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李白这一生 » 第一百二十三章 永王东巡

第一百二十三章 永王东巡

    果不其然,李白所期望的报国时机到来了。至德元载(756年)春天,永王李璘从江陵起兵巡守江南西道,路过九江,派其幕僚韦子春前往庐山五老峰相请李白出山。李白故作矜持,学诸葛亮高卧隆中,让刘先主三顾茅庐,才肯出山。临行前,他将夫人宗氏托付给同在庐山隐修的腾空子。腾空子名叫李腾空,是前宰相李林甫之女,但此女与其父迥然不同,早年出家为女道士,一心修行。李白在庐山五老峰与腾空子修道为邻,关系处得不错,故李白有托妻之举,腾空子慨然应允。但宗氏夫人对李白有些留恋不舍,李白作《别内赴征三首》曰:

    其一

    王命三征去未还,

    明朝离别出吴关。

    白玉高楼看不见,

    相思须上望夫山。

    其二

    出门妻子强牵衣,

    问我西行几日归。

    归时倘佩黄金印,

    莫见苏秦不下机。

    其三

    翡翠为楼金作梯,

    谁人独宿倚门啼?

    夜坐寒灯连晓月,

    行行泪尽楚关西。

    李白这三首诗是为安慰宗氏所作,其一说,永王李璘三顾茅庐来相请我,我不能不去,明天即与卿相别,东出吴关。站在高楼上是看不见的,以后相思只能到望夫山上来眺望我了。其二说,出门的时候,妻子拉着我的衣服不肯放手,问我几时才能回来。如果我归时真能像苏秦那样佩着黄金印,你那时可不能不理我呀。其三说,谁在倚着楼梯流眼泪?坐在灯前整个夜晚不睡?在楚关西夜坐寒灯之下到天明,哭着送我出门。此三诗写尽了李白与宗氏深厚的夫妻之情,为了大唐能够早日平定叛乱,李白也只好别妻离家而奔赴前线。只有保护好社稷这个大家,才能保护住自己的小家啊。至少,李白此时是希望永王李璘能够平定安史叛军的,自己也能够建功立业,为报效国家贡献些力量。李白是这样想的,但却不知道,他将会陷入一个皇家内讧的泥潭中去。

    李白终于随着韦子春走出了庐山,上了永王李璘东巡的楼船。永王当然十分高兴有李白这样的大名士加入他的幕府,这对于他收揽人才将起着重要的号召作用。他十分热情地欢迎李白的到来,把李白迎作上宾。李白这时只想到他又能为国效力了,终于实现他“安社稷、济苍生”的政治理想,对永王的知遇之恩也很感谢。他要一展他熟读“金匮篇”精通兵法的军事才能。

    其实永王也像玄宗一样,主要是利用李白的诗歌才能和名声,为他歌功颂德,并未想让李白在军事上有什么贡献。李璘的军队在长江上组练十万,战舰千艘,在江上连绵十几里,旌旗飞扬,威风凛凛,直达金陵,次至扬州。在楼船上,李璘遥望大江,检阅了自己的军队,心雄志满,发出得意的笑声。他要李白写一组诗歌,为其助威扬势。于是李白写了《永王东巡歌十一首》:

    其一

    永王正月东出师,

    天子遥分龙虎旗。

    楼船一举风波静,

    江汉翻为雁鹜池。

    其二

    三川北虏乱如麻,

    四海南奔似永嘉。

    但用东山谢安石,

    为君谈笑静胡沙。

    其三

    雷鼓嘈嘈喧武昌,

    云旗猎猎过寻阳。

    秋毫不犯三吴悦,

    春日遥看五色光。

    其四

    龙盘虎踞帝王州,

    帝子金陵访古丘。

    春风试暖昭阳殿,

    明月还过鳷鹊楼。

    其五

    二帝巡游俱未回,

    五陵松柏使人哀。

    诸侯不救河南地,

    更喜贤王远道来。

    其六

    丹阳北固是吴关,

    画出楼台云水间。

    千岩烽火连沧海,

    两岸旌旗绕碧山。

    其七

    王出三江按五湖,

    楼船跨海次扬都。

    战舰森森罗虎士,

    征帆一一引龙驹。

    共八

    长风挂席势难回,

    海动山倾古月摧。

    君看帝子浮江日,

    何似龙骧出峡来。

    其九

    祖龙浮海不成桥,

    汉武寻阳空射蛟。

    我王楼舰轻秦汉,

    却似文皇欲渡辽。

    其十

    帝宠贤王入楚关,

    扫清江汉始应还。

    初从云梦开朱邸,

    更取金陵作小山。

    其十一

    试借君王玉马鞭,

    我王楼舰轻秦汉,

    却似文皇欲渡辽。

    其十

    帝宠贤王入楚关,

    扫清江汉始应还。

    初从云梦开朱邸,

    更取金陵作小山。

    其十一

    试借君王玉马鞭,

    指挥戎虏坐琼筵。

    南风一扫胡尘静,

    西入长安到日边。

    这十一首《永王东巡歌》中,除第九首外,余者写出了永王出师东吴的整个过程。李璘是玄宗的十六子,开元十三年(725年)就被封为永王。因年幼体弱,少年时是在忠王(即唐肃宗)的抚育下长大的。天宝十五载(756年)七月,太子李亨于灵武即帝位,即位之后,就命李璘速还太上皇处。李璘不听,仍赴任江陵,以薛镠、李台卿、蔡垧为谋主,疑有异志。肃宗闻之,诏令归观于蜀。李璘仍不从命,还招兵买马,扩大势力,并在至德二载(757年)的正月,由江陵发兵,乘战舰东巡江南西道和江南东道,同年春即到达金陵和扬州。

    李白在其一中写了永王在江陵出师的时间,是至德二载正月,诗中的天子应是指唐肃宗。也许李白并不明白,唐玄宗的分镇之举,唐肃宗并不同意,并命令永王李璘回到太上皇的身边。而李白还以为永王此次出师是天子唐肃宗所决定的呢。当然,将天子理解为太上皇唐玄宗,也不算错。其实,两位天子所想的并不一样。在唐肃宗看来,李璘的出师无异于叛逆。江汉是指江陵地区,此指李璘的出临江陵,使江陵地区不受安史叛军的骚扰,和平安定。此首诗是说李璘出师东巡,是天子所允,有其正当性,是堂堂正正的行为。

    其二是说,因安史叛军占领了洛阳,老百姓纷纷向南方逃难,犹似于东晋之南奔。“但用东山谢安西石,为君谈笑静胡沙”二句,一说是李白以东晋大臣谢安自比,谈笑之间即可灭敌。一说是李白将永王李璘比作是谢安,应以前者为是。明人唐汝询说:“永王璘之行师盖横暴之极者。太白以安石起之,欲其务镇静也。然璘竟取败,而太白几坐诛。一说太白尝卧东山,此云安石当是自况。若然,置永王于何地?青莲亦不应放诞至此。”(《唐诗解》卷二五)因此诗旨意模糊,有此二解,想来永王认为李白是将他比作谢安的,其实李白却是隐然自指。末句的“君”字可解作是肃宗,也可解作是永王。这正是李白诗的微妙之处。

    其三是指永王发兵路过武昌和寻阳。寻阳即浔阳,亦即九江也。三四两句歌颂永王军队秋毫不犯,是正义之师。

    其四是说,永王的船队已经到达虎踞龙盘的金陵,以壮金陵之风光。李白一向对金陵心怀好感,他认为金陵地势险要,是做帝都的好地方。后来,李白曾写《为宋中丞请都金陵表》,就有此义。

    其五是说,两个帝王都因安史之乱出逃长安,“巡游”二字是替二帝遮羞。诸侯是指诸王和各地的地方长官,他们降的降,逃的逃,都不收复河南之地,只有永王李璘这位贤王远道前去抗敌。当时李白认为,李璘东巡是绕道扬州,由运河水路或海路北到中原去抗击叛军,故有此说。但元人萧士赟认为“此诗(太)白欲讽永王为勤王赴难之举”。清人潘德舆也认为:“是太白直言东下之非,而劝(永王)以西上勤王。”此说也不为无见。

    其六说永王军队已到丹阳的北固山(属今镇江市),在山头可见楼台云水之壮观。三四两句,诗人着力描绘两岸旌旗、连天烽火、浮江大浪及映水楼台的壮丽景象。

    其七是写永王水军已出三江巡五湖,到达了扬州。后二句是说永王的将士个个如虎似貔,船上载着战马猛士,情景十分雄壮。

    其八写战舰挂席迎风前进,有海动山摇之势,以此御敌,胡兵可摧。李白是夸赞永王似西晋的龙骧将军王濬,率水军出峡,一举灭吴,暗指消灭叛军指日可待。

    其十是说皇帝优宠永王出兵入楚,扫清江汉之地的胡尘之后,就应凯旋回朝。一开始在江陵为根据地扎好营盘,然后以金陵为战略要地,北出攻击叛军。其实这是李白的设想,也是他对永王的建议。“帝”字说得模糊,可能是兼指玄、肃二帝。李白说得也比较含糊,既然说李璘应以云梦(指江陵)作都督府大营,为何还要以金陵为战略要地呢?金陵属江南东道,已是盛王管辖之地,李璘不是江南东道的节度使,岂不是越界行为?大概李白真以为李璘以金陵为战略要地是权宜之举,目的是为了北上抗敌吧。可李璘并不这么想。看来李白一心平叛,心中并没有想这么多。也或者李白心目中的江汉,不仅是指云梦及江南西道地区,而是包括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

    其十一则是明说李白要借永王这个平台,干一番大事业。像谢安一样运筹帷幄,指挥平叛,将胡尘扫尽之后,再西入长安面见天子报捷。但“君王”二字亦有两解。一是指皇帝,即指肃宗,二是指永王李璘。若是指永王李璘,则指挥平虏的应是李白自指。而若是指唐肃宗,则指挥平虏的是指永王。笔者认为,“君王”二字应指肃宗,而指挥平虏的应是指李璘。那么这首诗的主旨,是指平叛胜利后,永王应西入长安,朝见肃宗,叙功报捷。因此,这首诗实有规劝之意,为永王指明了方向。其实,这也是本组诗的主要目的和主旨。

    最后该说其九了。其九被认为是他人伪作,是给李白添罪名的。也就是说,这是李白的政敌为了陷害李白而作的。第一,把李白诬名化。因为此诗将李璘东巡与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三个帝王并列,用典非伦,显得是李白有意怂恿李璘称帝的野心。萧士赟说:“合十一篇观之,此篇用事非伦,句调鄙俗,伪膺无疑,识者必能辨之。”郭沫若《李白与杜甫》曰:“‘祖龙’是秦始皇,‘文皇’是唐太宗……把永王比成唐太宗,而且超过了秦皇、汉武,(以天子之事比拟永王)比拟得不伦不类,和其他十首也不协调,前人以为伪作,是毫无疑问的。”他们的意见说得很对。第二,《永王东巡歌》应是十首。因按照《诗经》惯例,大小雅十首为一“什”。李白之后所写的《上皇西巡南京歌》也是十首。可是这组诗却是十一首,是不合情理的,多出的第九首应是伪作。

    那么,为什么有人要将这首伪作塞进《永王东巡歌》里呢?可能是永王幕府中的人有意为之。即李璘争权失败后,这些人中有人为减轻自己的罪责而嫁祸于李白,把他说成是怂恿李璘争夺帝位的主谋。因此可以说,李白的《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其实应是《永王东巡歌十首》。此十首诗立意在宣扬永王东巡的正当性,以及其强大的军队阵容,其中有些诗是以规劝和引导李璘平叛报国为内容的。正如明人许学夷所说:“《东巡歌》十一首,第九首昔人辨其为伪,其他篇篇规讽,无一语许其僭窃。”(《诗源辨体》)其语甚是。此外,在永王幕府中,李白还有《在水军宴赠幕府诸侍御》诗,其中写道:“卷身编蓬下,冥机四十年。宁知草间人,腰下有龙泉。浮云在一决,誓欲清幽燕。愿与四座公,静谈金匮篇。齐心戴朝恩,不惜微躯捐。所冀旄头灭,功成追鲁连。”这首诗是李白以诗明志,他参加永王幕府的目的就是“浮云在一决,誓欲清幽燕”,平定叛军之后功成身退,回归自由之身。

    后来,永王李璘的野心逐渐暴露出来,《旧唐书·永王璘传》中说:至德元载(756年)十二月,(李璘)擅领舟师东下,甲仗五千人趋广陵,以季广琛、浑惟明、高仙琦为将。李璘生于宫中,不更人事,其子襄城王李㑥勇而有力,驾驭兵权,为左右眩惑,遂谋狂悖。李璘虽有窥江左之心,而未露其事。吴郡采访使李希言乃平牒李璘,大署其名,李璘遂被激怒,牒报曰:“寡人上皇天属,皇帝友于,地尊侯王,礼绝僚品,简书来往,应有常仪,今乃平牒抗威,落笔署字,汉仪隳紊,一至于斯!”乃使浑惟明枚攻打李希言,季广琛赶赴广陵进攻采访使李成式。李璘进至当涂,李希言在丹阳,令元景曜、阎敬之等以兵拒之。李璘身走吴郡,李成式使将李承庆以兵拒之。时河北招讨判官、司虞郎中李铣在广陵有步卒三千,由判官评事裴茂率领,同拒李璘于瓜步洲伊娄埭。

    李璘的部将季广琛召诸将割臂而盟,不听李璘命令。是日,浑惟明奔走于江宁,冯季康、康谦投诚于广陵。季广琛以步卒六千赴广陵,李璘的使者骑马追上了他,季广琛说:“我感王恩,是以不能决战,逃而归国。若逼我,我则不择地而回战矣。”使者返报。其夕,李铣等在长江岸上多处点燃火把,让人执两炬以作疑阵,李璘的士兵隔江相望,岸上火把及水中之影,一变为二矣。李璘的军队中也有人举火把应之。李璘大惧,以为官军悉以济江,遂与其子及麾下在夜间逃走。到了天明,也不见有人渡江,李璘的儿子襄城王李㑥驱其众兵向晋陵方向逃走。李璘闻官军已至,乃使襄城王、高仙琦还击之。李铣等追击,射中襄城王李㑥的头,李㑥的军队遂败。李璘南奔而逃,至大庾岭,将南投岭外,为江西采访使皇甫侁下防御兵所擒,因中箭而死。李㑥等也为乱兵所杀。皇甫侁割李璘首级,至长安向肃宗请功,反为肃宗斥责说:“大胆皇甫侁,执吾幼弟,不送入蜀中受太上皇处置,而擅自杀之,是何道理!”遂将皇甫侁削职为民,永不叙用。

    再说高适。在玄宗避蜀时,高适曾奔赴玄宗行在及河池郡谒见,并向玄宗报告潼关失守的内幕和真相。玄宗大为称赏,任为侍御史,后高适随玄宗入蜀。在普安郡,玄宗与房琯、韦见素等议分制诸王,制永王李璘出镇江陵都督,兼四道节度使。高适切谏,以为不可。至成都又迁谏议大夫。至德二载初永王叛,唐肃宗闻知高适其前论谏有素,召而谋之。高适因论江东之利害,并说永王必败。肃宗很欣赏高适的对策,便任高适兼御史大夫、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命他与江东节度使来瑱率本部兵马平江准之乱,会于安州。将发兵渡江而永王已败,于是招季广琛于历阳,至此乃罢兵,但仍全权处理淮南之乱事,到处派人捉拿永王的余部。

    永王兵败丹阳之时,李白与韦子春趁乱兵之机各自逃出永王幕府,李白向着西南方向逃去。在奔逃的途中,他写了《南奔书怀》一诗,诗云:

    遥夜何漫漫,空歌白石烂。

    宁戚未匡齐,陈平终佐汉。

    欃枪扫河洛,直割鸿沟半。

    历数方未迁,云雷屡多难。

    天人秉旄钺,虎竹光藩翰。

    侍笔黄金台,传觞青玉案。

    不因秋风起,自有思归叹。

    主将动谗疑,王师忽离叛。

    自来白沙上,鼓噪丹阳岸。

    宾御如浮云,从风各消散。

    舟中指可掬,城上骸争爨。

    草草出近关,行行昧前算。

    南奔剧星火,北寇无涯畔。

    顾乏七宝鞭,留连道旁玩。

    太白夜食昴,长虹日中贯。

    秦赵兴天兵,茫茫九州乱。

    感遇明主恩,颇高祖逖言。

    过江誓流水,志在清中原。

    拔剑击前柱,悲歌难重论。

    李白此诗是写奔逃途中的经过和复杂心情。在诗中,他自比匡齐的宁戚和安汉的陈平,但好心没有好报,却遭到命运的磨难。李白认为,他加入永王幕府,本心是志在辅佐永王扫平安史叛军,以贡献自己的力量。他的意愿本是报国立功,然后功成身退。却未想到永王的主将忽起谗疑之心,以造成军队的离叛,结果是北面的官军和永王的部队在丹阳岸边打起来了。只见永王的水军舟中乱成一团,鼓噪一片,争抢着渡水而逃,被砍断的手指一把一把的,很多士兵落水而死。丹阳城上的守兵也尸骨成山,惨不忍睹。李白面对永王兵败之惨状,也只好逃走,后悔自己搅进了这个乱局。这场战争就像是战国时的秦赵之战,都乱了套了。他自己是为报玄宗之恩而参加永王的东巡平叛之举的,有如东晋的名士祖逖,过江誓流水,其志在收复中原。可如今却被视为跟从永王的叛逆,使自己拔剑悲歌,悲愤难名。李白此时只觉得好心却被当成了驴肝肺,实在是太冤枉了。

    李白日潜夜行,走了几日才来到南陵的五松山。他也不敢去找以前的旧识老友,只好在乡野的山路上行走。因多日少吃没喝,非常疲倦力乏,李白一下子就栽倒在路旁。一位名叫荀七的乡人这一日早起顺着小路下田去锄草,见到路旁昏倒的李白,就将他背回家去。其母荀媪连忙烧了热汤,给李白灌了几口,李白才慢慢醒了过来,见荀媪正在他面前端着碗,连忙起身便拜。荀媪问他从何处来,到何处去。李白只是含糊地说自己是去浔阳投亲,荀媪便没有再问下去。李白在荀家待到晚上便要拜辞而去。荀媪叫荀七到邻家借来了一升菰米,做了一盆菰米饭,还将自己家的一只黄鸡也杀了,做菜给李白吃。李白非常感动。他虽吃过御筵,吃过达官权贵们的美酒玉食,但觉得都没有今天的饭好吃。他吃了几口,劝荀母和荀七一起吃。他们都说,吃过了,您放心地吃吧。李白狼吞虎咽,将盘中之餐吃完了。李白知道他们并未吃过饭,他掀开锅盖,见里面都是些野菜糊糊,菰米饭是专门为他一人做的,心中十分感动。最后,他向荀七说出了自己的名字以及如今因永王之案被牵连之事。荀氏母子非常同情李白的不幸遭遇,他们在傍晚将余下的米饭用荷叶包好,让李白在路上吃。李白跪拜在荀媪面前,拜后吟了一首诗: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

    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这是李白诗文中,唯一一首向贫苦百姓感恩的诗。虽然只是一饭之恩,也令李白感激涕零。真是关键时刻见真情,说的全是李白的真心话。

    当李白逃到彭泽县时,他头戴一顶斗笠,站在城门旁,见一群人在看一张告示。其中写道,有人捉到永王叛逆要犯李白者,赏银五百两,告发者赏银百两。李白正要离开,旁边有人拍拍李白的肩膀说道:“李学士,我们在这里相见了。”李白回头一看,原来是当地的富户钱员外,对方说着就向身边的两个衙役示以眼色。李白因此被捕,被送进了浔阳监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