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女侠请住手 » 第二十三章 南楚使臣

第二十三章 南楚使臣

    京都之南,官道漫漫。

    南楚使团的马车当中,三皇子朱彦锡和礼部侍郎孙正平依旧在交谈之中。

    “大梁以武兴国,尤其是当初的定国公和镇国公骁勇善战,在战场上近乎无人能敌。”

    “大梁当今天子盛平帝继位之后,大梁开始重文轻武,国力大降。”

    “陛下曾分析过盛平帝此人,守成有余,却没有任何开疆扩土之心,实不为惧。”

    身为此次使团的正使,孙正平对大梁和南楚的局势可谓了如指掌,不然南楚皇帝也不会把这么重的担子压给一个礼部侍郎。

    “据老臣所知,大梁军队除皇宫禁军外,共分十六卫,每卫共有两万余人。而这十六卫当中,真正有实力的,不过两卫而已。而这两卫的大将军,则是定国公和镇国公府的后人。”

    “目前大梁朝堂上,已经有轻文重武的势头,只不过大梁近些年并无战事,所以这种声音没有成为主流,但随着定国公和镇国公府后人的成长,整个大梁军队的战斗力,都会取得长足的进步。”

    “楚国和大梁之间,必有一战,但不是现在。我国当务之急,还是东齐。”

    “……”

    听着孙正平娓娓道来,朱彦锡紧皱的眉头突然舒展开来,问道:“孙大人,父皇是担心,楚国和东齐的战事会让梁国生出警惕之心,因此加强对于军队的培养,日后会对楚国的出兵构成威胁?”

    “……”

    孙正平微笑点头,示意他继续。

    “所以父皇让我等出使梁国,谈和亲事宜,真实目的是麻痹盛平帝,毕竟只要梁国和楚国交好,梁国便不必担忧外患,也不必加强军队培养了。”

    其实孙正平之所以能够出使梁国,并且成为使团的正使,还有很大的原因就是,他曾是朱彦锡的老师,朱彦锡能成长到今天的地步,也少不了他的功劳,因此甚感欣慰。

    随后孙正平点头:“所以,和亲并不是我们此次出使的真正目的。”

    朱彦锡也豁然开朗,笑道:“那这次的京都七夕诗会,看来本王是必须参加了!”

    “不止是参加,还要拿下头名!”

    孙正平捋着胡须,侃侃道:“梁国重文轻武,文风鼎盛,他们向来看不起其他国家的读书人,总觉得梁国书生要高人一等!”

    闻听此言,朱彦锡先是眼神微亮,随即冷笑一声:“那如果让一个楚国皇子拿下诗会头名,这些梁国读书人,怕是一辈子都抬不起头吧?”

    “是极!这也是陛下让殿下出使的原因!殿下之才,世间罕见,整个梁国怕是也罕有敌手!只要殿下夺得七夕诗会头名,想来盛平帝会龙颜大怒,继续重文轻武,那梁国还何足为惧?”

    孙正平又看向朱彦锡,沉声道:“殿下,陛下至今还未立储,一是因为当年大殿下夭折,陛下伤心之至。另外就是,自古立长不立后,若是立殿下为太子的话,殿下必须拿出让楚国满朝文武都信服的实力,而这次就是最佳机会!”

    “……”

    朱彦锡微微眯眼,精光内敛,心中有了计较。

    ……

    夏风徐徐。

    京都城外约二十里,有一座凉亭。

    凉亭之外,临时搭建了交接文书的驿站。

    凉亭之内,大梁礼部侍郎董洪新和鸿胪寺卿于寿森正端坐其中。

    “董大人,南楚使团到了!”

    这时候,随行官员在亭外禀报。

    董洪新和于寿森起身,便看到南楚使团前哨策马而来,飞身下马,然后毕恭毕敬地递上文书。

    少顷,南楚使团出现在众人视线之内。

    在距离凉亭还有约莫二里地的时候,南楚的车马便缓缓止步,孙正平从马车上走下,带领随行官员步行向前,姿态可谓持礼甚恭。

    朱彦锡也从马车上走下,因为他身份尊贵,又不在使臣之列,所以并未上前,看着凉亭之外行礼的孙正平,他撇了撇嘴。

    显然很不喜欢如此谦卑。

    无论孙正平还是董洪新,皆是两国国内饱读经书的大儒,在礼仪方面挑不出任何毛病。

    在礼部命人提前搭建好的驿站之内,孙正平代表南楚呈递国书和礼单,董洪新代表大梁回礼,仪式略显繁复冗杂,但是两位高官及大部分随行官员尽皆一丝不苟地完成,神情肃穆端庄。

    仪式结束之后,孙正平缓缓迈步,对董洪新作揖说道:“在下久闻董大人当世大儒之名,今日能得一见,实属三生有幸。”

    这话稍显谦卑,又带着几分恭维之意,旁边围着的大梁官员们不禁面露得色。

    毕竟现在的大梁国力已经大不如前,更不要提日益繁盛的南楚,而南楚使臣如此谦卑,不禁让这些大梁官员觉得飘飘然。

    对于大梁官员的态度,孙正平淡然处之,低头垂首不难,难的是他心如止水一般的平静。

    大梁礼部侍郎董洪新历来以正人君子自居,他也深知南楚目前的国力强过大梁,南楚使臣尚且如此谦卑,他更不能有托大的想法。

    于是董洪新客气道:“孙大人过谦了,天下读书人谁不知道南楚孙氏的大名?若非你我现今有正事在身,合该研讨书文,方不负这千里旅途。”

    孙正平微微躬身,笑容可掬地说道:“董大人若不嫌弃的话,待正事办完之后,在下欲登门拜访。”

    董洪新也不虚伪,笑着回道:“孙大人,如此便说定了,届时吾必扫榻以候。”

    这个时候,鸿胪寺卿于寿森走了出来,云淡风轻地对孙正平说道:“孙大人此行路途劳顿,鸿胪寺已经备好下榻之处,可做稍事休息,至于其他事宜董大人会一并安排。”

    孙正平再作一揖,微笑道:“如此甚好,有劳于大人了!”

    于寿森回以一礼,“应该的。”

    孙正平走回马车处,上车之前不忘回头,看着董洪新,似是提醒道:“还望董大人可以尽早为在下安排面圣一事。”

    “这是自然,孙大人静候佳音便是。”

    随后,在大梁官员的带领下,南楚使臣车队在夜幕降临之时,进入京都,下榻鸿胪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