    朱由检之所以会选择自己的内阁成员,原因很复杂。

    首先就是钱谦益,一般来说,礼部尚书都是在明朝晚期才有的,一般都是在内阁任职。

    而且,李国普还将钱谦益介绍给了老钱,让他成为自己的幕僚,甚至是九卿。

    未来,他会有更多的原因向后金臣服,因为他的臣服,会给整个士林界带来很大的冲击。

    以前的崇祯皇帝对他并没有太大的好感,当年福路两藩争夺皇位,他就被训斥了一顿,还被冤枉了一顿。

    如此一来,他在投降后金国的时候,并没有太大的压力。

    大明也没待见过他,以他的天资和声望,在政坛上一蹶不振,如果是朱由检,朱由检也会毫不犹豫的认输。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的,不是吗?当然,也有人是高贵的,但并不是每个人都高贵到了极点!

    因此,朱由检在看中了钱谦益以后,也是要多加研究的。

    更何况,朱由检之所以选择钱谦益,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想要借助钱谦益的力量,将所有的读书人都拉拢到他的身边。

    又看了温体仁一眼,以老温为人处世的本事,还有他这些日子的所作所为,这老头的确是个独行侠。

    朱由检自然乐意看到这一幕,否则,他就不会对朱由检忠心耿耿,更不会尽心尽力地工作。

    利用了温老,也能对东临的人形成某种限制,因此,朱由检不得不选温老进了内阁。

    推举内阁大臣,就像是一次权力的更替,也是一次考验他这个帝王权威的一次机会。

    好在重新选举的时候,并没有出现太大的问题,新君性格复杂,让朝堂上的大臣们都觉得这位新君不好相处。

    因此,这一次的人选,基本上就是朱由检想要的。

    周延儒是温体仁举荐的,周延儒也是举荐的。

    两日后,朱由检新一任的新一任首相的人选终于出炉。

    阁员:

    东阁大学者钱谦益,孙承宗,周延儒,温体仁,文渊阁大学者刘鸿训。

    刘鸿训为第一副主任,钱谦益为第二副主任。

    六大司马:

    刘鸿训负责户部事务。

    王永光为正,他举荐了熊文灿,又举荐了杨鹤,显然对下面的人很了解。

    “钱谦益,好歹也是一代大学士,负责考取功名,又是所有读书人的导师,没有一定的文化功底,是做不了这个位置的。”

    他应该是对自己的实力很有自信,才会在北京等着!

    算了,还是把他留在这里吧。

    温体仁也是户部的总管。

    司仪是白子言,他是明朝的司仪,无论选什么人做这个位置,都不会有什么问题,不是他有没有能力,就是他囊中羞涩。

    孙承宗执掌军务,王洽执掌朝政。

    周延儒兼任司礼司,成吉任命为司礼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