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李白这一生 » 第一百一十四章 隐居宣城

第一百一十四章 隐居宣城

    天宝十二载(753年),李白又南下江东,这一次他径直向宣城而去。宣城长史李昭是李白的族弟,写信邀他到宣城去住些日子。李白和宗氏夫人商量,先让李白前去宣城看看,若那里居住方便,夫人也随后到宣城去住。

    李白这次由和州历阳县的江西岸横江浦渡口过江,江对面即是当涂县牛渚山的采石矶。是日大江风浪大起,使李白领略了风浪渡江的乐趣。他即兴写了六首《横江词》:

    其一

    人道横江好,侬道横江恶。

    一风三日吹倒山,

    白浪高于瓦官阁。

    其二

    海潮南去过寻阳,

    牛渚由来险马当。

    横江欲渡风波恶,

    一水牵愁万里长。

    其三

    横江西望阻西秦,

    汉水东连扬子津。

    白浪如山那可渡,

    狂风愁杀峭帆人。

    其四

    海神来过恶风回,

    浪打天门石壁开。

    浙江八月何如此,

    涛似连山喷雪来。

    其五

    横江馆前津吏迎,

    向余东指海云生。

    郎今欲渡缘何事,

    如此风波不可行。

    其六

    月晕天风雾不开,

    海鲸东蹙百川回。

    惊波一起三山动,

    公无渡河归去来。

    这六首《横江词》写出了长江之上的风浪险恶,因此横江馆的津吏劝李白不要渡江。津吏称李白为郎,有学者认为这是李白在开元十四年(726年)年轻时写的诗。但郎字也是对官人的一种尊称,如郎官之类。其实,这六首诗正是写李白当时的心情。他此时心潮澎湃,如长江上的风浪,不得平静。幽州安禄山存有不臣之心、长安权贵奸佞弄权危国之事,都像江潮一样,一浪高过一浪,使他心绪不宁。“公无渡河归去来”,诗人借眼前之景发之。既然不可渡,不如归去。归哪里去?李白要归隐逸漫游山水之路,远离朝廷,以诗设喻,以抒发此时心情。

    到了宣城,李白受到其族弟李昭的热情招待。李白曾写《赠从弟宣州长史昭》《宣城长史弟昭赠余琴溪中双舞鹤,诗以见志》等诗以表达感谢。李白在宣城时,常与宣州宇文太守、宣州司户崔文兄弟、宣城县令崔钦、宣城窦主簿等人相往来。这时,崔成甫得知李白到了宣城,也前来相见。他们时常到敬亭山饮酒赋诗,有时也会到宣城的纪氏酒家聚饮,日子过得非常快活。这一时期,李白心情愉快,写了不少心情愉悦的山水风情诗。如《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这首诗总括了宣城的大致风光。宣城是个江城,它位于水阳江畔,所谓“两水夹明镜”,是指宛溪和句溪这两条水阳江的支流绕城而过,“双桥落彩虹”,是指宛溪上的凤凰、济川二桥,弯如彩虹。李白在宣城时正值秋天,恰是橘柚已黄、梧桐已老之时,他坐在宣城谢朓北楼之上,不禁想起了二百多年前的谢朓在楼上把酒赋诗的情景。

    李白对宣城十分喜爱,觉得宣城风景无处不美。李白另外还有几首诗从各个方面、不同的角度来描写宣城之美。如《过崔八丈水亭》:

    高阁横秀气,清幽并在君。

    檐飞宛溪水,窗落敬亭云。

    猿啸风中断,渔歌月里闻。

    闲随白鸥去,沙上自为群。

    这首诗是从溪边水亭上的角度来看宣城清幽之景的。首二句,写与朋友在一起观亭前风景,秀色可餐。“檐飞”二句,是写眼中所见,在水亭上可观宛溪之水,敬亭之云。“猿啸”二句,是写耳中所听,有风中的猿啸和月下的渔歌,断续可闻。后二句,是通过沙上白鸥,来写诗人闲适的心情。

    又如《题宛溪馆》一诗,也是写宛溪之美的:

    吾怜宛溪好,百尺照心明。

    何谢新安水,千寻见底清。

    白沙留月色,绿竹助秋声。

    却笑严湍上,于今独擅名。

    此诗写宛溪之清澈犹如新安江一般,一清见底,又写了沙头的月色之明亮,以及岸上的绿竹在秋风中发出的萧瑟之声。诗人觉得此处之美,远胜于严子陵垂钓的富春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