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明战神朱厚照 » 第十二章 爆狼式发言

第十二章 爆狼式发言

    于永就每天都在想,从哪里给皇帝弄回族女子。有一天,于永想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命在京城为官的回族官员,把女儿送到宫中备选,长期待在京城,总不至于水土不服了吧。

    这个建议得到了朱厚照的好评,但是,可就苦了那些个回族官员,被搞得骨肉分离,满怀怨言却又无处倾诉。不过别着急,恶人自有恶报,不报只是时候未到。

    突然有一天,朱厚照十分严肃地看着于永说道:“于爱卿,你好像也是回族人吧?”

    听到这句话,于永好似被晴天霹雳,没想到报应来得如此之快。

    于永只得乖乖点头。

    朱厚照接着说道:“听说你有一个女儿,长得挺好看的,要不,送来伺候朕吧。”

    轰!

    一道天雷炸到了于永头上。于永终于引火烧身,但那毕竟是自己的女儿,当然是十万分不愿意。可是皇帝有命,不愿意又能怎么办呢?

    于永回到家,左思右想,就花大价钱买通了邻居家的女儿,冒充是自己的女儿送到了朱厚照跟前。朱厚照见了,十分满意,也没追究到底是谁的女儿。既然及冒充的,就总会担心有被揭发的一天,于永每天战战兢兢,心中忐忑不安,整日提心吊胆。终于,于永受不了精神折磨,就谎称自己病重,然后辞职跑路了。

    想跑?门都没有。

    于永一走,就没人给正德皇帝找美女了,那这项艰巨的任务就落到了刘瑾的肩膀上。可那刘瑾是个太监,哪里懂得男女之事,只好命人去找于永。

    就算是掘地三尺,也要将于永找回来。

    于永知道自己犯了欺君之罪,带着女儿亡命天涯。可刘瑾是一个执着的人,不找到于永誓不罢休。经过三个月的全国搜捕,终于在河北的一个村子里发现了于永的踪迹。

    跑了三个月,从北京跑到了河北,这哥们儿脚力不够好呀!

    直到发现了于永,刘瑾才知道他欺骗了皇帝。刘瑾将此事汇报给朱厚照,朱厚照听了,感觉自己幼小的心灵受到了欺骗,一个人躲在厕所偷偷抹泪。旋即,朱厚照命刘瑾将于永带回来,刘瑾十分迅速地组织内行厂特务,去河北抓捕于永。

    于永得知后,仓皇逃窜,最终被逼到一处山崖。他知道自己无路可走了,随即心一狠、眼一闭,拉着女儿跳下了山崖。

    朱厚照得知于永的死讯后,心里泛起一丝悔意,那毕竟是他的启蒙老师呀!为了反思自己的过错,朱厚照将自己关在豹房里三天三夜,没有召见任何人,当然更没有召见任何动物(你懂得)。

    心地善良的朱厚照经过三天的忏悔,他明白了一个道理:自己是皇帝,很可能因为自己的一句话,或者一个举动,就会要了别人的性命。于永是第一个因为自己的自私而丧命的人,于永的女儿是第二个,朱厚照不想再有第三个人因为自己而丧命。

    他走出来了,带着对于永的歉意走出来了。

    但他出来后,听到的第一个消息,可以说是惊天霹雳,吴废后去世了。

    吴废后是谁呢?

    吴废后曾是宪宗皇帝朱见深的结发妻子,后来遭到万贵妃陷害,被废后迁居西宫。时值宫女纪氏怀上了孝宗朱祐樘,为避免万贵妃的迫害,吴废后经常进行庇护,并且将朱祐樘视作己出。朱祐樘即位后,为感念吴废后的养育之恩,令膳食服饰等如同母后的礼仪。换句话说,吴废后是朱厚照的亲奶奶。

    虽然朱祐樘将吴废后从西宫接了出来,但并没有给她正式平反,也没有给予正式的名分。于是,内廷和外廷就因为吴废后的丧葬问题发生了争执。

    这一天,朱厚照将相关人等召集起来开会。出席会议的都有,司礼监大太监刘瑾,内阁首辅李东阳,内阁次辅焦芳,内阁三辅兼户部尚书王鏊,吏部尚书张彩,礼部尚书傅珪,兵部尚书何鉴,刑部尚书张子麟,工部尚书毕亨等九人,朱厚照主持会议。

    这一次的闭门会议,主要讨论的就是吴废后的丧葬问题。会议一开始,内廷和外廷就火药味十足,双方各执观点。

    刘瑾认为:吴废后既然被废了,孝宗皇帝也没有匡正名分,就应该以普通宫女的身份进行遗体焚烧,然后找个地方埋了。

    而外廷的文官(焦芳和张彩除外)则认为:吴废后虽然没有正式的名分,但对先帝有养育之恩,绝不能以宫女制度草草了事。

    大致情况如下:

    “吴废后从冷宫出来都几十年了,既然孝宗皇帝没有给名分,那就是普通宫女待遇。”刘瑾率先发言,“按照普通宫女待遇,就应该火化。”

    “荒唐,刘瑾此话乃是大逆不道。”王鏊狠狠拍了拍桌子,嚷道,“没有吴废后,就没有先帝,就更不会有当今陛下。此乃纲常伦理,你一个阉人,懂个锤子!”

    “陛下,他骂我!”刘瑾被气得七窍冒烟,无辜的眼神看向朱厚照,见朱厚照并未理会,“即便是纲常伦理,但也不能乱了制度。你们这帮文官,天天嚷着祖制,好了,现在吴废后没有名分,按照祖制,就不能进茂陵,你们还有何话说。”

    “先祖定下的制度,宦官不能干预朝政,你一个阉人,却在这里咂舌。按祖制,就该第一个把你砍了。”兵部尚书何鉴是个急性子,暴喝道,“吴废后不能火化,必须依礼下葬,不然愧对先帝。”

    “陛下,你管不管,他们老拿阉人说事儿!”刘瑾再次将目光投向朱厚照。

    朱厚照摊开双手,无奈表示:“可你本来就是阉人啊,我也没办法。”

    见皇帝没有站边,文官们开始发动进攻。

    “陛下,这刘瑾打着您的旗号,胡作非为,以权谋私,排除异己,结党营私。”王鏊站出来说话了,不愧是大学士,一口气连说几个成语,看得现场的人都瞠目结舌,“陛下,请您准许,老臣要和刘瑾单挑。”

    朱厚照上下打量了一番王鏊,忍不住笑道:“王老师,您多大年纪了,打得过吗?”

    “哦~陛下,老臣说的单挑,指的不是体力上的武斗,而是文斗。”王鏊抹了一把额头上的汗水,解释道。

    刘瑾一听,心中升起十二分怯意,和这帮文官比嘴皮子,谁能是对手?

    “陛下,咱们今天就事论事,讨论的是吴废后的丧葬问题,不是比唇枪舌战。”刘瑾将话题拉了回来。

    “哼!怕了吧!”王鏊一脸傲娇,冷嘲道。

    “嚯,谁怕了?”刘瑾一直处于劣势,但焦芳和张彩一直默不作声,这种场合也不合适出面帮自己,只好说道,“咱们走着瞧~”

    “陛下,依我看,不如取个折中的法子,如何?”一直没有发言的李东阳说话了。

    “李阁老,说来听听。”朱厚照一听,竟然还有别的法子,顿时来了兴致。

    “英宗时的惠妃刘氏,按照英宗的遗诏,应当陪葬裕陵,后宪宗与朝臣商议,考虑到惠妃没有生育,就另做他处独葬。”李东阳说道,“既然已有先例,我们何不按照先例,将吴废后也另寻他处独葬呢?”

    朱厚照听后,不住点头,颇为满意。

    刘瑾见自己的权威受到威胁,忍不住说道:“陛下,可不能听他们的呀!”

    “你是狼吧?能不能通点人情?”朱厚照怒视着刘瑾,骂道,“吴奶奶抚养先帝有恩,朕要是听了你的,岂不成忘恩负义之人?”

    刘瑾被朱厚照一顿臭骂,不敢再言语。

    朱厚照觉得吴废后对父亲孝宗有保全抚育之恩,但是被祖父宪宗废除,不能合葬在茂陵,就同意按照大学士李东阳、王鏊的建议,用明英宗惠妃王氏的葬礼规格,安葬在北京金山,但没有谥号。

    通过这件事情,刘瑾的爆狼式发言引起了朱厚照的强烈反感,文官们从中得到了明确信号:刘瑾并不是表面上的那么深受皇帝宠爱,皇帝并非对他事事言听计从。

    吴废后的葬礼办得十分体面,正德皇帝下诏休朝三日,吊慰吴氏。

    吴废后的丧葬事件落下帷幕,朱厚照回到豹房,看着这一片繁华,他并没有渐欲迷眼,而是不禁陷入了深思:作为大明的皇帝,我能做些什么呢?

    太祖南征北伐,创下大明基业;成祖文治武功,成就一代马上天子;仁宗和宣宗共同成就仁宣盛世,将事业推向了顶峰。虽说中坚有几代稍有没落,但好在孝宗皇帝力挽狂澜,创下了弘治中兴的局面。

    反观自己,继任皇位以来,碌碌无为,整日沉迷于游戏娱乐,朱厚照想要做点什么,为这个帝国做点什么。

    祖训有言: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朱厚照仿佛明白了自己的使命,他在豹房里开设了一个“军事训练基地”,全国各地的军队定期进行异地换防,换防之前必须要到这个“军事训练基地”进行集中培训,所有将帅完成了战略战术训练之后,才能到防区上任。这样一来,朱厚照能够亲自指挥,充分发挥他的军事才能,并且还能培养帝国的高级将领和指挥人才。

    另外,朱厚照还将边关四镇(大同、宣府、辽东和延绥)的部分守军调入御苑,在豹房操场演战阵,人称“外家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