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玄幻奇幻 » 流动科技馆之航天梦 » 走近太空

走近太空

    飞向太空、探索宇宙是人类从古至今的向往与追求。在航天领域,人类走进太空的标志一般被认为是跨过“卡门线”。所谓“卡门线”,就是国际航空联合会定义的大气层和太空的界线,也就是海拔100千米处。在这个高度,空气已经相当稀薄,我们通常所坐的飞机无法到达,只有不依赖空气的飞行器才能够突破。

    中国明代的万户是第一个尝试用“火箭”飞天的人。但当时的“火箭”与我们现在的火箭不同,是一支箭头绑着发射药的武器。他把自己绑在座椅上,在座椅背后安装了47支“火箭”。他两只手各拿一个大风筝,试图通过“火箭”的推力和风筝向上的升力升空飞行。遗憾的是,试验并未成功,万户也为此献出了生命。为了纪念这位“世界航天第一人”,国际天文学联合会还在1970年将月球背面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WanHoo(万户)”。

    首次从科学理论上论证火箭飞行的是火箭之父、俄国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1903年,他发表了论文《利用喷气工具研究宇宙空间》,论证了利用喷气工具完成宇宙航行的可能性。后来他又发表了论文《太空火箭列车》,提出了多级火箭的设想:“所谓火箭列车,就是指把几枚火箭纵向串联起来,有的在空气中工作,最后的几级进入行星际和恒星际空间。但只有最后一级能够到达宇宙空间,其他各级由于速度不够快而返回地球。”要知道飞行器要进入太空,飞行速度至少要达到第一宇宙速度(大约7.9千米/秒),单级火箭是很难实现的,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大部分火箭都是多级火箭。

    后来,科学家们论证了火箭飞上太空的可能性,一代又一代科学工作者不断努力,将设想变成了现实。1926年3月26日,科学家罗伯特·戈达德成功发射了第一枚液体火箭,这是最早的现代火箭。1946年,人类第一次用火箭将孢子送上了太空。可是孢子能进入太空,并不意味着人类也能进入太空,想要将人类也送上太空,还需要推力更大的火箭。经过人类的不懈努力,1961年4月12日,苏联的东方号火箭将载有一名航天员的飞船送上了高300多千米的地球轨道,标志着人类终于走进了太空。

    在人类探索太空的历程中,中国人也在不断突破。1970年4月24日,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开创了中国航天史的新纪元。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第一次将中国航天员杨利伟送上了太空,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从此起步。2008年9月27日,中国航天员翟志刚完成首次太空行走。如今,我国已经全面迈进空间站时代,我们的航天员终于住进了属于自己的太空家园。未来,我国空间站还将开展大规模的空间科学、空间应用和空间技术方面的验证和研究,推动科学的进步和技术的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在官方报道里,我们中国用的是“航天员”,而国外都称为“宇航员”,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这与中国航天奠基人钱学森有关。钱老认为,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人类的宇宙航行活动只能局限在太阳系内,“宇宙航行”不免夸大,同时也受到***主席的诗句“巡天遥看一千河”的启发,他便将人类在大气层以外的飞行活动称为“航天”。作为世界上第三个具有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能力的国家,我们中国的航天员还有一个专属的英语单词“taikonaut”,词根“taiko”出自太空的谐音。这个专有名词已经被《牛津英语词典》收录,2021年欧洲航天局在祝贺我国成功发射神舟十二号时也使用了这个词。

    冲出地球、走进太空仅仅是人类探索宇宙的起点,广袤无垠的宇宙空间还有更多未知和神奇等待我们去发现。相信在不久的未来,我们中国人将迈入更遥远的宇宙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