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李白这一生 » 第八十章 下里巴人

第八十章 下里巴人

    “第三个由我来点,”高适从余下的两名歌女中选出了一个,对她说道,“你唱的应该与她们两人有些区别才好。”

    歌妓想了想,点头应承说:“公子放心,小女子一定让您满意。”接着,她请前面的两个姐妹为她伴奏,果真唱出了高适的绝句,“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今寂寞,犹是子云居。”

    “好,唱得好!”王昌龄带头鼓掌道。

    高适说:“我们三个一人点过一次,王大占二,我占一。王兄,你可输定了。”

    王之涣不服,他看了一眼最后一个粉面歌妓,说:“这位姐姐所唱,必定是我所作。若不然,我甘拜下风,终身不再与二位兄弟争衡。”

    “好,我们一言为定。”王昌龄说。看得出来,他想着这最后一名歌女也会以他的诗为歌词。

    “我看还是不再赌为好,”高适道,“王兄今日输给了我们,以后还有翻身之日,否则……”

    “你二人不要得意得太早,”王之涣越发不服气了,他加上一个条件,问道,“若这位姐姐唱的是我之所作,你们愿意一同拜在我面前吗?”

    “一言为定。”王昌龄想也不想,就答应了下来。见高适有些犹豫,他又给高适鼓劲说,“他赢不了,这我早知道。”

    “请姐姐多多照顾,唱得好,我有重赏。”王之涣被王昌龄说得内心有些虚了,表面上还装出十分自信的样子。

    歌女做出富家小姐的姿势,慢步走到三才子面前,说:“小女子不偏不倚,只选心中喜爱的唱出,请官人、公子多多原谅。”

    “你只管唱,你只管唱。”王之涣与王昌龄紧张得异口同声。

    歌女朝准备伴奏的两个姐妹眨了眨眼睛,不用言语,对方已心领神会。曲乐响起,她开口唱道:“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只听了第一句,二王的表情已有天壤之别。王昌龄长叹一声,挂出一脸苦相。王之涣则扬扬自得,忍不住跟着歌声哼哼起来。

    歌女唱完,高适满满地斟上一杯酒,送到王之涣的面前,连声赞道:“王兄好手笔,这《凉州词》可说是神思飞跃,气象开阔。我读过数次,听过多遍,然而,常读常新,百听不厌。好手笔,王兄好手笔。”

    “兄弟夸奖了,”王之涣说,“我也只这一首拿得出手的诗作,不比二位兄弟,诗作,尽是绝句。”

    “哪里的话,”高适马上反驳道,“王兄才是绝句倍出。人说崔颢的《黄鹤楼》作得好,我却觉得王兄《登鹳雀楼》吟得更绝:‘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如此气势雄浑的景观描述,如此高瞻远瞩的诗人胸襟,有谁能比?”

    王之涣让高适夸得连连摆手,越发谦虚起来:“不敢当,不敢当,王某确实不敢当。”

    “王兄不要谦虚,我和高老弟本应拜在你的足下。”王昌龄说着,拉了高适并排站在王之涣面前,做出即要下跪的样子。

    “不敢,不敢,兄弟千万不敢。”王之涣急了,上前一把扶住他俩,连声说,“一句玩笑,不可算数。二位兄弟若真在我面前跪下,传了出去,今后,我还有何脸面见人。”

    “果真不要我们下跪了?”王昌龄又问。

    “当然不要,当然不要。”王之涣认真地回复。

    看着他们,四名歌女在一旁哧哧直笑。

    直到这时,王之涣才如梦初醒,他伸出拳头,往高适和王昌龄的肩膀上,一人给了重重的一拳,说:“好你们两个兄弟,合着一起赖账。吃我这一拳,算是抵你二人的响头!”

    三才子哈哈大笑了一场。

    再次离开长安,高适复回宋州居住。这时,他已经是一个成熟的诗人,在社会中小有名气。开元二十六年(738),高适有感于安禄山、张守珪兵败奚、契丹,写下千古传诵的边塞诗歌《燕歌行》。

    《燕歌行》全诗二十八句,浓缩了一次边塞战役的全过程。它入木三分地描绘了塞外战场的荒凉肃杀:“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它