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明末:我,李自成,重夺天下! » 第二十一章 多尔衮:这已经不是优势在我了!

第二十一章 多尔衮:这已经不是优势在我了!

    在安排完部下,做好未来的布置后。

    李自成伸了一个懒腰让侍卫安排妃子侍寝了。

    这大顺虽然有李过、李来亨等人可担大任。

    但要是李自成能够弄出亲子来,那可是会鼓舞全国士气的。

    就在李自成转进湖南动作不断地之时。

    远在北京的多尔衮比他还高兴。

    五月间,东西两路清军的捷报飞传。

    西路的阿济格大军收取荆襄,占领了大顺政权所有的地盘。

    让李自成的大顺军丧失了所有根据地重为流寇。

    而东路的多铎大军轻松瓦解了江北四镇。

    收降兵马二十三万余员。

    甚至原本不打算投降的高杰余部在长江边上也遭到了郑鸿逵水师的攻击。

    弘光朝廷下令:凡逃兵南渡,用炮打回,不许过江一步。

    在郑家水师的强力阻拦下。

    高杰余部的李本深、李成栋等人无路可逃,一怒之下,愤而降清。

    转而接引清军过江进入江南。

    五月十五日,弘光帝出逃,南京城不战而降。

    消息传回了北京,多尔衮喜不胜收。

    在他看来阿济格和多铎的两路大军分别解决了满清的两大对手。

    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已经重为流寇,不足为惧。

    而南明政权则是江南尽丧,毫无生机了。

    在这种情况下,自感无忧的多尔衮准备再度实现剃发令。

    早在满清入关之初的公元1644年五月初二日。

    多尔衮刚进北京就要求:投诚官吏军民皆着薙发,衣冠悉遵本朝制度。

    之后的几天他又多次重申命令,要求治下汉人剃发以表示忠诚。

    然而那时候的满清才刚刚入关。

    关内地盘仅限于北京一带。

    不仅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实力仍旧强盛,被天下人视为正统的南明弘光政权也看似庞大。

    再加上剃发令一下,引起了北京一带汉人的强烈抵制。

    所以综合考虑后多尔衮不得不在五月二十四暂缓了剃发令。

    可是到了现在,一年时间过去了。

    大顺政权已经重为流寇。

    弘光政权更是彻底瓦解。

    在这种情况下自以为再无忧虑的多尔衮终于按捺不住自己的野心了。

    他要让全天下的汉人尽数剃发。

    用以筛选出汉人中所有有骨气的人。

    而后将这些人尽数杀掉,以打断汉族这个民族的脊梁骨。

    让汉人彻底成为顺民,成为奴才!

    就在此时,一道奏疏恰好出现在多尔衮的面前。

    “陛下平定中国,万事鼎新,而衣冠束发之制,独存汉旧,此乃陛下从中国,非中国从陛下也……”

    礼部右侍郎孙之獬悍然上书,点燃了多尔衮心中的火药桶。

    孙之獬此人可谓是明末文人中的佼佼者。

    他的厚颜无耻足以令天下人作呕。

    满清入关之后,孙之獬为讨满清欢心。

    于是便标新立异,在汉臣中第一个主动剃发,想要博取满清欢心。

    结果在朝堂上他想入满人班列,满人却看不起他。

    以他为汉人为由,喝令他退出。

    孙之獬不敢和满大人争论,只得悻悻而退想要重回汉班之中。

    然而满清中的汉臣们也看不起厚颜无耻,数典忘祖到了如此地步的孙之獬。

    于是便以孙之獬已经剃发,穿了满人服饰为由。

    同样严词拒绝了他的入列。

    就这样孙之獬弄巧成拙,落到了想入满人而满人不受,想回汉人而汉人不纳的地步。

    成为了整个满清朝堂的笑柄。

    在这种情况下,孙之獬怒从心中起,恶向胆边生。

    他不敢对满人如何,却悍然上书。

    想要多尔衮重启剃发令,剃了所有嘲笑他的汉人的发!

    此举宛如孤男对寡女,干柴遇烈火,正中多尔衮下怀!

    五月二十九日,多尔衮在满清朝堂上重颁剃发令。

    要求:各处文武军民尽令薙发,傥有不从,以军法事。”

    并且昭告天下:向来薙发之制不即令画一姑听自便者,欲俟天下大定始行此制耳,今中外一家君犹父也民犹子也父子一体岂可违异若不画一终属二心……

    而此时此刻,阿济格在九江才刚刚得到李自成在九宫山遇刺的消息!

    在满清形势一片大好的时候。

    多尔衮已经不是感觉优势在我,而是觉得自己是飞龙骑脸了。

    他不仅下了剃发令,而且还宣称自己本就打算剃了汉人发。

    以前那是因为天下还没大定,现在天下快要大定了那自然得剃了你们这些汉人的发了。

    他这一手不仅颁了剃发令,还直接把咱大清的后路给堵死了。

    这道剃发令一下,那可不比以前。

    咱大清连收都不好收!

    就这样,这道剃发令由北京发出。

    迅速传遍全国掀起了轩然大波。

    让满清原本可以迅速扫平天下的局势瞬间化为了泡影。

    就在满清的剃发令还在路上的时候。

    马士英、方国安等文武在杭州拥立潞王监国。

    此举不仅得到了残余南明大臣的认可。

    就连逃难到杭州的唐王也深表赞同。

    然而被江南士林鼓吹,素来有贤名的潞王朱常淓却贪生怕死,不仅不敢继皇帝位置,甚至就连逃跑都没有勇气。

    六月十一日,清军兵临杭州。

    此时的杭州城中,只有方国安和郑鸿逵两支成建制的兵马。

    郑鸿逵部的陆战能力费拉不堪。

    而方国安部的战斗力虽然远强于郑鸿逵。

    可是这支部队却是明军杂牌中的杂牌。

    在明军中祖大寿、吴三桂的部队首屈一指足可与满清野战。

    其次便是左良玉、曹变蛟、高杰等人。

    再次则是唐通、白广恩之流。

    而方国安的部队此前虽然和清、闯、西陆陆续续打了数十战。

    但方国安没赢过一次!

    绝大多数的时候他麾下的兵马都是一哄而散只会逃跑。

    但是在杭州城中,方国安细数了潞王麾下的诸路兵马。

    然后惊讶的发现在江北四镇投降后。

    自己这支明军杂牌中的杂牌竟然成为了咱大明朝的主力!

    杭州城中明军不是溃兵就是乡勇。

    唯二成建制的部队只有他方国安和郑鸿逵。

    而郑鸿逵部的陆战能力,方国安自己都觉得他麾下跑跑兵能够吊打。

    在盘算一圈后,不愿意降清的方国安知晓自己竟然成为主力后。

    他责任心一来,心下一横竟然亲自出战。

    在杭州涌金门下布阵,依城野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