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唐朝艺术家 » 第四十八章 翁婿不欢而散

第四十八章 翁婿不欢而散

    藏书阁花园的阅读室内,李世民端坐在书桌旁,马超站立在一侧。

    “陛下,臣婿不是做官的材料,动动笔写个诗词歌赋还行,做官的话只怕惹人笑话,以至于给陛下丢面子!”

    马超最终还是开口拒绝了老丈人的提议。倒不是马超担当不起这个角色,而是他要的乃是实现自己艺术家的梦想,丰富古代人的精神食粮才是他乐意做的事情。

    “你……真是狗肉不上席、烂泥不上墙!”听了马超的回复,李世民还是对着这个女婿大骂了一句。

    李世民不再理一旁的马超,而是专心翻看起了桌上的书籍。

    桌上的书籍无一例外全是马超编写的那些书籍,包括《万物猜想》、《万有引力》、《养生说》、《百姓与商人》等等书籍全部在内。

    而此时李世民正在观看的便是《百姓与商人》这本书。

    刚看了一会,李世民就开口询问一旁的马超,

    “楷书,这本关农商论的书籍也是你写的?你觉得商人在大堂的地位太低了?这是要为商人们叫屈?”

    李世民一连几个问题抛出,然后目光看着马超如何回复。

    “陛下,些书是臣婿所写,臣婿倒不是为什么商人叫屈,而是要阐述一个观点便是好的商人对于百姓来说是很重要的。”听李世民此问,马超有些担心是不是自己的这本书犯了什么忌讳,于是连忙说道。

    “一派胡言!所谓无奸不商、无商不贪,若是让这些既奸诈又贪婪的商人得了势天下百姓岂不要遭殃?”李世民立刻反驳道。

    “陛下,话虽如此,但是臣婿的理解与陛下有所不同。商人有很多种,比如倒买倒卖的叫商人,生产制造的也叫商人,经营方式不同,对百姓的影响也不同。”马超耐心的解释。

    李世民也是第一次听到把商人如此的分类,于是又接着问道:

    “不都是重利的商人吗?这又有什么不同?”

    “陛下,小婿斗胆询问陛下,在您看来程处亮建造了工坊,生产了纸张然后对外出售,这算不算商人?”

    “严格讲,算是。”

    “那再问陛下,程处亮可曾与民争利?纸张的价格不但十分低廉,而且还能够大量供应长安的百姓使用,这样的商人难道大唐不需要多多益善吗?”

    “这个……”李世民听了马超一番解释,顿时也糊涂了。

    马超接着又说道,

    “陛下,其实无论是倒买倒卖的商人,还是生产制造的商人,都是我大唐能够更加繁荣昌盛必不可少的动力。当然,这两种商人之间也需要朝廷适度的引导和管理。比如,朝廷需要推出合理的政策鼓励那些专注发明创造的商人多多研究新产品,就比如像新式造纸技术这样的工坊,对于那些倒买倒卖的商人,朝廷也要出台匹配的政策来规范他们赚取合理范围内的差价,严厉打击那些违规的奸诈商人,这样一来,不出二十年,可保大唐的百姓人人有饭吃,家家幼童有书读。”

    听完马超的一番解说,李世民忍不住哈哈大笑,对着马超就是奚落,

    “楷书,就凭你的这些理论就能天下百姓人人有饭吃、有书读?真乃书生意气!”

    李世民不相信他的商业论,马超也有些急了,毕竟之前他就有借助李世民的力量来改革唐朝的经商环境的心思,如今既然李世民主动问起了这件事,马超自然不想错过这个机会,于是又耐着性子继续和李世民解释,

    “陛下,臣婿的话您一听之下也许会觉得匪夷所思,事实上,臣婿的理论是有根据的。还拿新式造纸工坊的事情来说,陛下可知造纸工坊为了生产请了多少个工人?足足上千人。

    陛下又可知造纸工坊的工人一个月的酬劳是多少?最低六百文钱。

    陛下,您算一下,长安的米价是一斗米不到二十文,这六百文钱就是三十斗的米,三十斗米养活一个六口之家完全没问题。

    陛下,一千个工人就是一千户家庭啊,若是长安多几个这样的工坊,试问还会有百姓饿着吗?”

    马超一口气下来对着李世民解释了一大串。

    李世民一开始还浑不在意地看着马超,寻思着他又有什么胡言乱语,只是当听到马超把造纸工坊的的情况一一详细道来后,李世民终于觉得马超说的话也并非没有道理。

    李世民此时没了刚才不屑一顾的神情,反而有心了解一下其中的疑惑,于是便再次开口询问马超,

    “楷书,造纸工坊只是一个特例而已,大唐的百姓难道都去造纸?那么田地社会来耕种?”

    “陛下,一个造纸工坊的产量可以供应周边数个的州县,岂能人人去造纸。臣婿的意思乃是要多多鼓励那些专注生产制造的商人多多发明创造一些百姓用得着的物品出来,如此才能让物品和银票在百姓和商人之间流动起来,当然,朝廷也能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更多税收来加强大唐的州县建设和供应军队的需要。”

    李世民听完马超的解释,仍是稀里糊涂,于是开口说道:“楷书,你说的天花乱坠,也只是书生之言罢了,发明创造新物品?哪有你说的这般容易!”

    见李世民仍是不相信,马超知道自己说再多都无用,毕竟自己接受的是现代教育,他的这些观点放在古代人的眼里被看成是天方夜谭一点都不奇怪。

    “既然陛下不信,臣婿也没有办法,只当是给陛下一个参考吧。”马超无奈地说道。

    看着眼前沮丧的马超,李世民有些想笑,从马超编写的这么多书籍来看,李世民认定自己的这个女婿是个心高气傲的主,不然也不会写这些奇思妙想的书籍,就比如这本《万物猜想》里面的什么太阳为什么东升西落这样的问题,不是吃饱撑的谁会想这些事情。

    想到此,李世民的脑袋里突然冒出了一个莫名的念头——既然这个女婿不想进尚书省为官,那就给他一个县令来做做,他不是心高气傲嘛,给他一个县治理个一两年,也好搓搓他的锐气。

    心中有了计划,李世民便直接起身走出了阅读室,甚至女儿李丽仙的面都未见就匆忙上了马车离开了藏书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