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女侠请住手 » 第九章 朝堂之争

第九章 朝堂之争

    盛平八年,七月初二。

    皇宫,两仪殿内。

    盛平帝已过不惑之年,眼眸细长,面瘦颐尖。

    此时正坐于龙椅之上,翻看着眼前奏折。

    早朝从卯时开始,持续了近一个时辰。

    此时,一位年轻官员走出朝列,上前道:“陛下,南楚使臣三日前从江陵出发,沿江北上,预计最迟三日就能抵达京都!”

    盛平帝放下手中奏折,问道:“于爱卿何在?”

    “陛下,臣在!”

    “鸿胪寺负责南楚使臣一行人的接待工作,凡事都要安排妥当,切记诸事合礼合规。”

    “是,陛下。”

    鸿胪寺卿于寿森退回朝列当中。

    “陛下,南楚使臣此次前来京都的目的,想必各位袍泽也都清楚,为的就是和亲。”

    说话的是一位头须灰白的老者,“在我大梁周临三国中,目前南楚国力最强,而且南楚和东齐交战多年,东齐边境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因此臣以为南楚主动和亲,并非坏事。”

    大梁建国之初,逐东齐,退北疆,唯有南楚国力衰弱,未曾与大梁发生过战事。

    而大梁近些年重文轻武,发展畸形,国力早已被南楚超过,再加上南楚常年征战,军队战斗力今非昔比,没有一个国家愿意与之为敌。

    白须老者姓齐名平章,乃大梁太师。

    朝堂众臣窃窃私语,大梁式微确是实情,但当着盛平帝的面这么说,得需要很大的勇气。

    “姓齐的,你这是收了南楚的好处,来给他们当说客?若是南楚真想和亲,把他们的公主嫁到大梁来就是了,为何非要岚汐公主嫁过去?”

    不等盛平帝开口,便有人直接怼了上来。

    说话之人身材魁梧,面相粗犷,正是大梁第一武勋,镇国公宁忠,也只有他,敢在朝堂之上公然跟齐平章唱反调。

    “宁国公,这是朝堂,不是国公府!”

    齐平章气的横眉竖眼,又反讽道:“现在南楚国力强盛,和亲是避免战事的最好办法!倘若大梁武将争气一些,又何必让文臣在此多费口舌?”

    “姓齐的,你在指桑骂槐?”

    这话戳到了齐平章的痛处,自从镇国公和宁国公交出兵权后,虽然府中有不少后辈在军队中担任要职,但大梁军队实力急剧下降却是不争事实,这也是周临三国虎视眈眈的原因。

    只是这话由他的死对头齐平章说出来,宁国公越听越不对味,恨不得跟他大吵一架。

    “齐太师,宁国公,你们退下吧!”

    这时候盛平帝出面打了圆场,齐平章和宁忠皆是冷哼一声,退回朝列当中。

    “古爱卿,你对此事有何看法?”

    在盛平帝的询问下,一位颇具大儒之风的中年男人走了出来,正是当今宰相古长松。

    “陛下,南楚国力强盛不假,但最近半年与东齐交战不断,大部分战力都被牵涉其中。南楚此时提出跟大梁和亲,实际上是想示好大梁,以免腹背受敌,臣以为大梁姿态不需太低。”

    身为大梁宰相,古长松看待问题的角度要更加全面和客观。

    盛平帝点点头,示意古长松继续。

    “臣有所耳闻,南楚大皇子幼年夭折,二皇子体弱多病,只有三皇子最得南楚皇帝偏爱。听说这位南楚三皇子文韬武略,样样精通。在诗词方面的造诣更高,弱冠之年就难有敌手,近几年更是研习兵法,南楚对外征战都是他在坐镇,才会屡战屡胜。”

    听到古长松对着南楚三皇子一顿夸,盛平帝不明何意,眉头微蹙。

    而古长松话锋一转,沉声道:“可南楚这次和亲的对象却是体弱多病的二皇子,是因为如果南楚三皇子一旦登基,皇后绝不可能是异国公主。由此说明南楚这次和亲并未有太多诚意。”

    此话一出,朝堂上再次窃窃私语。

    古长松不闻不问,继续道:“臣跟董侍郎本来将南楚使团到大梁的时间定于七月初十,恰好在七夕和中秋节中间,为的是避开两大诗会。”

    “南楚使团却提前出发,赶在七夕诗会前夕抵达京都,含义不言自明,还望陛下考虑周全。”

    听古长松这么一说,众臣都反应过来。

    传闻这次南楚三皇子会坐镇使团,势必要参加七夕诗会,倘若让他赢了文风鼎盛的大梁众才子,大梁在老百姓心中的威望会一落千丈,再加上南楚国力本就强盛,由此产生的影响将极为恶劣。

    盛平帝听完,久久才道:“此事再容商议。”

    这个时候,京兆府尹蒋建波出列,将昨天晚上在醉仙阁发生的事情禀报上来。

    此事涉及康王和镇国公,而且镇国公对于康王世子的道歉并不满意,所以他必须上报。

    果不其然,盛平帝听完后,龙颜大怒。

    “康王世子专横跋扈,口无遮拦!朕命他在世子府面壁思过,十日内不得外出!”

    “是,陛下。”

    蒋建波深知,处罚不是目的,态度才是关键。

    “你说有人为宁国韬出面作证,此人是谁?”

    盛平帝有些好奇,毕竟偌大的京都,没有几个人愿意得罪康王世子。

    “陛下,此人自称灵州第一才子,不过等臣看了他的路引后,发现此人叫做秦亦,来自淮阳县。”

    “淮阳县,秦亦…”

    朝堂内瞬间安静下来,众臣面面相觑。

    “可是秦爱卿之子?”

    “陛下,正是淮阳县令秦立新之子!”

    蒋建波点头,脸上古井无波,随后又把醉仙阁内后续发生的事情讲了一遍。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盛平帝听完,念叨几句,感慨道:“没想到一晃十多年过去了,果真是虎父无犬子啊!”

    当蒋建波看到秦亦的路引后,心里就猜到了对方的身份,他对当年发生的事情一清二楚。

    秦立新曾是盛平帝的心腹,但是面对康王的发难,盛平帝最后还是保全了康王,只不过在秦立新被贬之后,盛平帝让康王回了封地宿州,并且不得再踏入京都,也算是制衡之举。

    自此之后,盛平帝对秦立新心有愧疚,蒋建波特意把秦亦说出来,其实是在保护他,毕竟得罪了康王世子,若是没有什么倚仗,处境极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