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红楼九千岁 » 第一百四十七章:围城(7)

第一百四十七章:围城(7)

    聊到半夜三更,大姐夫才兴致勃勃,精神抖擞的从小贾家离开。

    在大姐的劝慰下,大姐夫健谈了许多,不再木讷,对贾协的问题虽然仍然算不上积极,但也在努力回答。

    大姐夫的配合让贾协得知了许多有关大姐夫小发明的事情,贾协愈发感觉大姐夫是应星再世,光启复生。

    大姐夫的涉猎极为广阔,从农业生产,到生活实践,再到物理化学(古法炼丹等),最后,也是最重要,大姐夫对贾协最关心的军事科技也颇有研究。

    虽然大姐夫没有接触过实物火铳,但硬是通过他人的讲述,外加奇思妙想,画出了一张改进火铳的图纸,简直牛的一批。

    要不是天色太晚,贾协都想要去姐姐家把改进图纸给拿过来了。不过见贾协对这张图纸如此感兴趣,他大姐夫表示明天就将图纸给他送来。

    送走了姐姐一家后,贾协伸了伸懒腰,准备接待秦可卿的使者宝珠,可香菱却告知贾协,因为贾协和姐姐一家聊得入迷,以至于时间太晚,宝珠姑娘回家去了。

    贾协并不在意,甚至还有些偷乐,宝珠走了更好,自己还省了劝她离开的时间。

    至于跟秦可卿把事情说清楚,严词让她不要派人来找贾协,还是等到以后再说吧。

    贾协伸出一只手,在心里盘算了一下家里的情况。

    金钏,肿了,玉钏,部分肿了,香菱,没肿。

    好,今天就是小香菱了。

    于是乎,贾协直接扛起香菱,就往自己的卧室走去。

    此间乐,不足以为外人道也。

    翌日清晨,贾协还没有从睡梦中彻底清醒,金钏就急急忙忙的闯进卧室。

    看着八爪鱼一样紧紧依附的香菱,金钏心里有些酸酸的嫉妒。

    但很快,金钏就反应过来,此时不是想这个的时候,她用羊脂玉般细腻的手推了推贾协的身体,将贾协从睡梦中唤醒。

    “大爷,宫里来人了,说皇上让您过去一趟。”

    金钏充满敬畏色彩的说道,在她的人生里,荣国府的一品诰命老太太和国府的老爷已经是顶天的角色,至于九五至尊,是她想都不敢想的存在。

    没想到她的老爷居然如此简在帝心,皇帝一大清早就要让他觐见。

    贾协接过毛巾,擦了擦脸,微微清醒了一下后,点了点头,在金钏的服侍下穿好衣物,忙不迭的往外走去。

    至于香菱,实在是累得没有力气了,服侍不得贾协。

    在门口小太监的带领下,约一炷香的时间,贾协来到了养心殿的殿门口。

    在一路上,贾协大概猜到了景平帝要见他的意图,肯定是跟昨天他的建言献策有关。

    贾协深吸一口气,迈着健步走进了养心殿,这计策成败与否,在进了养心殿便知了。

    进入养心殿后,贾协有些意外,养心殿里并非只有景平帝和太监宫女们,还有数位身着禽兽服饰的高官面色肃穆,不苟言笑的站在大殿上。

    在贾协行完礼仪后,景平帝询问道:“贾监丞,你笃定外面的鞑子只有五百人,对吗?”

    贾协不卑不亢,高声道:“回禀皇爷,根据外面灶烟,近日扣关的人数,外面鞑子只有五百的可能性极大。”

    景平帝点了点头,又道:“那你认为御马监的六卫足以夜袭鞑子大营,扰乱鞑子,对吗?”

    贾协回答道:“只要赏银足够多,御马监六卫卖命,便不愁不破鞑子大营。”

    贾协没有把话说死,留了几分余地。

    “好。”景平帝将头扭到文武官员的方位,“你们都听清楚了吧。”

    “听清楚了,但我以为此计还是太过冒险,兵家之事,贵在稳健,不在冒险。冒险者,易陷危局,稳健者,方能持久。”为首的文官毫不客气的拱手说道。

    文官说罢,一个武将怯懦的小声道:“为臣以为,小贾监丞这计谋还是有几分可行性的。毕竟外面确实很有可能只有五百鞑子。”

    “万一没有怎么办,此举只会激怒鞑子,引得他们攻城。”一个胖乎乎的文官口水都喷了出来,激动的说道。

    “停!”景平帝捂了捂额头,心累的叫停了养心殿里的争论。

    “朕意已决,出兵夜袭。”

    贾协还没有高兴太久,景平帝下几句话就如晴天霹雳般给贾协劈的头皮发麻。

    “既然是贾协的主意,那就让贾协作为主将,率领御马监六卫偷袭鞑子。不过御马监六卫是朕的最后屏障,不能全给贾协,这样吧,给贾协一卫的兵,两倍于敌,也应该够使了。”

    贾协连忙拱手道:“皇爷,奴婢手无缚鸡之力,又没有看过兵书,实在难以上战场。”

    为首的文官冷冷的接过话茬,“贾监丞,你这就过谦了,从灶烟中看出敌军人数,制定夜袭方案,哪个不是需要一定军事素养才能得出的判断。你这样说,小心犯了欺君之罪。”

    贾协被李首辅说的哑口无言,目瞪口呆。

    “我记得贾监丞好像还是荣国府老亲兵出身,武艺肯定没有落下,上个战场,偷个袭,还是绰绰有余的。”

    面对贾协的尴尬处境,文官们不仅没有出口相助,反而大放厥词,幸灾乐祸。

    贾协是个太监,还是个没有皇宫内书堂出身的太监,文官们当然看他不顺眼,能怎么落井下石,便怎么落井下石。

    贾协暗骂一句,虽然他是荣国府亲兵之后,但是当年债务缠身下,连吃饭都成问题,哪里有空熬炼身体,锻炼武艺。

    况且,贾协一家的武艺压根也没有传下来。

    俗话说的好,穷文富武,在古代需要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人家才有本钱练武。

    而自从荣国府老太爷死后,荣国府对他们这些亲兵之后的赏赐就愈发的少,只勉强能够管一家吃饭而已,哪里有多余的粮食供人消耗学武。

    贾协原身的记忆里,他爷爷还会一些太祖长拳,八卦刀法,他爸爸就一点武艺不通了。

    就更别说贾协哥几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