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农村,我回来了 » 第二十八章 不能虚度光阴

第二十八章 不能虚度光阴

    随便一块石头,如果没有一个展台,无论是千年还是万年,都不会被人了解和关注。

    人也是一样,无论这个人多么有能力,如果没有一个发挥的平台,他估计永远也不能出头。

    王富顺一直知道这个道理,所以当初他离开原来的岗位,进入现在的营销岗位,本身就是一次平台的迁移。

    他很感激公司有这个政策,也很感激办事处有这么好的经理和师兄们。同时也非常感激老天爷,安排那天能在火车站遇到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刘雅婷。

    遇到刘雅婷之前,他是想辞职的。但是遇到了挚爱刘雅婷后,他改变主意了,决定要努力工作赚到钱才进行下一步计划。更感谢公司给他安排的现在的工作,让他有时间也有空去进行额外的学习。

    王富顺在学习什么呢?他在学习先进的农业生产管理知识。这些书都是刘雅婷在离开的时候介绍给他的。

    现在王富顺并没有什么太多乱七八糟的事情要做。所以多余的时间非常充足,为了不虚度光阴,他耐着性子,决定像大学期间拼命发狠的状态一样,好好恶补自身农业知识的不足。

    以前王富顺可能是在意识形态上喜欢农业,并没有在数据上真正了解农业。

    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他发现按照现在现在这个农业技术发展下去,数字化越来越精细和准确,将来全工业化生产模式还真是大势所趋了。

    植物种植的优势有:不自行移动、生长符合特定的物理条件和化学条件,这些条件都是可以数字化调控、生长周期有规律等等。

    王富顺思考着这些问题突然有种明悟。怪不得,在传统农业中,有的人种植农作物长势喜人产量高,有的人种植的农作物乱七八糟产量也低。

    这一切都要看这个农民,有没有掌握农作物的生长规律和各方面的条件。

    比如,一个农作物品种的种子催芽的温度和湿度的把控。幼苗期的土壤肥力的把控和温度阳光的适合度的把控。植苗又要考虑新土壤的肥力层次的配置和水份的把控。到了快速生长周期又得把控追加肥料量的问题。然后就是开花期和结果期都需要把控。

    在这一整个传统农业管理体系之中,唯一控制不了的就是天气。天气是随机发生的事情,你想要天晴多给植物提供阳光照射,可是它给你来阴天甚至雨天。你想要下点雨给土壤来点水滋润一下,它给你十几天干旱,或者大雨连天淹没农田,最后植物熬不过死了等现象。

    所以古话说的好,“靠天吃饭”。这真是靠天吃饭,哪一年风调雨顺的农作物就产量高,哪一年多灾多难的农作物就减产严重导致人民苦不堪言。

    难道古人没有想办法去解决吗?想过,办法还想了很多,都是在那个年代的科技认知能力想出来的最有效的办法了。

    比如修水渠解决天干灌溉和雨水天排水的问题;还有发明了水龙车从高处取水;稻草覆土给地下保温;还有起垄高出沟渠为了更好的排雨水(南方多见)等等。

    这些技术经验就是为了对抗天气的多变。但是人力有极限,一个是体力极限,一个是能力极限。古时候的人不可能拨开云雾见太阳,没这个能力,别说古代了现在的科技也不能。但是电气化时代到来以后,电灯可以成为阳光的替代品,只不过代价高。

    干旱问题,古时候就非常惨了,在没有河流灌溉区域几乎就是颗粒无收。有河流灌溉的区域还好一点,虽然减产至少还有收成,也算幸运了。

    但是,老天爷在给你这个好处的同时,也会带来那个灾祸,河流灌溉不到的高处,在水灾期间就成了保收区。而河流灌溉的区域反而成了受灾区。

    在这种极端的反复灾难下,古代农民自身已经努力到了极致,甚至用人命来祭祀大自然,希望能感动上天带来风调雨顺。

    如今我们都知道,这一切都是自然现象。

    但是哪怕是自然现象,人类也跟他斗争了数万年数十万年甚至数百万年。大自然也并没有把人类给弄灭绝了,反而人类的能力越来越强大。

    所以归根结底要想在农业这个领域有所建树,还是非常难的。并不比考上重点大学容易。所以王富顺以前经常听到一些民间故事,说某某某为了不想将来吃农村的苦就努力读书,最后以优异的好成绩考上了某个重点大学,最后找了份好工作成为了城里人。

    不过也有反例,王富顺他们村里就有。那些不愿意读书孩子宁愿干活也不愿意写作业和看书。但是,等他们长大了大多数都去工厂拧螺丝了,也没有生活在田间地头。

    这样现象说明了一个什么事实呢?农业真的不好干,做的好,首先规模得有,而且要有管理水平,还要有一定资本进行运营。最后丰收了,还要考虑市场的接受价格,价格低了赔本,价格高了消费就低也不好赚钱。

    所以,在这种环境下,没几个人愿意有别的去处不去,非得干农业。

    但是有句话说得好,“今天你对我爱答不理,明天我让你高攀不起。”。农业不可能不进步,而且一旦它的生产模式中加入现代化的管理方式和技术手段,那么一种全新的,无法企及的,具有超级稳定生产能力的新农业就会出现。

    到那时候,单位面积生产力低下的传统农业只会沦为配角。当然不会消失,只是作为一种市场上的特色选择,比如某某土菜原生态种植等等。

    而为城市提供稳定的蔬菜瓜果几乎都是那种模式生产的。主粮的生产,不一定那么快实现高精尖的数据化模式生产。但是单产高的,土地面积要求不大的种植,几乎都要引入那种生产模式。

    这是大势所趋,也是人类在与大自然做斗争过程中的必然选择。食物的稳定供应是人类继续发展进步的基石,谁也无法避开这个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