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都市言情 » 低飞英雄传 » 第166章:王东

第166章:王东

    按照老三的说法,凭我们学校新闻系的金字名头,应该给晚报编辑部随便递个简历都能录用。

    但这是在平常的年景,今年不一样,因为媒体和报业都在走下坡路,用不了那么多人了,于是竞争变得激烈,很多媒体都在裁员——网络媒体和直播当然很火,但是那并不是真正有新闻宗旨的事业,不过是赚钱的手段。

    但是,这是大环境,具体到我们这座城市的媒体集团,情况又不太一样。媒体都是靠广告养活的,我们城市从官方到企业,对广告宣传都有传统的热情,这导致在一片萧条的媒体经济面前,这里的晚报并没有感觉到多少生存压力,相反依然在千方百计挖各种社会问题,活跃各种民生话题,一方面让老百姓觉得媒体为自己发声,另一方面让赞助商觉得,媒体被关注程度很高,至少在区域范围内,投放广告的效应会非常实在。

    所以对于我们城市的报社来说,多个记者少个记者没有什么损失,三千二的底薪,其他都是自己才写新闻的稿费效益工资。

    而且晚报的性质决定了它是“以社会热点新闻报道和民生服务功能”为主。如果当上社会新闻记者,不用想去抓什么大事件,只要能挖到有趣的社会新闻热点就是成功,家长里短,邻里纠纷,丢钱包,做好人好事,严谨性、深度分析都不是重点,能够提出话题,引起反响就可以。

    ……

    对老三的这些工作经验和总结,虽然和我作为记者的理想有些距离,但倒不能说没有道理,我们学新闻学理论的时候就常说——新闻没有大小的区分,反映社会民生本来就是新闻行业的本分,没有大量的社会活动素材,媒体就失去了根基,那些高大上的宏观视角需要顶层设计,媒体其实管不了那么多,宣传的口径就应该集中在,“这事对你的生活有什么影响”这个最直接的角度。

    不过,让我感觉不对劲的是老三的态度,他这种一切从利益出发的心态,应该不是媒体人的初衷,一切似乎都是谋生手段的水平,这是让我最失望的地方。

    ……

    特别是老三说,在传媒集团,记者们的目标都是进入“日报编辑部”,而不是在“晚报编辑部”实现价值,这就很有些意思了。

    这其中的门道当然是日报的记者更有权威,更有社会关系,自然就是更有“赚头”。日报的运行机制与晚报完全不同,所以日报的记者都是各把一摊——全市各行政部门、主要机构、各大企业被分成若干部分,有专人归口负责采写相关信息,教育方面有专人,卫生医疗方面有专人,信息化大数据方面有专人,连城市蔬菜副食品供给领域也有专人,这种记者被称为“跑口记者”。

    “跑口记者”一旦被确定下来,被采访单位的所有新闻采编渠道就被这位“跑口记者”垄断了,相关区域有什么事情,会主动找这些对口记者;编辑也只收他写的相关稿子(除非你抓到重大的新闻,那样除外)。

    如果有别的记者抢活,“跑口记者”可以理直气壮去领导那反映,也可以直接指责别的记者,让对手处于社死状态,好像一个贼被人人喊打。

    这种约定俗成的规矩,虽然对工作效率有些好处,也避免了重复采编的问题,但其不利情况也非常明显。如此一来,被采访单位为了多宣传自己,会主动和“跑口记者”拉关系送好处,稿子也大都是被采访单位自己起草后送来。

    最关键是“跑口记者”的屁股坐在给好处的东家炕头,客观公正无法保证,甚至可以谋取私利,上稿量不够,让对口单位部门拼凑;对口单位宣传任务紧,有相关宣传的工作考核任务,他们就讲条件,要给好处才发稿。一些编辑也跟着这些记者“揩油”,形成利益链条,别人的稿子写得好也不用,给这些跑口记者预留版面,还故意上下联系,给这些实际上没什么内容的稿件,在分档评级上给高分,跑口记者得到好处后,自然回头孝敬编辑。

    如此,谁不愿意做这样的“跑口记者”,可谓名利双收。

    ……

    老三虽然羡慕那些日报记者,但现在他和老大,还都是晚报的社会新闻记者,而且只是临时聘用制的,连个三年、五年的长期合同都没弄到。

    成为日报的“跑口记者”是老三的理想。但第一步当然是在晚报做得出色,才会被日报认可,抽调过去。按照老三自己的说法,除了采写新闻外他还注意和报社里很多人搞好关系,这才能让日报的领导尽快发现到他,然后到日报那边工作,签工作合同,分给几个定点单位,慢慢混好了,对的口也会从不太重要的机构,转到最重要那些大衙门大企业,这就是老三田文的职场规划。

    我猜,大概老大经常说的,田文给各位“大姐姐”当小奶狗的情况,就是他拉关系的需要吧。

    ……

    我向报社投送简历的第二天。

    老三来找我,准备找两个晚报的编辑介绍给我认识,让它们帮忙说说人情。于是就在当天晚上,我在一家有名的馆子定了雅间,点了好酒好菜,准备被引荐给这两位编辑。

    不久老三就带着两个三十出头的男人来了,我问老三,为何老大没来,老三说老大要写稿子忙不过来。于是我向两位编辑自我介绍,大家寒暄,大口喝酒,吵吵嚷嚷,两个编辑大包大揽,说等他们消息,肯定让我这个月底当上晚报记者。

    ……

    起初我倒是没心思拉这些关系,本来当个记者也只是为了调查《祝融会》的情况,不过想想老三的安排也没什么坏处,毕竟有人帮忙好办事,既然想当记者,自然越顺利越好。

    “和那些编辑啊、部长啊、多喝几顿酒,去晚报根本不算个事,而且如果想到日报,早晚用得着他们……”老三这样说了,于是我就安排了今天的酒席。

    老三之前提醒过我,“晚报这伙人呐,都是好面子,只认钱的混蛋……你只要让他们知道你小爷家底厚,不差钱,当记者就是耍着玩,他们更高看你一眼,指望平时拿你揩油呢……但是,只要你当上记者,他们也不会太为难你,最主要是有靠山,让那些混蛋摸不清你的底细。”

    我问,“摸不清底细,有什么好处?”

    老三一脸不屑,好像在和幼稚的孩子说话,“老大就是例子!让他们摸着你的底,就像老大那样,只想凭本事干活,那样没人待见你,越努力越瞧不起你,越认真越不受待见……”

    “这是什么狗屁风气。”我说。

    “弱肉强食、适者生存,残酷的企业文化。”老三说。

    ……

    不一会,老三和两个编辑都喝得昏天黑地,两个编辑一个姓王,一个姓孙。

    酒桌上老三说我是“富二代”,当记者就是为了好玩,然后有的没的,一顿云山雾罩的吹嘘。我则一直谦虚低调,表白自己主要还是出于对新闻事业的无比热爱,怀着以舆论监督匡扶正义、造福社会的崇高使命,以无限敬仰之情投身其中准备在传媒事业中实现人生理想和价值。

    他们自然以前辈自居,给我讲了一些在媒体混的大概规矩,又夸我有灵性,说我和老三都是适合当记者的料,以后肯定大有作为。

    我则连连称谢,希望两位前辈多多提携,好让自己尽快上道,未来前途都寄托于此云云。老三也说今后我们哥俩随时听候王哥、孙哥的调遣,大家都是好兄弟,有福同享。

    再后来他们和老三开始聊报社里的一些事情,我基本就插不上嘴了。无非都是些如何互相算计、分帮分派、你争我夺的事情。喝完酒又去唱歌,唱完歌又去洗澡,看来他们很习惯这样的节奏。

    ……

    回到家已经是半夜,老三微信说,“小六,你的事这就算成了。你明天就去投简历应聘,王哥的社会服务版缺人,你就先跟着他干。”一会他又发来信,“以后三哥带你跑跑社会新闻。三哥现在有渠道,第一时间拿到新闻线索,比干了五六年的老记们牛逼!别写破小说了,我俩一起直奔首席。通杀!通杀!”

    我冲完澡晾干翅膀的时候看到老三的微信,感觉他又喝多了,懒得理他。过一会他果然又发来语音,“小六子!你咋地不回话,你睡着了吗?!今天的事三哥做的漂亮不,到位不!都是为了你。你给我起来,快回话!”我看看时间,已经过了凌晨三点,让这个醉鬼自己闹吧,我可累坏了,得好好补补觉。

    ……

    过了三天报社人力资源部回话,“现阶段人员满额,不予聘用。”

    我把这情况告诉了老三,他大骂人力资源部的人,“明明有指标,攥着不放,这帮混蛋就想捞好处。别着急,我给你问问王哥,他应该已经给人力资源部过话了啊……不行就再请一顿,把人力资源的也带上。”

    我说自己倒是不着急,就是最近一直感冒,陪着他们折腾到半夜实在吃不消,烦请三哥全权代理,我来结账就是。老三满口应承,一切听他安排。

    ……

    如此一个多月过去,期间老三又请了两次客,但我第二次应聘的结果还是,“现阶段人员满额,不予聘用。”

    随后和老大、老三一起吃饭时,我们又聊起这事。

    按照老三的说法,现在日报社那边正在招聘和遴选记者,晚报这边都在搞关系,无论是编辑还是记者,想跳槽到日报的大有人在,所以都比较小心,互相都怕给挖坑,不想在这个时候给自己惹麻烦,让人抓把柄。

    “那我可以直接应聘日报那边的记者吗?”我问老三。

    “理论上是面向社会招聘,还要进行遴选考试,但实际上早就内定完了,肯定从现在日报的实习记者和晚报的记者中选几个。我和老大干了一年多的都别想参和,你一个白丁,没人打理你;二百八的报名费白交,省点钱吧。”

    “四五千都花了,不差这二百八,试试呗。”我说。

    老三琢磨了一下我话里的意思,没有接话茬,转而教训我说,“你就是太死板,不明白办事得先铺路的道理。所有事都得轻描淡写,水到渠成,不留痕迹……这是高人,你啊短练,多学着点。”

    但是,不管老三如何说,我还是决定试试,于是我报了名,叫了考试费,得到两本学习资料。回到住处后我反复想了很久,终于决心拨通了杨晓萌的电话。上次看见她还是在学校食堂门口匆匆碰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