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开局进攻萨尔浒 » 第三十一章:新感悟

第三十一章:新感悟

    看着眼前浙军与镶蓝旗的战斗,再望向后面已经爆炸了的炮兵阵地,申用嘉陷入了深思。

    虽说自打穿越过来之后就不怎么看好明王朝,觉得他们把自己手中能打的好牌全部都打烂了,换做自己肯定能打的不错。

    白银是发下去了,东路军提前做好了准备,提前向着镶蓝旗发动了进攻,这一切看起来都是这么完美。

    但是就目前的形势看来,自己这个穿越者似乎压根没什么用,除了让东路军死的不那么糊涂之外,没有任何用处。

    在大明的体制下,自己无论怎么做都要受到体制的束缚,就目前这支军队而言,如果不彻底改变体制,这支古典时代的军队战斗力根本不可能得到根本性的提高。

    就这么看来,最好的选择就是改换新天,如此情形下造反都比做官有前途,更何况万历死后,明代文官之间的斗争逐渐白热化,产生了那个大党——东林党。

    如果战争能结束,真希望自己能去东南沿海做个总兵,发展海上贸易,等时机一到,打着替皇帝报仇的旗号打回去。

    当然,在辽东也可以干,养兵屯田,像毛文龙那样发展海上“贸易”。

    当然在此之前要把那个叫袁崇焕的家伙找到,把这个家伙砍了,不然自己迟早要被这家伙砍了。

    明末那个环境下,个人品德都不咋地,不过袁崇焕的性格也算是相当有特色,在没有皇帝命令的情况下私斩二品大员。

    哪怕是孙传庭去西北平乱,杀那位武官也是得到了皇帝的默许。

    镶蓝旗的那些战兵听到明军火炮炸膛的声音后,发出欢呼,那些一开始被火炮压制的女真人,现在口中喊着什么天命所归之类的话。

    那些重新结阵的浙军,在镶蓝旗战兵的不断冲击,以及火炮的炸膛中陷入了慌乱。

    这些人虽说是按照戚继光的战法训练的,但是戚继光已经去世了很多年了,这些年来这些士兵的训练量不如从前,自然是不能与巅峰时期的戚家军相比的,军纪也没法比。

    支持他们作战下去的是高昂的士气,但是在接连的打击下,那些士气已经不足以支撑他们继续撑下去了,浙军的战阵已经开始崩溃了。

    那些镶蓝旗的士兵是天生的战士,也是百战之兵,他们很快就抓住了浙军露出的破绽。

    见明军的方阵开始松动,这些人立即不断向着突破口加大进攻,要把突破口扩大。

    很快浙军的中心就被镶蓝旗突破了,他们接着向明军两侧包抄。

    在明军战阵这边,长枪兵的伤亡激增,明军的尸体四零八落地躺在地上,连一处落脚的地方都很难找到。

    这些镶蓝旗战兵不急着进攻明军大营,他们的目的是彻底消灭浙军这一支有生力量,避免这些人从新组织起来形成新的战斗力。

    双方的人马彻底混在一起了,申用嘉及其家丁依旧在远处用着火铳掩护,刘綎的家丁和金应河带领的朝鲜兵用重箭向镶蓝旗射击。

    朝鲜火铳手是彻底哑火了,明军炮营是不可能继续支援了,不存在用火炮轰击到位于大营的阿敏,然后镶蓝旗全旗撤军的可能了。

    与此同时,辽阳城。

    在建奴正在赶去合围刘綎的时候,此时的辽东已经彻底乱成了一团。

    当然,此时的努尔哈赤还没有打辽阳城的打算,在大忠臣李永芳的建议下,努尔哈赤选择先去攻击叶赫部,彻底断了大明在辽东地区团结其他一切力量对抗他的可能性。

    不得不说,有些时候比起敌人,那些投过去的自己人反而更可怕,毕竟这些人大部分是无底线、无原则的,更致命的是这些人往往是比较了解自己的弱点的。

    自打那日巡按和杨稿彻底撕破脸之后,陈玉庭逐渐发现小小的辽东居然有这么多精彩的事情,朝廷和辽东的这些军阀集团矛盾也是日益尖锐,在这地区域的政治中心辽阳,双方的火药味越来越浓了。

    这个时候,辽东的决策层都在忙着互相甩锅,对于努尔哈赤要打过来这件事丝毫不上心。

    为什么要守?我又不是辽东人!

    在自己的领导已经乱成一团的背景下,那些手底下的士兵也放飞了自我。

    那些来支援辽镇拿不到物资和饷银的客军,此时已经开始抢劫当地百姓,在大白天也抢。

    你说辽镇为什么不阻拦?

    辽镇的下层军官和士兵正在带着客军一起抢呢?都是臭打工的的何必为难自己人呢?

    按时给你发了几次工资啊!不反了都算是好事啊!

    当然此时位于辽镇的那些官员也没闲着,纷纷向着京师发送一封又一封奏折,你以为是当地的这些乱况?

    不是,全都是向着万历老儿要钱呢!

    虽说内容的主题是一模一样的,不过要钱的理由还是很丰富的,比如什么火器不利,需要多少白银更换,什么需要招募朝鲜兵对抗女真,还有什么团结叶赫部,需要多少钱给他们更换装备。

    笑死!这些所谓的理由有多少用在了正途上尚且两说,这些官员是不是舔着个脸全部往兜里放都是个问题。

    听说御史扬州鹤更离谱,他提议当年高淮当年搜刮了多少辽东的民脂民膏就还给辽东人民多少。

    这句话怎么听起来那么像当年某人提出的以辽土守辽人的政策呢?

    当然对这个政策本身就不多做评价了。

    这些奏折传上来的目的是捞钱,其次是在其他人眼里给自己弄一个不错的名声,反正又不需要自己表示,怎么说怎么做还是不是靠着自己的想象力?

    当然结果是大家都清楚的,万历皇帝做喜欢干的事情就是把奏折收了不发。

    这一举动是为了清静,不过也正是因为这样,辽东的文官一封又一封的把塘报送往京师,装作一副自己在地方上非常关注时局,想真真正正的帮老百姓做一些事情一样。

    不过,这些行为举止谁信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